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 现象论
近年来,洞庭湖畔有两个文学现象值得关注和研究,即桃花源诗群和武陵小小说现象。桃花源诗群主要汇集了一方福地桃花源及周边区域的诗歌作者,骨干成员主要有胡丘陵、罗鹿鸣、龚道国、庄宗伟、杨亚杰、邓朝晖、谈雅丽、刘双红、余志权、唐益红、章晓虹、陈小玲等;在此之前,生活于斯而诗名鹊起的周碧华、黄修林等人所倡导的“新乡土诗”应该说是桃花源诗群的前身。张文刚从三个方面解读了桃花源诗群:首先是地理的。这群诗人行吟在“沅有芷兮澧有兰”的湘西北,北枕长江之虹霓,南拥桃花之斑斓,东含洞庭之波光,西执凤凰之彩翼,在这天然的诗歌版图里写诗、饮酒、做梦。其次是文化的。深厚的文化渊源和底蕴成就了这群诗人的文化胸襟和诗歌梦想。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个庞大的具有隐喻意义的文化符号,它不仅连接起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和游历的诸多才情卓异的文人奇士,捧出了一串串璀璨的文化珠宝,而且诗化、美化了这方传奇的山水,使之成为后来者羡慕和向往的仙界福地和精神家园,同时召唤、激发着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浪漫而诗意的文化想象力和表现力。正是在这种精神血脉的流注和贯通中,桃花源诗群展示了自己既具有共性又富有个性的风采。再次是诗性的。“桃花”是这群诗人笔下一个共有的诗性意象,它以明亮、斑斓色彩和温暖、和谐的内涵在其象征的意义上渲染出诗人内心的向往和眷恋,拼贴出一幅幅春意盎然、和谐共生的图景。桃花源诗群是一个具有地域特色并打上了某种文化、审美胎记的诗歌群落。张文刚撰文着重分析了桃花源诗群的生态化和生活化的抒写特征,认为诗歌的生态化抒写是一种“关系描写”,侧重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既有现实批判,更有理想守望和诗意建构,是中国传统山水田园诗歌、闲适诗歌精神的一种当代呈现;而生活化抒写则是一种“现实关怀”,侧重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氛围和气息,带有更多原生态或草根性的韵味与意趣,诗人观察、感悟和表达生活的过程就是意义追问或心灵自适、精神漫游的过程。肖学周对胡丘陵长诗的命名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胡丘陵的长诗应称为“人文抒情诗”,以区别于“政治抒情诗”。“人文抒情诗”就是具有深切人文关怀的长篇抒情诗,它以重大事件为题材,以个人的视角切入,以强烈的激情渗透,具有宏阔的视野,能够呈现人类的生存境遇和前景,在书写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立场,对政治与道德等伤害或抑制人性的因素均持超越态度,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自由与幸福。对女诗人杨亚杰、邓朝晖等人的诗歌创作,张文刚和肖学周分别撰文进行了分析。
武陵小小说现象,是指常德活跃着一批小小说作者,其中白旭初、戴希、伍中正位居“全国小小说50强”,他们相互学习、影响和促进,形成合力,创作出了一批产生较大影响的小小说作品,逐渐成为一个具备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引起国内外文学界的重视。正如《小小说选刊》主编杨晓敏先生评价说:“常德已成为当代微型小说的重镇。”郭虹在《武陵小小说现象》一文中指出,常德小小说的特质是“写实”而又兼善“变形”、“哲理”而又富含“诗意”;汪苏娥撰文分析了常德小小说的湘楚文化特色和现实品格。郭虹、汪苏娥还分别对戴希小小说中的时代精神、创新意识等进行了细微剖析;对其他一些小小说作者如凌鼎年、蓝月的创作及特色予以勾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