
三 本课题的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的世界史领域,专门的俄日两国早期交往史相关著述可谓凤毛麟角,学术界“厚今薄古”现象严重,导致前期积累薄弱。究其原因,多门目标国语言运用难度大、国外原始史料难求且不易解读是两大困境。直到20世纪末,相关成果数量才变得可观,设计课题逐步多样化,其重点和走向也逐渐明朗起来。
周启乾教授是俄日关系史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他的《日俄关系简史(1697—1917)》是目前唯一一本研究俄日关系史的专著,更是一部力作,具有开拓之功。[6]除此之外,对于俄日早期关系史的有限阐释绝大多数都附属在对沙俄侵略扩张的叙述中,也有一部分出现在对东北亚国际关系史、对俄日两国岛屿争端历史、对俄日战争的研究中。
关于沙俄侵华史的研究著作在重点阐述沙俄侵华的同时,也简略、零星地叙述了俄国对日本的远征。[7]崔丕在其专著第一章和第二章里叙述“俄国向千岛的扩张与日本北方领土问题”。[8]同时,他对俄日《下田条约》进行传统分析与评价,认为《下田条约》“明显具有不平等性质”。黄定天其在专著第一编第三章里分三小节简要概述“日俄关系的初步形成”。[9]曹中屏其在专著第三章第一节专门讲述日本的开国,但篇幅甚微。[10]崔丕的论文[11]及查攸吟的专著[12]重点针对20世纪初日俄冲突根源进行系统研究;徐广宇的专著以翔实史料分析了日俄战争的历史细节[13];这些研究成果都较少涉及俄日早期史。朱海燕的论文对日俄战争以后的国家外交策略进行研究。[14]高福顺[15]与吴大辉[16]的论文也只在阐明岛屿争端的同时附加上点滴早期关系史。南开大学李凡教授的论文简明扼要、专业地讲述了俄日两国关系的历程和特点。[17]但因其论文篇幅所限,终不能一探究竟。
前辈学者对俄日早期关系史的研究愈益重视,他们的学术旨趣激发更多年青学者的研究志向,后生论文近年来频见诸报纸与期刊。
笔者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的理论文章《俄日关系史研究亟待推进与拓展》,首谈俄日早期关系史研究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认为这段历史同属东方外交史、海上交通史、周边国家历史范畴,应将其提至国家安全的高度去考量。[18]笔者关于俄日早期关系的首批论文回溯俄日最初交往源头,重点阐述俄日通过第三方(蒙元)、航海者见闻认识对方。[19]以此为基点,笔者后续的论文详细分析了俄国首届赴日使团失败原因与对俄日关系的影响。[20]笔者的系列论文专门研究了日本漂流民在俄日关系中的历史角色。[21]李若愚的两篇论文以日本史料为基础探讨锁国政策对俄日关系的影响。[22]程浩的三篇论文以全新的文化视角系统探讨俄日关系史中的文化动因,弥补了近年来我国俄日关系史研究中过分偏重政治、军事的倾向。[23]刘建强的论文论述了俄日关系史的领土争端原因。[24]郭永胜、姚雅锐的论文从比较俄国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结论中概述俄日两国国内因素对两国关系进程的影响。[25]
综观上述专著与论文,研究者问题意识的来源有所调整,历史主义意识有所增强,愈加重视原始材料的利用和解读,且解读技能有所提高,在运用方法论上有新尝试,但仍然存在着内容片面化、研究非本土化、史料陈旧且多为二手资料、篇幅单薄的缺憾。一是内容上过分偏重政治和国家关系,忽略非国家层面的民间全方位交流与个案深度分析;二是对俄日当时与外部世界的关联重视不够;三是缺乏成熟的本土(中国特色)理论和研究范式,作者写作的话语元素和褒贬准则不少直接来自国外学者著述。这就使目前的俄日关系研究缺乏可靠的历史依据,学界迫切需要一部严肃的总结性著述对各类相关成果进行分析与综合。
(二)俄国研究现状
作为当事国,俄国与日本国内对俄日早期关系史的研究当然要比中国更久远、研究成果更丰富,所以,俄文档案资料、俄日学者的研究成果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照。
由于俄日早期关系萌芽于17—19世纪俄国对黑龙江流域、堪察加、千岛群岛及环北太平洋的“远征”与“探险”,因此,俄国最早关于俄日早期关系史的研究成果始见于俄国对北太平洋的探险研究中。A.И.安德烈耶夫[26]、C.П.克拉舍尼科夫[27]、A.E.艾菲莫夫[28]、Л.C.贝格[29]、A.И.阿列克谢耶夫[30]的专著都记录了俄国历次“探险队”南下堪察加和库里尔群岛的过程以及在途中与日本人的相遇和相交。
海军士官H.A.赫沃斯托夫与Г.И.达维多夫、B.M.戈洛夫宁是俄国南下探险和与日本的早期交往中的关键人物,赫沃斯托夫与达维多夫的多次侵扰甚至酿成著名的“北寇八年”,因此关于他们的见闻录在俄国被多次出版。[31]
随着俄日关系的发展和学者对研究的深入,从20世纪60年代起俄日早期关系史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领域在俄国史学界建立起来。Э.Я.法因贝格[32]、K.E.契连夫科[33]、C.B.格里萨契夫[34]的著作都比较系统、完整地阐述了俄国与日本在17世纪至19世纪末三百年间的交往过程,可以说是关于俄日关系的通史性著作。法因贝格的专著是苏联第一部专著,但由于受到传统思想影响,作者对《下田条约》的评价并未摆脱传统的“不平等条约”观点的影响。南库里尔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是俄日两国长久以来的领土争论热点,因此,俄国出版了一批关于库里尔群岛历史归属的研究专著,O.邦达连科[35]、M.K.格里什科夫[36]、И.A.谢钦科[37]、Ю.И.卢日科夫[38]、B.K.日拉诺夫[39]、M.C.维萨科夫[40]也涉及俄日早期交往史。在他们的著作中,作者站在俄国立场为国家的库里尔群岛归属问题提供多种证据,即便如此,书中的繁多翔实资料和观点对于国外学者研究俄日早期关系史都提供了良好借鉴。
苏联解体之后,俄国史学界开始以崭新的视角研究俄日早期关系史,Г.Д.伊万诺娃[41]、П.Э.波达尔科[42]、Э.Б.萨布林娜[43]尤其擅长以文化视角阐述俄国与日本两国早期的国民交往。除此之外,莫斯科举办过多次多国学者关于俄日文化比较的国际研讨会,出版的论文集在俄日学界、政界都非常有影响力。[44]
在B.И.巴维金[45]、E.M.茹科夫[46]、A.Л.纳罗契尼茨基[47]、B.B.杰戛耶夫[48]的关于国际关系史方面的研究著作中,也有不少章节简略介绍俄日早期关系史。
(三)日本研究现状
1804年,俄国Н.П.列扎诺夫使团抵达日本长崎,与德川幕府交涉通商事宜。自此,俄国与日本官方正式开始接触。19世纪中期,俄国与西方列强一道与日本签订关于领土、通商、外交等事项的一系列条约。1904年,俄日间又爆发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势力范围的俄日战争。俄国革命期间,日本还派出军队干预俄国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时,苏联加入对日作战,并占据色丹、齿舞、择捉、国后四岛。苏联解体后,俄国与日本之间围绕着关系正常化举行过一系列谈判。但在南千岛问题(日本称“北方四岛”)上双方一直未能达成协议。
至今,俄国与日本曾数度交恶,双方有关领土争议悬而未解。而俄日正式外交交往的越160年间,除战争与民间经济文化活动外,千岛群岛的归属及与之相关的人类活动等问题一直是日本学术界所关注的重点。为了给日本方面的主张提供支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学者就把有关北方领土归属问题的相关研究作为俄日关系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这类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对德川幕府时期俄日没有正式官方交往之前日本人对于北方诸岛屿的认识、对俄国及俄国人的认识的研究。宫田纯[49]的论文对《大日本国岛屿北虾夷的风土草稿》中所记述的北方岛屿原住民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物产资源进行总结,并由此分析本多利明产生对北方岛屿进行所谓“拓殖”思想的原因所在,在论述中作者还注意到德川幕府中后期当地居民与日本人、俄国人之间的贸易关系。黑泽文贵[50]对江户至明治时期,日本所出版翻译的关于俄国印象的书籍进行梳理与总结,并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贸易、人种、社会风尚、物产资源、语言等诸多方面研究18—19世纪日本人笔下的俄国形象以及当时的日本人对俄国及俄国人的观感印象。中村昭[51]则将焦点放到日本与俄国官方交往以外的民间事件上,并对最早到达俄国的日本人的见闻录进行文本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围绕俄国与日本的早期民间接触、日本人对俄国及俄国人的早期印象展开。
第二类,对德川幕府与俄国使节团及船队交涉的研究。在早期日俄关系研究成果中,此类研究较多,因为涉及日本外交从传统向近代化的转变问题,这也是日本学术界研究的重点。生田美智子[52]的论文对江户时期俄国使节抵达日本时围绕礼节与外交形式等方面两国所进行的交涉进行系统整理与总结,并从外交礼节与外交形式上分析出日本当时的外交情况与俄日两国官方间的关系。佐野真由子[53]对幕末俄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前的俄国使节拜见日本最高领导人德川将军的外交礼节问题进行具体研究。山添博史[54]以19世纪前期德川幕府与俄国使节之间的外交交往、幕府高层对俄国及世界局势的认识为论述中心,对当时幕府高层对俄国及世界的认识与他们的外交观念进行研究与总结,并以俄日交往为事例分析19世纪前期日本官方外交理念与外交方针。大石学[55]的专著将德川时期俄日交往作为德川时期日本外交关系中的重点,从德川幕府高层决策战略的角度对俄日关系及日本如何处理与俄国关系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该研究以德川幕府高层的决策过程为研究主体,其中涉及幕府高层对俄国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对俄日关系的看法等。19世纪中前期,随着俄国东扩,日本也遭遇着俄国强势的外交军事压力。岛中博章[56]对19世纪俄国施加于日本的外交压力从具体事例着眼进行具体探究。
第三类,对18—19世纪俄日民间经济、文化活动的研究,这其中因涉及贸易权、捕鱼权等问题,也涉及两国间的外交与政治问题。高桥周[57]的论文对19世纪俄日两国在择捉岛周围的捕鱼活动问题进行系统梳理,文章分析指出,由于择捉岛屿周围特种渔业资源丰富吸引俄日渔民的捕捞,并由此产生捕鱼权矛盾并进而对俄日关系产生影响,他认为渔业权问题也是俄日领土纠纷的原因之一。岩下哲典[58]则从文化与学术角度研究俄国人与19世纪日本学者之间的文化、知识交流,并以箕作阮甫为事例论述俄国书籍对日本西学的影响。中村喜和[59]对江户时期业已传到日本并为当时的日本人所知晓的俄国民谣进行系统整理。该研究可以作为俄日早期民间交往的重要历史依据。木崎良平[60]对18—19世纪因海难漂流至俄国的日本人所带回日本的关于俄语的书籍进行整理与研究,从中可以反映出早期俄日民间对彼此语言学习与交流的情况。
此外,木村的《日俄国境交涉史》[61]、和田春树的《北方领土问题——历史与未来》和《开国:日俄国境交涉》[62]、平冈雅英的《日俄交涉史话》[63]、日本外务省编的《日俄交涉史》[64]、长谷川毅的《北方领土问题与日俄关系》[65]、吉田嗣延的《日本北方领土》[66]、村山七郎的《千岛群岛的文献学研究》[67]以及译自美国A.巴顿的《日俄领土问题(1850—1875)》等都是日本国内史学领域颇具影响力的著作。但由于民族情结使然,日本论著基本以“日本受压论”为基调,着重强调俄国南下的侵略性和日本拥有南千岛群岛的合法性。
我国对俄日关系的研究更多是引用俄日两国研究成果,因为他们在语言和资料基础、宽松的学术环境上拥有我们所不具备的优越性。
通过对中俄日三国研究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到,三国的研究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都有未涉及而意义却很重大的领域,都有尚待解决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史学长足发展,各国文献资料建设不断取得进步,学者获取档案、史料的渠道拓宽,利用史料的条件得到改善,学术环境日益宽松。本课题正是基于新时代的好形势,立志于弥补三国已有研究的不足和缺陷,有效借助本国和外来资源取得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这是本课题的初衷和起点,也是要承担的历史任务。
[1] 参见崔丕《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2] 崔丕:《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3] 曹中屏:《东亚与太平洋国际关系——东西方文化的撞击》,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6、105页。
[4] “虾夷地”与“虾夷人”是两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明治以前,“虾夷地”泛指日本北方地区,因居住“虾夷人”而得名,是与“和人”居住的“和人地”的对应称呼。“虾夷人”一般指“阿伊努人”,但二者的具体关系在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虾夷地”的地理范围,大体上以虾夷本岛(松前岛)为中心,向外扩展至千岛群岛和库页岛。江户时代,松前岛的太平洋侧与千岛群岛为“东虾夷地”,北海道的日本海侧与库页岛为“西虾夷地”。幕府分别于1799年、1807年将东西两部分虾夷地划为直辖领,1809年将库页岛正式定名为“北虾夷地”。1821年,“虾夷地”复归松前藩领地;1855年,幕府再次将其纳入直辖领。1869年8月15日,“虾夷本岛”改称“北海道”,设置11国86郡。“北虾夷地”改称“桦太岛”,一直延续使用至今。参见丸山國雄『日本北方発展史』、水產社、1942年版、第1頁。
[5] 李凡:《1855年前的俄日两国关系》,《南开日本研究:2015》,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05页。
[6] 周启乾:《日俄关系简史(1697—1917)》,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7] 复旦大学历史系编:《沙俄侵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沙俄侵华史》,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兰州大学历史系编:《沙皇俄国的侵略扩张》,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北京大学编:《沙皇俄国侵略扩张史》,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佟冬主编:《沙俄与东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等等。
[8] 崔丕:《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 黄定天:《东北亚国际关系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0] 曹中屏:《东亚与太平洋国际关系——东西方文化的撞击(1500—1923)》,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1] 崔丕:《论沙俄与日本在日俄战前的外交谈判》,《东北师大学报》1980年第3期,第48—55页。
[12] 查攸吟:《日俄战争——开战背景及海战始末》,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3] 徐广宇:《1904—1905,洋镜头里的日俄战争》,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4] 朱海燕:《日俄战争后日俄美的东北亚政策》,《日本学论坛》2005年第1期,第22—27页。
[15] 高福顺:《日俄对库页岛的争夺》,《东北史地》2008年第1期,第45—49页。
[16] 吴大辉:《俄日岛争:难以破解的外交“死结”》《当代世界》2010年第12期,第52—54页。
[17] 李凡:《1855年前的俄日两国关系》,《南开日本研究:2015》,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96—208页;李凡:《论日俄1855年缔结〈日俄友好条约〉》,《外国问题研究》2015年第3期,第3—8页。
[18] 邢媛媛:《俄日关系史研究亟待推进与拓展》,《中国社会科学报》(社科院专刊)2014年9月12日第3版。
[19] 邢媛媛:《11—17世纪俄国对日本的早期认识》,《安徽史学》2014年第6期,第108—117页;邢媛媛:《俄日两国接界地区的“国界之变”》,《太平洋学报》2014年第12期,第69—76页。
[20] 邢媛媛:《亚·埃·拉克斯曼官方赴日使团与早期俄日关系》,《日本问题研究》2019年第6期,第54—64页。
[21] 邢媛媛:《日本漂流民传兵卫与俄日关系的发端》,《史林》2020年第4期,第196—222页;邢媛媛:《俄日早期关系中的日本漂流民研究》,《日本学刊》2021年第3期,第134—162页。
[22] 李若愚:《日本和沙俄外交史中的领土问题——以日本史料为中心的分析》,《俄罗斯研究》2014年第6期,第36—65页;李若愚:《试论日本“锁国”政策对19世纪以前俄日关系的影响》,《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第159—166页。
[23] 程浩:《日本漂流民与俄罗斯早期的对日交涉》,《外国问题研究》2015年第2期,第25—31页;程浩:《浅析18世纪末俄罗斯南下及日本知识分子近代国际观及扩张意识的发端——以工藤平助的〈赤虾夷风说考〉为例》,《俄罗斯研究》2015年第6期,第88—101页;程浩、李凡:《德川后期日本知识分子对外思想转变中的俄罗斯动因——以本多利明为例》,《日本问题研究》2016年第2期,第23—28页。
[24] 刘建强:《江户幕府的虾夷地政策与俄国南下》,《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第71—75页。
[25] 郭永胜、姚雅锐:《试论俄国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相似的历史前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第78—83页。
[26] Под ред.Андреева А.И.,Русские открытия в Тихом океане и Северной Америке в XVIII-XIX веках,М.-Л.:Наука,1944 г.
Под ред.Андреева А.И.,Русские открытия в Тихом океане и Северной Америке в XVIII веке,М.:ОГИЗ,1948 г.
[27] Крашенников С.П.,Описание земли Камчатки:с приложением рапортов,донесений и других неопубликованных материалов,М.:Наука,1949 г.
[28] Ефимов А.Е.,Из истории великих русских географических открыий в северном ледовитом и тихом океанах в Ⅻ-первая половина Ⅷ,М.:ОГИЗ,1950 г.
[29] Берг Л.С.,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их географических открытий,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СССР,1962 г.
[30] Алексеев А.И.,Амурская экспедиция(1849-1855 гг.),М.:Мысль,1974 г.;Алексеев А.И.,Русские географически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на дальнем востоке и в северной Америке(ⅩⅨ-начало ⅩⅩ в.),М.:Наука,1976 г.
[31] Давыдов Г.И.,Двукратное путешествие в Америку морских офицеров Хвостова и Давыдова,писанное последним.Том Ⅰ,Ⅱ.СПб.,1810-1812 г.
Головнин В.М.,О плавании на шлюте Диана для описи Курильских островов в 1811 г,СПБ.:Издани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м Адмиралейским Департаментом,В Морской Типографии.
Сост.Дивин В.А.,Шевченко В.С.,Русская тихоокеанская эпопея,Хабаровск:книж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1979 г.
[32] Файнберг Э.Я.,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в 1697-1875 гг,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Восточ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1960 г.
[33] Черевко К.Е.,Зарождение 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й.ⅩⅤⅡ-ⅩⅨ вв,М.:Наука,1999 г.
[34] Под редакцией Гришачев С.В.,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йско-япон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й ⅩⅤⅢ-начало ⅩⅩⅠвека,М.:Аспект пресс,2015 г.
[35] Олег Бондаренко,Неизвестные курилы:серьезные размышления о статусе курильских островов,ВТИ-Дейма Пресс,1992 г.
[36] Отв.ред.Горшков М.К.и Журавлев В.В.,Сост.Георгиев Ю.В.,Курилы острова в океане проблем.,М.:РОССПЭН,1998 г.
[37] Сенченко И.А.,Сахалин и Курилы:история освоения и развития,М.:оя Россия:Кучково поле,2006 г.
[38] Лужков Ю.И.,Курильский синдром,М.:Московские учебники и Картолит-ографня,2008г.
[39] Зиланов В.К.,Кошкин А.А.,Латьшев И.А.,Плотников А.Ю.,СенченкоИ.А.,Русские курилы:история и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Сборник документов по истории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ой и советско-японской границы,2002 г.
[40] Высоков М.С.,Василевский А.А.,Костанов А.И.,Ищенко М.И.,История Сахалина и курильских островов,Южно-Сахалинск.:Сахалинское книжное,2008 г.
[41] Иванова Г.Д.,Русские в Японии ⅩⅨ-началоⅩⅩв.:несколько портретов,М.:Восточ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1993 г.
[42] Подалко П.Э.,Япония в судьбах россиян.Очерки истории царской дипломатии и российской диаспоры в Японии.М.:Крафт+,2004 г.
[43] Саблина Э.Б.,150 лет православия в Японии:История Японской православной церкви и её основатель святитель Никола,М.:АИРО-ⅩⅩⅠ,2006 г.
[44] Под Алпатов B.M.,Россия и Япония:диалог культур и народов.Материалы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симпозиума,Москва,10-11 сентября 2003 года,М.:НАТАЛИС,2004 г.
Под ред.Геннадия Бордюгова и Василия Молодякова,Прошлое и будущее российско-япон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й:по следам Кацура Таро,Гото Симпэй,Нитобэ Инадзо.Материалы Симпозиума,М.:АИРО-ⅩⅩ,4 ноября 2004 г.
[45] Бовыкин В.И.,Очерки истории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и,конецⅩⅨ в.1917 г.,Москва:Учпедгиз,1960 г.
[46] Под общ.ред.Жуков Е.М.,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 на Дальнем Востоке,1870-1945 гг.М.:Госполитиздат,1951 г.
[47] Нарочницкий А.Л.,Колониальная политика капит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держав на дальнем востоке 1860-1895 гг.М.:Наука,1956 г.
[48] Дегоев В.В.,Внешняя политика России и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системя:1700-1918 гг.М.:РОССПЭН,2004 г.
[49] 宮田純:「徳川時代の北方開発政策論―本多利明著『大日本国の島嶼北蝦夷の風土草稿』を中心に」、『中央大学経済学研究所年報』2013年総第44期。
[50] 黒澤文貴:「江戸-明治期の日露関係:ロシアのイメージを中心に」、『日本の歴史』2015年総第802期。
[51] 中村昭:「『北槎聞略』と『環海異聞』―江戸時代の日本人のロシア漂流見聞録」、『日本医事新報』2007年総第4320期。
[52] 生田美智子:「江戸期の露日関係の鏡としての外交儀礼」、『ロシア東欧研究』2006年総第10期。
[53] 佐野真由子:「可能な外交を続けるために:幕末期の欧米外交官の将軍拝謁礼儀をめぐる議論」、『日本研究』2013年総第48期。
[54] 山添博史:「江戸時代中期に芽生えた日本型『近代的』国際秩序観―寛政期から幕末にかけての対ロ政策を根拠に」、『国際政治』2004年総第139期。
[55] 大石学:『江戸の外交戦略』、角川書店2016年版。
[56] 島中博章:「白老と今治:幕末―明治期ロシアの脅威」、『関西大学西洋史論叢』2013年総第16期。
[57] 高橋周:「択捉島問題の歴史的起源―19世紀初期の漁業経営」、『日本研究』2000年総第22期。
[58] 岩下哲典:「ロシア船·ロシア人·箕作阮甫―露日交流史と津山洋学」、『一滴』2011年総第18期。
[59] 中村喜和:「江戸時代に知ったいくつかのロシア民謡」、『ロシア語ロシア文学研究』1970年総第2期。
[60] 木崎良平:「江戸期漂流民のロシア語書」、『立正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年報』1982年総第20期。
[61] 木村汎:『日露国境交渉史 北方領土返還への道』、角川学芸、角川書店 (発売)2005年版。
[62] 和田春樹:『北方領土問題を考える』、岩波書店1990年版;和田春樹:『開国:日露国境交渉』、日本放送協会1991年版。
[63] 平岡雅英:『日露交渉史話』、筑摩書房1944年版。
[64] 日本外務省編:『日露交渉史』、原書房1979年版。
[65] 長谷川毅:『北方領土問題と日露関係』、筑摩書房2000年版。
[66] 吉田嗣延:『北方領土』、時事通信社1962年版。
[67] 村山七郎:『クリル諸島の文献学的研究』、三一書房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