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与帝国:威廉·华兹华斯诗歌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研究目标 思路与意义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涉及威廉·华兹华斯帝国叙述的诗歌。本书基于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与总结,结合华兹华斯的诗学理论、传记、书信、笔记、手稿以及多萝茜·华兹华斯的日记、游记等资料,探讨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帝国叙述的文本表征形式及其文本中的意识观念在特定的时代、历史、文化语境下和地域政治中,是如何反映、再现浪漫主义诗人与帝国的联系。

本书在文本细读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相关后结构主义研究方法,较为详尽地分析关涉帝国叙述中较为频繁出现的四个衍生话题,即“华兹华斯与帝国暴力”“华兹华斯与殖民教育”“华兹华斯的东方想象”“华兹华斯的美国情结”。这四个话题总体上分列为四章进行讨论,这四章在布局上呈并列关系。本研究首先在绪论部分总括帝国的时代背景与浪漫主义运动的联系,华兹华斯帝国叙述的文本表征及其帝国叙述的典型性与独特性,以及国内外学界对此话题的研究状况,从而划定本书的研究目标、思路与意义。

本书在第一章结合鸦片贸易、奴隶贸易、废奴运动、拿破仑战争、西印度战争等史实和政治事件,以《致雏菊》《挽歌——忆我的弟弟约翰·华兹华斯》等悼念约翰的挽歌,《疯母亲》《序曲》的“约翰·牛顿”和“艾萨克·牛顿”片段,《被驱逐的黑人》等涉及奴隶和黑人话题的诗歌以及《索尔兹伯里平原》《废毁的茅舍》《兄弟》《退伍的士兵》《感恩节颂歌》《1805年颂歌》(Ode,1805),《紫杉树》等描述士兵、士兵家属和殖民战争的作品为蓝本,分别对华兹华斯关乎鸦片贸易、奴隶贸易与奴隶制、军事战争等涉及经济、人权和军事暴力的书写方式,及其所折射出的耐人寻味的态度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察。第二章试图对《远游》第9卷的“导生制”片段所表征出诗人对于那些缺乏文明熏陶的“内部他者”规训的政治性,《序曲》第5卷的“理性教育”和“自然教化”片段中的“模范儿童”以及《远游》第9卷的“蜜蜂”在未来被作为海外的教化者的职责,《水仙花》在维多利亚时期及其以降的殖民教育中被作为政治工具的过程等问题进行讨论,以期展现华兹华斯与殖民教育的多重联系。第三章结合英法两个帝国在中东的战争、马戛尔尼的访华、威斯特摩兰郡的1818年的选举等相关政治事件和背景,考察《埃及少女》《序曲》的“热河园林”和“儒家教育”片段,以及《幽灵树》《去往加迪斯的赛提缪》等诗歌是如何以宗教、自然、园林和教育的视角,所反映出的诗人对于东方世界的政治诉求。此外,还通过审视《序曲》“阿拉伯之梦”片段中的贝都因人形象以及阿拉伯文学经典对诗人思想和创作的影响,来探讨诗人对东方主义话语霸权的独立思考。第四章致力于讨论法国大革命、“大同社会”等因素对华兹华斯“向西走”思想形成的推动作用,《鲁思》《一个被抛弃的印第安妇女的抱怨》等印第安主题诗歌中所流露出诗人对印第安的刻板化认知与诗人的“向西走”思想的内在联系,《最后一只羊》《流浪女》等北美移民主题诗歌和《命名地方组诗》中对“向西走”的两个维度的隐性反驳,以及“向西走”的目的地逐渐由北美移至英国的温德米尔湖西部之“内转向”趋势。这四个章节的探讨构成了华兹华斯帝国叙述的文本建构。结论部分指出:华兹华斯帝国叙述的文本建构体现着帝国话语与个人话语的交锋,同时映照出诗人作为帝国的“共谋者”与“反叛者”的双重性身份;华兹华斯帝国叙述的研究除了致力于诗人与帝国关系的探析,同时也涉及对政治性研究在文学研究中的价值以及运用后结构主义方法重读文学经典的意义的认知思考。

相较于先前的研究,本书在以下四个方面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第一,本书在相应章节中依托于马戛尔尼访华历程、黑奴贸易、废奴运动、库克和巴特拉姆等人的海外拓殖历程、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西印度战争、“大同社会”的构想与实践、诗人本人及其家族、亲友的帝国主义实践和殖民活动、美洲殖民地殖民疾病的传播历程等不同背景,阐释帝国叙述相关层面的文本表征以及书写方式的必然性、独特性与复杂性。

第二,本书试图超越学界在讨论此话题时常以《远游》《孤独的割麦女》《水仙花》《序曲》《命名地方组诗》等诗歌为研究对象的局限,尝试去挖掘《紫杉树》、印第安主题诗歌、《感恩节颂歌》《去往加迪斯的赛提缪》《幽灵树》、北美移民主题诗歌等时常被学界所忽视的作品中所涉及的意识形态指涉以及政治思想。

第三,本书除了参照华兹华斯较少被关注但却渐渐被发现其重要性的诗作和一些手稿,还考察和类比了《序曲》《被驱逐的黑人》等诗歌在不同的阶段的修改稿。

第四,本书在对华兹华斯与帝国关系阐释的过程中,除了尝试去找寻“历史证据”和“文本证据”,还有效地挖掘文本在“使用”过程中的“证据”,从而充实和拓展了诗人与帝国所建立联系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