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论
任何时代的文学都或隐或显地参与着社会文化的建构。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文学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中发挥着其他类型话语无法取替的社会功能——通过与现代传媒的结合,它在形成“想象的共同体”过程中不可或缺[1]。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承认,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整体局势的变迁,当代文学日益处于社会主流话语的边缘。而少数民族由于地域的边缘、经济的边缘,又造成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在整个中国当代文学中成为边缘的边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于《丛林幽幽》后,便停止了小说创作而潜心于书写民族历史[2]。似深远忧伤的古歌,喷墨如血的乌热尔图倾力唱完这首绝唱后,毅然径直走入深莽密林,抚触幽幽丛林的古远。在经历了80年代的异军突起,于寻根文化思潮一脉中树立了一杆大旗之后,在90年代兴起的新自由主义式的喧嚣浮躁背景中,他转身离去的背影,较之刚刚过去的新启蒙时代,其文化话语意味尤值得我们进行探索。
新时期文坛这位令人瞩目的少数民族作家的“转型”,提醒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边缘文学在整个中国当代文学格局中存在的意义及价值,以及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理念与研究方法的刷新,更主要的是它显示了我们时代的一种文化变局——少数民族话语如何从整体性政治话语中生发,并且获得了自觉的文化立场。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口头传统的民族,鄂温克族作家文学的发生虽然是晚近的事,然而却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尤其是出现了乌热尔图这样的领军人物,使得鄂温克族书面文学在当代文坛上散发出独特的光芒。鄂温克族文学包括民间文学和书面文学两部分,关于鄂温克族民间文学研究已有不少相关著述,由于民间文学对象的庞杂性和复杂性,笔者笔力有限,只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简单介绍,而不进行专门的类型分析,重点侧重反映鄂温克族当代精神风貌的作家文学,在此说明。本书的出发点,是为了让更多的普通读者了解鄂温克族这个民族,能让更多的人接触他们的文化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