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历史文化村落变迁与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浙江历史文化村落文化特征[2]

吴良镛先生在《人居环境科学的人文思考》[3]一文中指出:“人居环境的灵魂即在于它能够调动人们的心灵,在客观的物质世界里创造更加深邃的精神世界。”归根到底,浙江历史文化村落文化特征的精髓为“寻找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自然生态的和谐,生产生活的和谐。这种追求和谐的思想反映在浙江历史文化村落的选址布局、建筑营造、环境设计、人文景观当中。在此基础上各村落因地形地貌、水土植被、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个性。

(一)深受“风水”民俗影响

浙江历史文化村落的选址布局深受传统“风水”民俗的影响,从村落自然环境、空间形态,到建筑营造上都深深地刻上了传统风水理论的印记,比如选址注重“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空间布局,讲究村落“理水”,同时还有设置风水树、风水池、风水亭、风水塔等民俗,以示对村落的守护。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风水说”就是农耕社会的人们选择建设用地的朴素方法,其中包含了一定的促进农业生产、居住适宜的先进理念,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表达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风水的好坏决定了村落的选址,定居的人们对风水也进行改造。就这样,人们以风水思想为指导对自然景观的选择和改造,成为了村落发展的框架。从实际情况来看,浙江“风水”民俗呈现有意识的区域分布,反映了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各地在生态、生产特点上的差异。

浙中地区特别讲究形成“山水环抱、聚气藏风”的风水格局,甚至不惜人力物力改造风水,比较典型的如武义郭洞村。《何氏宗谱》记载:始祖何寿之“相阴阳,观清泉,正方位”,巧妙地利用自然山川形势营建村落。郭洞村三面山环如障,北面一片田野,远处有左右青山相拥,两条溪流在村南汇合。村民砌城墙形成水口,修回龙桥聚气藏风,并于村四周植树改善环境。这样村庄后有龙山为祖山,主龙运不绝;前有虎山为朝山,主文运卓越;有形似狮象、龟蛇的青山把守水口、河流,有龙溪碧水似玉带环绕,形成了绝佳的风水宝地。类似的还有兰溪刘家村。该村坐北朝南,后山像一把庄严高大的“金交椅”,将整个村落环抱其中。后山与门关山相连,宛如青龙;右边山垄叫白虎垄。村落对面飞凤形铁钯山耸峙,加上村口象征“朱雀”的鲤鱼形新塘,及樟树下的石五(谐音玄武)塘,使整个村落形成一个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格局的典型风水环境。武义坛头村流传的风水故事更是饶有情趣,把文字、动物、人物象形熔为一炉:上郭山、后郭山、胜山三山成一线,形成了一个“土”字,万物生长离不开土,有土即有万物;神龟潭、后山头与铜锣型三点连线后,恰是仙人手臂,在这片土地上遮风挡雨;在神龟岩前面建“本保庙”拦护水口,庙内雕塑“禹王”神像,以保一方平安,庇佑子孙;在前山螺蛳型头部造大台门楼阁,并沿右触须顶部建小台门楼阁,沿左触须顶部疏浚鲶鱼泉;将后山头、本保庙、螺蛳型、大台门、小台门、鲶鱼泉六点连接,正是一个子孙的“子”字,“土”字下面加“子”字,再用仙人手臂连成一个“孝”字。

地处浙东南的丽水地区的历史文化村落特别注重“理水”。庆元新窑村的青瓷民窑,据传此处选址异常讲究,择“小天门”而开窑,临近竹口溪,“以水带财”。松阳交塘村的风水故事记载:先祖叶世德请来了风水先生踏看,见东西二脉山岗呈环抱之势,合拢于窄小的山坳口,说这是双龙合抱之势。山坳之中,又有两个小山包如两枚龙珠,形成双龙合抱孵蛋之象。更有三个山谷中有三眼泉塘,龙有水而有用武之地,于是大称此处实属风水佳地。庆元黄皮村的风水故事提到,识别风水宝地最主要的是水口。水口得当的标志是天门开,地户闭。水来之处谓之天门,宜宽大。水去之处谓之地户,宜收闭,有遮挡。因为水是生命之源,能生养万物,如果建筑与水口相合,自然生财。相似的叙述在其他地区村落也有见到,如三门西渡村,此地“林壑出奇,山峦挺秀异样,紫气缭绕村墟”,唯独北面地势平坦,溪水直通大海,且山脉多呈南北走向,故利于盛行北风的侵入。风水先生建议,若能在村外船尾处筑一条风水坝,广植林木,一者可挡蛇蟠洋北风,二者使东水西流,村庄必人财两旺永保平安。

此外,有些村落的位置和布局反映了浙江先民质朴的选址方法。如淳安芹川村选址,始祖见五条猎狗自然卧成一个“井”字图形,心有所感,选该地建房而居。此外,衢州衢江茶坪村和临安石屋古村,也是由于始祖到此地打猎,回途中猎犬卧地而歇不愿起身,遂在此地定居。而建德樟宅坞则记载始祖立言公在此地发现了一个现象:半夜随着月光推移,村旁男山的山影慢慢向女山靠拢,最后两座山影重叠后紧紧拥抱在一起,称为阴阳和合,认为居于此地可人寿年丰,发子旺孙。龙游灵山则因其“灵山畈阡陌纵横,形似‘田’字,田字向西即是灵山村,形似‘口’字;口字再向西是一衣带水的灵山江,形似‘一’字;一字再向西是峰峦高耸的西山,形似‘宀’字。至此,便形成了一个‘富’字”。

(二)注重村落布局

村落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其空间演进离不开自然环境和人文追求,总是从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需求开始,逐步完善、成熟。从开基祖的选址定居到一个完善的村落到一个家族的兴盛,从满足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到对满足精神生活的追求,从简单的日常起居到丰富的村落空间功能结构,反映了村落适应自然环境,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的过程。村落是以自然生态为本、以建筑空间为体的,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态、生产、生活关系之间的利用、冲突、平衡、完善、发展的过程与结果,这一过程与结果最终体现在村落的布局形态上。浙江历史文化村落大多数是有着宗族体系的血缘村落,宗族伦理观念强烈地影响着村落的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浙江历史文化村落的组织形态特别讲究道德伦理关系,村民与村民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的社会关系,主要体现在同宗同族的血缘关系,团结互助的邻里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德业相助,过失相规、礼俗相突、患难相恤”的传统道德准则中。

以宗祠为核心形成村落布局是普遍的模式。如温州文成东方村有翁氏宗祠;松阳官岭村有陈氏宗祠;绍兴柯桥冢斜村以余氏宗祠为中心;嵊州崇仁六村的裘氏宗祠称“玉山公祠”,雕饰精美,以此为中心遗存大量古建筑,有五联台门、古书院等。

以主要商业街、道路或河流为发展轴,也是浙江历史文化村落的主要布局方式。龙游志棠村以花台脚为中心枢纽,世称小街古里。该街四周滴水,形成一个布袋口,寓意招宝聚财,肥水不流外人田。古村从三个方向往外扩展,建筑民居村舍,宗祠大堂,遂成村落。兰溪永昌村商业街、道路和水系复合,形成丰富多彩的村落布局,商业气息浓厚。据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赵贤祖《永昌排塘记》云:“邑之市镇永昌为最,镇之池水排塘为最,塘在中心,上下二湖通流旋绕、左连上堰,右接双溪,前遵大道,后附民居,有似乎排塘,故名也。”村中东西向主街长约1000米,宽4—5米,街区两侧有多条里弄向外辐射,格局呈“丰”字形。老街上有传统店铺肆坊百余家,东西两头各立牌坊一座,过溪有石拱桥及20多间、长40余米的水阁楼相连。临街是栉比鳞次的商铺店号,小巷深处则分布民居、宗祠、寺庙、会馆等建筑。

浙江部分历史文化村落所处地形复杂,村落布局只能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建设而成,有的形似迷宫。最有特点的如兰溪西姜村,背靠两岗坐东朝西,村落依山而建,并以山势最高处为基点,由点及面,向左右辐射,呈纸扇形延伸,村中16条纵向小巷为扇骨,四周分布着宗族祠堂、家庙、分支房头厅堂和居民住宅。松阳陈家铺村和官岭村、临安石屋村均位于山地中,建筑布局沿着缓坡层层向上,形成阶梯式村落。松阳朱山村坐落在高山谷地,四周山峦环抱,三个自然村从北到南分布在船形谷地的西侧山脚下,依山而建。先人在选址时根据“船形谷地、五龙抢珠”的地形设计,形成阶梯式山区村落。村中巷道纵横交错、曲折迷离,青石小路贯通全村连接着每户人家,同族人连成一片相互依赖。

(三)科学规划水系

水系是历史文化村落选址、营建中的重要环境要素之一,也是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更是村落重要的历史景观空间,是村落文化联系的纽带。浙江水系众多,形成了清新淡雅古朴的历史文化村落风貌。村落中合理科学的水系规划,不仅调节了小气候,满足了日常饮用、灌溉、排污等功能,也解决了消防用水,同时又形成了优美的人居环境。浙江村落水系是在自然水系的基础上,不断改造和利用,逐步完善所形成的自然与人工完美结合的产物。

如前所述,在村落风水堪舆中,对水环境有特殊的要求,“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水口紧闭”的水系是古人认为理想的村落水环境。如桐庐环溪村,清澈的天子源和青源两条溪流汇合于村口,环溪村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村名也由此而得。根据“五行说”的“离”卦,村子南侧修有太平塘可镇火,村口“北水南归”为村聚气。而水为“润下”,财气要随水流遍全村,故村中明渠暗沟,水沟与每条行路相附,流遍全村,不仅方便洗涤、保障消防,还将灵气贯通全村。江山廿八都镇枫溪村,依托枫溪河而建,在上游建潭下游设滩,并在水口分别建有文庙和武庙。沿溪建设河坝、水碓,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优秀案例。绍兴越城区筠溪村以溪得名,溪流十余里长,一路流淌,串联起家家户户。两边青山拥一溪,溪水两岸倚人家,有“十里筠溪”之美誉。千年古村湖州吴兴织里镇义皋村,“太湖三十六溇”的两条溇流经本村,分别为义皋溇和陈溇,而尚义桥下的义皋溇更是太湖南岸地区最重要的河道之一。

有带状水系自然是最好,但有时无法满足。如果自然界有其他水体能同样满足生活需求,也是好的选址。如萧山欢潭村,据《田氏宗谱·欢潭记》:“欢潭者,因有天潭,故以潭名村。潭在村口湖堤边,宋时古迹也。周不数寻,深不及丈,四时澄澈,不涸不溢,水清味甘。自宋岳飞行军至此,饮潭水而欢,故名。”欢潭村村口有一直径3米、深约1米的水潭。衢江丰上清村有一座约20多立方米的方形水池,该池清澈见底,汪汪清泉喷涌而出,似龙泉虎跑,以前全村的饮用水均出于此处。

自然形成的水系环境往往难以完全满足村落生产生活的需求,因此村民在漫长的农耕岁月中,不断对水系进行改造完善。如松阳山下阳村,环绕村落流淌的溪流、密布的池塘、门前流动的圳水、明沟暗渠纵横交错,使得整座村落的水系非常发达,生活取水非常便利。利用水流的自然走向解决了排水难题,排水设施至今通畅无阻,该村成为松阳县传统村落中水利设施最为完备的村落之一。青田龙现村的水利出水“工程”——“石门峡”独具匠心,既巧妙又科学,较好地解决了农户的灌溉用水分配问题。“石门峡”,又称“十三闸”,实际上是一块长3米、宽1.2米的石制水槽,石槽一边沿附设十三个大小不一的缺口,水流沿各缺口分流到农田。据村民介绍,该闸自清朝中期设置以来,其公平合理的分水制度深为民众所接受,至今为止,当地从未发生过稻田引灌纠纷。龙游田源头村的水系设计也堪称一绝,先人在山溪上游垒石筑坝,引水进村,水渠在屋宇木舍之间穿行,送来山上的泉水,山民可以直接在门口舀水饮用,洗涤衣物;而屋后的阴沟,则从另一条水系送走生活污水。历史文化村落水系是历代村民根据生产生活的需求,在风水文化等传统文化指导下不断完善至今所形成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四)凸显“风景园林”

浙江历史文化村落大多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山水田园村落”。传统农耕社会有着紧密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浙江古代村落植根于周围山水自然环境,因地制宜进行建设,并辅以恰当的人文景观,形成质朴自然而又如诗如画的乡村风景园林。浙江历史文化村落的风景园林呈现一种同构现象,从私家庭园到村庄公共园林,到山水风景名胜,景色特征由人工向自然渐变,形成前工业时代的最佳人居环境。

浙江历史文化村落往往结合周边环境整治,形成村落风景名胜,主要体现在种植植物和经营山水之中。种植植物往往出于经济生产的初衷,但无心插柳柳成荫,最后形成富有特色的植物景观。长兴方岩村有树龄超千年的“古银杏王”“古银杏后”,有十里古银杏长廊。磐安墨林村有雌雄两株红豆杉,树龄历经八百余年。红豆杉似笔,山峰似笔架,成就了墨林八景之一“笔架参天”。常山棋盘山村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保护古树的训示,成为古树的聚集地。在棋盘山村的东北面有占地约130多亩的古树群,古树品种繁多。一进文成县稽垟村,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棵千年樟树。古樟树高达25米,直径达3.75米,平均冠幅20米,覆盖面积达1068平方米。相传其为宋初所植,树龄已达千年,生命力之强令人感叹。历史文化村落的古树和古树群,不仅是本地活的历史和绿色地标,也因为植物的季相变化,赋予村落四季风景变化。

利用村落周边奇特地貌或人文景观,加以人工营建,形成风景名胜也是历史文化村落的重要特色。舟山普陀中山村地处普陀山中部,背靠“佛顶山”、面朝“千步金沙”,面积约占全山的五分之二,寺庙密布,形成独特的宗教景观。温岭市岙里村云迷松径、石漏溪声、瘦峰幽谷、深洞明宫,景区内遍植桃树,景色美不胜收。

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和安居乐业的悠然自得心情,浙江历史文化村落往往通过命名“八景”“十景”的方式,对周边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进行品赏。如临海市汇溪镇孔丘村,保留着民国27年(1938)重修《临海陇洲章氏宗谱》38卷32册,记载古“陇洲八景”:“龙潭飞瀑”“茅桥踏雪”“东湖渔歌”“小楼秋月”“陇山樵唱”“双虹落涧”“莲塘垂钓”“蓝田夕照”,将村落周边的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诗化成一幅风景园林画卷。兰溪诸葛村在《高隆诸葛氏宗谱》中专门列有《高隆八景之图》,当时地方上的文士墨客还创作了不少八景诗、词。

由于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富庶、人文鼎盛,有些历史文化村落在村旁或村内,结合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形成公共园林,其中典型的代表如永嘉岩头村。当地民谣称:“护城湖中栽荷花,绿树丛中隐古塔。杨柳紫薇满湖堤,上下花园红间绿。横巷直街行方便,三进两院大住宅。房前屋后清泉水,亭台楼阁巧安排。”其中景观最丰富、景色最优美、最能反映乡村园林特色的是丽水湖一带的“金山十景”,即“长堤春晓、丽桥观荷、曲流环碧、琴屿流莺、清沼赏鱼、文峰耸翠、水亭秋月、塔湖印月、南麓锦鹃、苍山积雪”,集中反映和寄托着乡土文士们的山水情怀和耕读理想。新昌芹塘村早时村基位于两大水系交汇处,因沼泽潮湿,村内水芹菜繁盛,古称芹谷,至今仍有芹塘“八景”之说。

浙北平原水乡,自古为江南富庶之地,有些历史文化村落中还有私家宅园,典型的如嘉兴秀洲王店镇建林村附近的曝书亭。该园是朱彝尊的故居和藏书楼,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整个园林占地10亩,旧称竹坨,有南北之分,今仅存南坨一隅,园内原有“桐阶、菱池、槐沜、荷池、芋陂、青桂岩、钩船舫、绣鸭滩、落帆步、六峰亭、同心兰砌、曝书亭”十二景。

(五)精致建筑营造

浙江历史文化村落中精美的建筑遗存较多,反映了建筑营造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一个家庭和家族的繁衍和繁荣,往往以浩大精致的建筑营造活动为表征。浙江历史文化村落的建筑,除建筑艺术的精美之外,还体现了浓郁的人文理念。村落风貌的组织形态讲究道德伦理关系,重视等级制度和长幼之分,推崇“居中为大”的空间意识。祠堂是宗族的权威载体,大多设置在传统村落的中心位置,建筑群体组合也往往强调伦理关系的结构顺序。而亭、廊、桥等建筑,群体的组合形式再到单体建筑的空间结构等,则体现“天人合一”与“文以载道”的思想观念,巧妙地利用自然地形地貌,承载伦理道德和美好的愿望。

浙江历史文化村落的宗祠往往是村落中保护最好、艺术最精美、规模最宏大的部分。宗祠建筑是永康厚吴村的最大亮点,主要有吴氏宗祠、澄一公祠、吴仪庭公祠、向阳公祠、丽山公祠等。吴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26年(1547),占地1220平方米。雕刻工艺精湛,马腿、雀替雕刻有人物故事、狮子、鹿、花卉等,门窗纹饰为葫芦纹等。义乌黄山八面厅规模宏大,建筑占地2908平方米,建材取精用宏,所需大木如榧木、梓木、银杏、栗木、香樟等多为名贵珍稀木种,从严州三都镇购得,汛期由水路运抵义乌。这座五开间以满堂雕为特色的厅堂民居,曾经代表了乾嘉时期婺州民居木雕艺术的最高成就。

浙江地处江南水乡,桥是一种重要建构筑物,其形式和营造技术也是历史文化村落的重要特色。湖州吴兴潞村古桥众多,有宋代单孔石拱桥腾蛟桥、起凤桥、化龙桥、天保桥等,桥梁装饰精美,桥身动物造型栩栩如生。丽水陈宅村廊桥,桥面上盖了五间廊屋。另有重檐四角攒尖桥亭毓秀桥,建桥前该处溪涧有一株古柏,其中有一条树根横跨溪涧。人们利用该树根为依托,建成一座风格别致的石拱桥,桥和树相映成趣,堪称奇观。此外,浙江历史文化村落中还有众多的牌坊、路亭、路廊、寺庙、灯塔等建筑营造故事。

此外,在浙江的众多历史文化村落中,其建筑营造的特色多是来自先民因地制宜的建筑思想。如安吉县姚村用石片代瓦,缙云岩下村、天台苍华村石屋就近选择石板建造,嵊州彦坑村选泥为料建造泥墙木屋等。

(六)重视人文景观

浙江自古以来山川秀美、人文鼎盛,历史文化村落中多有诗词歌咏、楹联题刻、文化典故等人文景观。这些人文景观中,有记录村落发展重要事件的人文内容,如云和坑下村大宅门楣刻有“江陵旧家”,云和桑岭村邱宅门楣刻有“河南旧家”,台州半山村村口路廊记录着半山村的十二姓氏及其来源,温州黄坦镇稽垟村百岁坊刻有“奉旨建坊,五代同堂”字样等。还有的来自传说故事或人文景点,如仙居县羊棚头村有中国道教第十洞天,当地人称“括苍洞”。至于地方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和楹联题刻,更是数不胜数。

历史文化村落中的人文景观,看似无形无质,实际上留下了村落历史发展印记,是相关领域的研究者特别关注的内容。此外,人文景观还是历史文化村落生态人居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村落营造的精神和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