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运河口古今图说》图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河口圖說序

治河難,治河而兼治漕則尤難。我國家歲漕東南數百萬粟,皆藉淮渡河而北,上達天庾。顧河常強淮常弱,非有人力以低昂之,鮮克有濟。所以三百年來河口情形屢易,而成此局也。

道光癸巳冬,麟慶仰蒙恩命,簡調南河,適當灌塘甫定之際,議者蜂起,且承訓誡,責復舊規。履任後殫精竭忱,思所以仰慰宸厪,乃親履河湖,測量地勢高下,詳詢古今情形,考諸簡牘,訪之幕僚,僉以為灌塘雖非長策,舍此現無良法。因而悟今之不能如昔,猶昔之不能為今也。因時制宜,人也,而實天也。爰率所屬,將塘之狹者廣之,隄之卑者增之,河淤也而加浚,閘壞也而重修,人事增勤,規模粗備。七年以來,灌放空重漕船,共啓閉塘河四十八次,幸得仰賴聖主洪福,遄行無誤。

獨是袁江[1]為水陸衝衢,冠蓋絡繹,過客問疑,憚於口述。因自前明至今,考其沿革損益,繪為十圖,圖繫以說。嗣得徐子仰庭《灌塘說》、沈子香城《河口說》,均於斯事互有發明,因并附錄于冊。庚子春桃花水發,防汛上游,訪徐子於白洋河,執是編而就正之。徐子以為善,勸付梓,且曰:“漕治而後河治,非兩事也。”歸囑友人鐘子鑑之,重加校訂,聊以備後之君子考核云爾。

道光二十年歲在庚子九月霜清節前三日,長白麟慶自敘於南河節署行所無事[2]之軒。


[1] 按:所謂“袁江”,史籍中並不多見。(清)麟慶撰,汪春泉繪《鴻雪因緣圖記》(中國國家圖書館藏道光丁未刻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影印本)中有“袁浦留帆”一節,據載,“清江浦一名袁浦,以三國時袁術駐兵得名”;是節麟慶在一首詩中提及“袁江”,詩曰:“十載袁江久宦遊,慚無政術奠黃流。”(第586頁)結合該節記載及麟慶生平,可知書中所記“袁江”,即“袁浦”,也就是為人熟知的“清江浦”。

[2] 按:“行所無事”為乾隆間河臣高晉所題。事見《鴻雪因緣圖記》之“謙豫編圖”:“南河節署,廳事五楹,高文端公額曰行所無事”(第446—4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