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文实先生述略
——以《顾颉刚日记》《顾颉刚书信集》相关记载为中心
王希隆[1]
2014年9月20日,青海民族大学举办“李文实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座谈会”,提前专函邀我参加会议并做发言。作为文实先生曾经工作过的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受邀代表,我在很高兴接受邀请参加这次座谈会的同时,又深有感慨与遗憾:文实先生在兰大历史系担任过代系主任和教授,为兰大历史学科的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但兰大校史中对他几乎没有记载;对于他一生的活动与境遇,现在兰大历史学科的老师们也几乎无人知晓。我自己也只是在以前阅读《顾颉刚日记》等书籍过程中对文实先生稍有了解,在座谈会上发言自然难免挂一漏万。为了准备会上的发言,我又仔细阅读了《顾颉刚先生全集》中的《日记》与《书信集》中的相关部分,对文实先生的身世与学术经历才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文实先生毕业于南京蒙藏学校和齐鲁大学社会历史学系,其后即追随顾颉刚先生在成都、重庆从事学术研究,尤其是边疆民族史地研究,又由顾先生介绍前往徐州女子师范主持教务,复至兰州大学历史系任讲师、副教授,1948年至1949年间任兰州大学历史系代主任,后任上海诚明文学院教授。1951年蒙冤遭囹圄之灾,文实先生失去自由近30年。1979年保外就医,落实政策后任青海民族学院(今青海民族大学)教授。文实先生一生中与国学大师顾颉刚先生有着很深的情谊。2007年约600万字的《顾颉刚日记》由中国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2010年12月《顾颉刚全集》由中华书局出版,计8集,62册,2500万字,其中包括上述《顾颉刚日记》和1800余封书信。据统计,在顾先生的日记中,与文实先生的交往活动记有近200处之多。在顾先生的书信集中,收有顾先生给文实先生的书信4封及文实先生给顾先生的书信1封;在顾先生给家人等的书信中,也多处提及文实先生与自己的交往活动。上述材料是了解文实先生活动与境遇,以及他与顾先生交往的最重要的依据,弥足珍贵。
参加文实先生纪念座谈会后,我在发言稿的基础上,再参考文实先生、顾颉刚先生女公子顾潮教授、顾先生助手王煦华先生、前兰大历史系代主任史念海先生及文实先生诸弟子的回忆文章,予以补充,完成此文,试图以粗线条勾画出文实先生一生活动脉络,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打好前期基础。
一 在南京、西宁结识顾颉刚先生
李文实先生,名得贤,字文实,青海化隆县甘都镇人,出生于1914年。化隆为回、汉、藏、撒拉等多民族聚居之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文实先生生于斯地,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幼年时期,也稍懂得一点藏族和撒拉族的语言。后来在上高中时,学了两年藏文”[2]。对西北回、藏等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感受与认识。
青年时期,文实先生赴南京蒙藏学校读书。1937年2月1日,顾颉刚先生赴南京蒙藏学校参加开学式,两人初识即源于此时。据文实先生回忆,“我认识顾先生,便是从此开始的。他以我为西北青年,热情给予鼓励,并嘱我为民俗学会收集有关民俗资料,和徐芳与方纪生联系”[3]。《顾颉刚年谱》载:1937年2月1日,“与马松亭同到位于南京晓庄之蒙藏学校,出席开学典礼,作讲演,并参观……始识该校学生李文实,嘱彼为民俗学会搜集西北之资料”[4]。时年文实先生24岁,顾先生45岁。自此,两人开始了长达40余年的交往。
从南京蒙藏学校毕业后,文实先生返回西宁,在青海回教促进会立高中任教。同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北平燕京大学任教的顾先生本着“于义当不入沦陷区”的立身原则,离开北京,辗转来到兰州,受聘为兰州大学前身甘肃学院的讲座教授,但他主要从事庚款补助西北教育计划的考察活动。在甘肃生活工作的一年期间[5],顾先生曾两次赴西宁考察教育,与在青海回教促进会立高中任教的文实先生又有数次交往。《顾颉刚日记》1937年10月30日、31日记道:
李得贤来谈青海政学界情形。到回教促进会立高中吃饭,饭后作短讲。[6]
李得贤,南京蒙藏学校毕业,文实,化隆,回中教员。[7]
1938年8月,顾颉刚先生再次来西宁考察。《日记》1938年8月21日、26日记有:
牛浈、李得贤来。[8]
李得贤、魏国桢、祁邦彦来。[9]
据文实先生回忆,顾先生等人到西宁后,曾在青海文化教育界欢迎大会上做讲演,“阐述了青海在中国历史上的战略地位和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性,是青海建省后第一次接待专家学者的讲学,为青年学生们开拓了眼界”[10],在青海文化教育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文实先生作为青海教育界的青年教师代表,先后两次前往顾先生下榻处拜访请教,与之交谈,深受启发与鼓舞。顾先生曾为其书写“万山不隔中秋月,百年复见黄河清”对联一副相赠,这副对联后在“文革”中被毁。[11]
二 在齐鲁大学学习及顾先生的评价
1940年青海省保送40余名学生,赴四川、云南报考大学和边疆学校及训练班等,文实先生是此次报考学生之一。他报考金陵大学,联考后录取到齐鲁大学文学院社会历史学系。[12]齐鲁大学是民国年间国内著名的教会大学,与燕京大学并享盛誉,有“北燕南齐”之称。抗战开始后,该校搬迁至成都华西坝,与华西协合大学、中央大学医学院、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及燕京大学联合办学,继续招收学生。顾先生于1939年9月、1945年11月两度受聘为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在成都任教,讲授“中国古代史”“古代史实习”“目录学”“中国边疆地理沿革史”等课程,并创办《齐大国学季刊》。[13]当青海40余名学生到达成都之后,即与顾先生相会于成都华西坝。
这次会面是在金陵大学研究所举办的欢迎青海学生茶话会上。顾先生与翁独健先生前往欢迎青海学生并会餐。顾先生1940年6月1的日记写道:
与独健同赴金大研究所茶会,到研究所待青海学生……青海学生四十余人至,开一简单欢迎会,到校中食堂吃饭……今晚同席……李得贤……四十余人。[14]
应该说,来到成都考取齐鲁大学后,文实先生真正走上了追随顾先生从事学术研究的道路。在校期间,他选修了顾先生开设的多门课程,并参与顾先生开展的学术研究工作,很快就成为顾先生的得意门生。
据《顾颉刚日记》1944年12月31日记,顾先生在重庆编辑《文史杂志》时,将收集西北史地稿件和西藏稿件的工作交嘱文实先生与李安宅先生。[15]1945年年初,顾先生在给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馆长郑德坤教授的信中称赞“史社系四年级生李得贤、方诗铭两君,学识博洽,文笔流畅”[16]。在1945年5月31日,记有顾先生给选修“中国地理沿革史”学生作业的打分:
齐大学生分数:中国地理沿革史九人,李得贤九十五分,方诗铭九十二分,计瑞兰八十九分,田汉文八十分,宋先树八十分,杨殿甲七十八分,陈家蕙七十分,沈仲常七十分,张锦芳七十分。[17]
文实先生的“中国地理沿革史”在同选学生中分数最高,由此可知,他在齐鲁大学读书时之用功及其青年时期即已致力于历史、地理之学术方向。由于同在一校,文实先生方便向顾先生讨教,而顾先生也极信任文实先生,师生之间时相过从,往来亲密。如《顾颉刚日记》1940年7月15日:
到校,布置卧室。李得贤来。访校长不遇,与得贤等同到江村吃茶饭……到得贤公寓中,还校,访校长又不遇……今午同席,李得贤、南溟(客),予与自珍(主)。[18]
大约在1941年6月,顾先生前往重庆,先后在文史杂志社主编《文史杂志》,在重庆中央大学等校兼课,在大中国图书公司史地图表编纂所主编《中国名人传》,在北碚复旦大学史地系教授课程[19],更多的时间是居住在陪都重庆,直至1946年移居上海。但这五六年时间里,文实先生与顾先生的交往不仅没有中断,而且日益密切,顾先生视文实先生为助手且亲同家人,《顾颉刚日记》中有文实先生多次赴重庆拜访顾先生,顾先生与之长谈、与之出访、同进餐、共开会的记载。如1942年7月8日记:
(自明、自珍)二女到渝,由李得贤君伴行。[20]
1943年2月9日记:
得贤来,同到艺术系访岑学恭、王惠英,到中渡口吃茶,翻看《国语》……得贤等来,同到甜园吃饭……今晚同席:李得贤、岑学恭、王惠英(以上客),予(主)。[21]
1943年2月10日记:
上课一小时(周封建),与得贤同到沙坪坝吃点,同游南开中学,看三友路梅花……得贤来……与得贤同到四五六吃饭。[22]
1943年2月12日记:
与得贤、克宽同到陈叔谅处访宾四……今晚同席……得贤、克宽。[23]
1943年2月14日记:
与鸿盦、得贤同饭于广东味……与李得贤同访朱延丰并晤其夫人。[24]
《顾颉刚日记》中还有顾先生审阅修订文实先生所写《左宝贵传》《义和团》《五十年来中国史学》[25]等稿件的记载,以及顾先生写《文实信》《得贤信》的诸多记载。1945年文实先生毕业之际,顾先生代理边疆语文编译会副主任委员,以文实先生任该会干事。[26]
文实先生对顾先生的学术研究成就有很深的认识,他在1944年夏给顾先生的信中谈道:
先生研究古史,怀疑古籍,考订旧籍,独开风气,有造于民国以来史学者不可谓不大……就生所知者言,先生考据之作,论《易》如《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论《诗》如《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论《老子》如《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成书年代》,论经今古文如《五德终始说下之政治与历史》诸文,均体大思精,卓绝千古,而生尤私爱《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及《墨子姓氏辨》二文,以为巨眼烛照,为古史揭此迷蒙,唐虞禅让之为假托,自有此说方为定论,此岂卫聚贤、胡怀琛等所能道,而世人之病考据者辄以先生与之同列者何哉!此固由于中国学术环境之不够严肃,学者之私心盛气,然旧说未扫,怪论纷纭,后生学子转而从彼,是先生发蒙振聩之功未竟也。考据定谳,而一般之述说仍旧,是先生系统整理之事未竟也。尊作未尝单独印行,购求不易,无由了解,是先生倡说宣扬之事未竟也。盖先生所振者为鸿纲,而世俗所议者为末节,摧此讥诮,息此末议,与其深责于人,毋宁返求诸己。至祈先生稍拒社会应酬,俾得专力完此盛业,不胜切盼。[27]
在读本科学生论当时的学界泰斗之学术,若无厚实之基础,仔细之阅读,深刻之领会,全面之认识,自然难以有中的之评论。文实先生正是在对顾先生的考据学术贡献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之后,才能提出“发蒙振聩之功未竟”“倡说宣扬之事未竟”的评论,提出“稍拒社会应酬,俾得专力完此盛业”的建议。顾先生阅此信后即记云:“此论甚是……文集之编固不容缓也。”在复文实信中写道:
史学书局欲为刚编印一文集,已许之。王树民兄来碚,本交之编辑,无如彼精神颓惫,竟不能为,只得由刚自己动手矣。此书印出,当可使人见刚之整个面目。至于刚理想之成就则远不止此,而十年以来人事纷纭,不但无暇作文,亦复无暇读书,终日所忙者惟见客与写信,开会与赴宴,上课与改卷,此实为刚致命之伤,表面上是得到社会地位,而实际上则是失却社会地位,此不可不改弦易辙者。然今日手头无钱,不能罗致人才,作一事业的组织,以分刚之责任。将来倘有所凭借,第一即当从事于此,庶刚可以腾出时间,继续从前之研究生涯,不为百世以下所痛惜。兄知我,幸他日助我成之。[28]
由此可知,作为本科四年级学生的文实先生在顾先生的眼中已成为可以助其完成考据文集的合适人选。我们知道,顾先生对自己学术研究助手的选任要求非常之高,后来能够胜任者不过刘起釪、童书业、王煦华数人,而当文实先生尚在大学读书之时,即为顾先生所看重,欲托其完成考据文集,此不可不谓文实先生的学术功底与见识在大学时期即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顾先生很早就关注历史地理,尤其是边疆历史地理沿革与民族问题。1934年曾在北平创办《禹贡半月刊》,抗战开始后被迫停刊。在齐鲁大学任教期间,面对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加剧,顾先生开始筹划成立“中国边疆学会”,致力于推动边疆民族问题的研究。《顾颉刚日记》1940年12月31日记有顾先生提出当时国内包括文实先生在内的边疆工作可用人才共计41人,其中后来成为著名学者或名人的有:江应樑、王树民、白寿彝、费孝通、谭惕吾、韩儒林、张维华、冯家昇、吴玉年、黎劲修、李安宅、刘曼卿、辛树帜、纳忠、杨生华、黄文弼等人。[29]1941年3月1日,中国边疆学会在成都成立,选举顾先生为理事长,文实先生与王树民、韩儒林、张维华等85人参加了成立大会。[30]
1945年抗战胜利,同年文实先生毕业于齐鲁大学。当时顾先生尚担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并在重庆主持北碚修志委员会工作,他邀文实先生赴北碚工作,担任助手。顾先生的另一助手即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史先生晚年回忆说:
文实先生与不佞同出于顾颉刚先生门下,订交在六十年前。在未识文实先生之时,已数数闻颉刚先生道及。颉刚先生门下学侣辈出,颉刚先生独多称道文实先生,已知其不凡。一日相晤于嘉陵江畔,获聆其娓娓言辞,仿佛泉涌,而又头头是道,不禁为之心折。人事倥偬,每苦于不常相过从。虽天各一方,时蒙见赐佳作,辄以先读为快。[31]
从以上记载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实先生在齐鲁大学读书期间逐渐步入历史学与边疆史地学学者行列的足迹。
在齐鲁大学期间,文实先生勤奋学习并热衷于学术研究工作,尤其是在顾先生的指导下他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史学研究基础,顾先生也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1946年,“中央通讯社”记者蒋星煜采访顾先生,在回答蒋星煜所提“你觉得中国现在有哪些优秀的青年史学家”问题时,顾先生将史学分为断代史(以时代划分)、专门史和区域史三个领域,历数当时史学各领域之才俊,他说:
(一)以时代划分为标准:治古代史之中央研究院张政烺,华西大学教授黄少荃,光华大学教授杨宽,上海博物馆童书业。治两汉南北朝史之中央研究院严耕望与劳幹,北京大学教授王毓瑚,客在美国之蒙思明。治隋唐五代史之中央研究院全汉昇。治宋辽金元之中央研究院傅乐焕,燕京大学教授翁独健,中央大学教授韩儒林,金陵大学研究有刘叔遂。治明清史之中央研究院王崇武,齐鲁大学教授李得贤,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沈鉴与王栻,清华大学教授吴晗。(二)以专门史为标准:治政治史之曾资生,治经济史之中央干校教授傅筑夫,治社会史之华西大学教授冯汉骥,金陵大学教授马长寿,李石曾之子李宗侗著有《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从图腾制度研究姓氏之起源,尤为名贵。治中西交通史之齐鲁大学教授方诗铭,辅仁大学教授方豪,燕京大学客在英伦侯仁之。治疆域史之国立编译馆史念海……治宗教史之云南大学教授白寿彝,为回教史专家,岭南大学教授李镜池,为道教史专家,方豪为天主教史专家。治艺术史之中央博物院王振铎,上海博物馆童书业、傅振伦。治学术思想史之北京大学教授容肇祖。(三)以区域为标准:治东北史之冯家昇,治西北史之齐鲁大学教授李得贤,治西南史之云南大学教授方国瑜。[32]
由此可知,在顾先生眼中,文实先生已进入当时的史学才俊之列,而且被列入了明清史与区域史两个史学领域之中。应该说,文实先生当时所具有的文献功底、文字功夫、研究方法,尤其是他对西北历史地理及掌故的熟知,得到了学界泰斗的认可,他已跻身于当时的中国史学新秀之列。
三 在徐州女子师范、兰州大学与上海诚明文学院任教
1946年春,顾先生离重庆飞北平整理藏书,此后即安家于上海,出任大中国图书局总经理,并兼任苏州社会教育学院与复旦大学教授。顾先生在重庆期间,夫人殷履安女士病殁,经萧一山等先生介绍,与张静秋女士结为伉俪。张静秋女士毕业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热心家乡教育事业。抗战胜利后,她受聘担任家乡徐州女子师范学校的校长,但因家务所累,难以顾及,急需得力之人代理校务工作。顾先生夫妇首先想到的合适之人即文实先生。
抗战胜利后,齐鲁大学迁回济南。1946年年初,顾先生夫妇即有请文实先生赴徐州女师代理教务之举。[33]是年10月30日《顾颉刚日记》载:“得李得贤书,知已到沪,不日来苏转徐,静秋闻之喜,甚望因彼之来,使静秋得轻其责任也。”[34]11月1日《顾颉刚日记》载:“李得贤自青海来,谈,留宿。”[35]师生二人再度相会于上海,做竟夜之谈。次日,又同游怡园、妙玄观等处,晚饭后,又长谈。3日,文实先生赴徐州就任教务主任职。[36]
文实先生在徐州女师主持教务的工作持续了约9个月时间,大概这一工作与他兴趣不合,次年初秋他即决意辞职。顾先生有意请他至苏州大学教授近代史和边疆史,[37]但文实先生欲回西北,赴兰州大学历史系任教。[38]《顾颉刚日记》载,1947年10月6日“文实赴京转兰”。行前,顾先生写信给兰大校长辛树帜、历史系代主任史念海,托其转致。[39]随后文实先生即开始了在兰大历史系教书的生涯。[40]
1946年3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决议在原国立甘肃学院基础上,合并西北医学院兰州分院等院校成立国立兰州大学,委任辛树帜先生担任校长。经辛树帜校长的精心筹划,兰州大学初成规模,设有文、理、法、医四大学院,[41]文学院下设有中文、历史、英文、俄文、边疆语文五个系。辛校长动用各种关系,积极延揽国内著名专家教授来兰大任教。当历史系成立之初,他即聘请顾颉刚先生担任系主任。顾先生因上海事务过多难以脱身,即推荐史念海先生前往兰大代理历史系主任。文实先生与史先生及辛校长早有过从,相知甚深,故也应聘来兰大任教。
文实先生在兰大历史系任教期间,1948年5月历史系本省籍学生与外省籍学生发生冲突,继而引发兰大学潮,致医学院学生刘德让伤重身亡,历史系代主任史念海、理学院院长程启宇被殴伤,文实先生幸能及时躲藏,得免于祸。[42]时辛校长在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开会,闻讯后火速乘飞机赶回兰州平息事端,而教育部也急派督学钟道赞赴兰州调查处理。
此次兰大学潮有着很复杂的背景原因。辛校长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以恢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正常的学习轨道上来逐步平息事端。他的做法之一,即促成当时已荣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的顾先生来兰大历史系履职讲学。而文实先生配合辛校长,为此做了不少工作。他数次写信给顾先生,介绍兰大学潮情况,请其早日莅兰讲学。顾先生告诉夫人张静秋:“兰州之行不该再迟。李得贤来信说,学生等急了,再迟又要攻击辛校长开空头支票了。”[43]同时,辛校长也电告顾先生“学校已恢复上课,仍盼台驾赴兰讲学,不特可以广育人才,且可予学校一甚大之安定力”[44]。
1948年6月17日,顾先生飞抵兰州,主持系务与讲学半年时间。[45]此半年时间,是文实先生跟随顾先生进一步系统梳理中国古史的重要时期。顾先生每周讲课十余课时,“听者二百余人,校内教员及校外人士亦有来听者,辛校长更是必到之一”[46]。讲课笔记,“交得贤整理”[47]。当时文实先生整理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序论》后刊于中华书局《文史》杂志第53辑。[48]顾先生住教员第四宿舍,与文实先生为近邻,一日三餐即由文实先生夫人整备,“早晨一盘新鲜牛奶,一个鸡蛋。午晚两餐都是要面食,菜味甚好”[49]。在此期间文实先生长子出生,满月时,顾先生为其起名维皋,号鹤九。[50]
1948年12月7日,顾先生讲学结束,此时史念海先生已受聘西北大学历史系主任,赴西安任职,经顾先生提议,由文实先生代理兰大历史系主任。顾先生离开兰州之前一日深夜,尚伏案“写嘱文实诸事”[51]。
顾先生赴上海之后,文实先生在兰大任教并代理历史系主任,两人通信不断,联系紧密。一年半之后,1950年5月两人再度相会于上海。
1949年5月、8月,上海、兰州相继解放。新政权建立过程中,文实先生返回了西宁。《顾颉刚日记》载,1950年2月,“得贤来函,知其住西宁,思东行”。5月10日记:“李文实自西宁来。”[52]据文实先生回忆,此次赴上海,是因为“一九五〇年,顾先生在上海写一本有关西北古代历史的专著,来信约我去上海帮他整理材料”[53]。顾先生在其《昆仑传说与羌戎文化》的“引言”中也提到:“尤其高兴的,李得贤君来到上海,帮助我搜集和整理材料,他是青海化隆人,记得那边的历史、地理、语言和风俗特别多,给我以不少的启发,使我不致冥行迷路。”[54]两人再度相会于上海,谈及兰州学界诸友情况,当得知甘肃旧友、著名学者张鸿汀“于两月前自杀,以其任甘肃省党部主任委员二年,被派公债一万分,且予斗争,故至此”,兰大历史系青年教师、中共地下党员魏郁“在兰州解放前数日为国特所杀”,顾先生惋惜不已,“为之浩叹”[55]。
经历了激烈的新旧政权的政治变动过程之后,文实先生欲闭门读书,埋首于学术研究工作。顾先生时任诚明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教授“传记研究”“校勘学”“史汉比较研究”“尚书研究”等课。文实先生当时也在诚明文学院任教授。这段时间是文实先生跟随顾先生从事学术研究的重要时期。据《顾颉刚日记》载,这一时期文实先生经常在上海顾先生家中讨论学术问题。1950年5月23日,顾先生“将文实所补大小金川节写入《羌戎》文,又添千字”。5月28日,“看丕绳来信及文实代为之《程楚润传》”。11月14日,“校文实所抄《昆仑四水》迄”。12月28日,“看文实新作之《木兰辞时代考》,与谈”[56]。由此可见文实先生当时从事学术研究之一斑。
四 蒙冤及平反后的学术活动
1.被捕经过与原因
正当文实先生热衷于西北民族学术研究工作之际,1951年7月6日他被苏州市公安局逮捕,自此身陷囹圄,直至1979年才得以保外就医。
文实先生被捕之前,为利用顾先生家藏书籍从事研究,居住在苏州顾先生家中。关于文实先生被捕经过,《顾颉刚日记》1951年7月10日载:
11时到苏州……今日一归家,则吴大姊即摇手,不令入室,询之则李文实于六日上午赴观前时为公安局捕去,且派有警士二人在家监视李太太及崔冷秋也。予本欲不进,而出门时警士适当门,恐不进反为所疑,故即进与之谈。渠谓政府注意文实已年余,今证据确实,故捕之也。文实籍青海,不能与马家无关系,然齐大毕业后马步芳令其任教厅长而不为,宁为徐女师及兰大教员,其无心仕宦可见。去年渠到沪后,曾两次到港,注意之端或即在此。今年渠到苏,极欲闭门读书,而政府竟不许之,未免可惜。[57]
顾先生与文实先生相知甚深,这里说到的“文实籍青海,不能与马家无关系……去年渠到沪后,曾两次到港,注意之端或即在此”,即为文实先生被捕之原因。此外,还应该注意到,文实先生乐于助人的好性格使得他此次得祸有一定的必然性。顾先生在兰大时在给其夫人张静秋的信中提到:
说起得贤,他在此简直和我在苏州一样。此地的青海同乡,常围着他;回青海的人经过兰州,要访他;青海出来的人,又要访他。交际费和时间的浪费太多了,真不容易自己读书。前天,青海驻兰州办事处处长赵珑,他和太太吵架,太太一气出走,赵处长来请他协助寻觅,跑了一夜没睡觉,昨天又寻,今天又占卦,但还找不到,说不定跳了黄河了。像出了这种事情,又要拉得贤的差,就因他为人太好,肯帮人家,所以事情更多。“好人难做”,如何如何![58]
“他为人太好,肯帮人家”,是顾先生对文实先生的评价。
《顾颉刚日记》中还载有一件事:
张文清,齐鲁历史系毕业,甚肯读书,以其为地主,故毕业后乡居。现在四川虽尚未土改,而要地主还清佃户押款,且加利息。渠无法得现款,李文实撙节日用寄与之。[59]
为乡居的同学还押款,“撙节日用寄与之”,可知顾先生说文实先生“为人太好,肯帮人家”,并非虚语。
身为青海籍,文实先生有不少同乡,其中包括一些青海军政官员,上引文中提到的其好友青海驻兰州办事处处长赵珑,在1949年马步芳出任西北军政长官时曾被委任为兰州城防警备司令。西宁解放前夕,青海的国民党军政人员仓皇外逃至香港者不少。文实先生不可能与这些人没有瓜葛,而他“为人太好,肯帮人家”的本性,决定了他的命运。
文实先生至上海两月后即赴香港一次。据《顾颉刚日记》1950年7月3日,“送李文实赴粤”[60]。此次赴港,可能时间较长,《顾颉刚日记》中再次出现“文实来,同饭”[61]的记载,是在4个月后的11月6日。半月后他再次赴港,11月22日《顾颉刚日记》记,“文实今日又赴港,送拜夫人也”[62]。这次赴港时间较短,12月15日《顾颉刚日记》载,“文实自港归,谈时局”。翌年4月24日《顾颉刚日记》载,“文实去年曾送某太太至港,今闻送某太太至沪之人已被捕,故彼情绪甚不安”[63]。“去年渠到沪后,曾两次到港,注意之端或即在此。”
两次赴港及被捕的缘由,所送“拜夫人”为何人之夫人,笔者参加青海民族大学纪念座谈会期间,曾向与会的文实先生哲嗣李维皋先生询及。据维皋先生说,其父赴港是奉王震将军之命联系在港的青海军政人员,而“拜夫人”似与外逃的兰州城防警备司令赵珑有关。而文实先生也提到,自己得以落实政策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澜涛与国家副主席王震过问的结果。[64]文实先生的学生青海民族大学马成俊教授提到,被捕是青海马振武案牵连所致,先被判处无期徒刑,1967年改判为有期徒刑20年。[65]此外,文实先生致顾先生女公子顾潮教授信中提到:“是年七月初我去香港,钱宾四师正在那里办新亚书院,问我愿不愿留在那里……我都未考虑,一心想回沪从刚师从事羌戎文化研究。”[66]这是我们目前看到的文实先生赴港及被捕缘由和他当时的想法的一些材料。当然,要搞清楚这一问题,尚需看到相关的公安档案材料。
2.平反后的学术活动
文实先生告别了他的学术研究生涯,在青海劳改农场等地的囹圄生涯漫漫长夜中几达30年之久,直至1978年原被押国民党县团级人员获释,仍被押在香日德劳改农场。他赋诗“闻到上林花早发,春风总不到天涯”,寄予史念海先生,史先生在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时将此诗转交刘澜涛副主席,这才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
1979年文实先生因病保外赴西宁就医,时年他已66岁。在不断向法院申请平反的同时,他致信顾先生倾诉自己近30年的苦难经历,希望余生能够继续跟随顾先生从事学术研究工作。4月14日,年已87岁的顾先生复以长信,云:“接来书,为之怃然,你的命运太不好了,我分当为你出力。”顾先生深知文实先生的学术功底,介绍与推荐他整理补订钱海岳先生的《南明史稿》,称“做这一工作的莫如你最胜任”。期望通过完成这一学术成果,为文实先生解决生活问题,同时进一步为调其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创造条件。[67]5月15日,顾先生再复信,告以整理《南明史稿》事“得中华书局开会通过”,对文实先生承担此工作寄以很高期望,称:“《南明史稿》得君整理,成书不难,匪特钱家夫妇生死感戴,后世学者获见全帙,在历史学上亦不朽之盛业也。”并告以:“我与刘起釪同志合作,对《尚书》一经作一彻底整理,只望我年登九十,足以实现此一志愿矣。”[68]然而,翌年年底顾先生逝世,由他介绍文实先生整理《南明史稿》一事也作罢。
文实先生保外就医后,尽管冤案尚未得到平反,但凭借他的学识与声望,青海民族学院(今青海民族大学)聘请他到该校任教。虽然他的冤案直至1984年才得到彻底平反,但他从1979年就已经重操旧业,开始教学与学术研究工作。直至1990年8月,他在青海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任教,先后承担汉语言文学系本科生中国文学史、少语系硕士研究生中国古典文学课程及辅导讲座,并编写了几十万字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辅导讲话》《中国史籍举要》《诗经》《楚辞》等讲稿,特别是对西北的历史、文化、地理、风俗的考察和对青海地方史志的整理编纂做出了突出贡献。自1980年以来,他先后在《青海社会科学》《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读〈青海地方史略〉琐议》《再谈〈青海地方史略〉》《青海地方史札记》《吐谷浑族与吐谷浑国》《有关吐谷浑历史上几个问题的探讨》《西陲古地甄微》《黄河九曲新考》等著作、论文。其中,《西宁府新志与杨应琚》一文,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获青海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85年获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统战部颁发的青海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荣誉奖,1986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1990年9月退休,2004年3月8日在化隆甘都逝世,享年91岁。[69]
五 余论
青海为我国成立较迟的省级建制。1929年年初,国民政府析甘肃西宁道属之西宁、大通、乐都、循化、巴燕、丹噶尔、贵德等海东府县地,在此基础上成立青海省。青海偏处西北,民国时期虽为省级建制,但交通不便,与内地的联系受到阻碍,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民国时期,青海是全国各省中没有设置大学的为数不多的省份之一。但是,民国时期青海籍的青年学生负笈东行,在内地各大学深造成才者为数不少,其中一些人供职大学,在各自的学术研究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一些学者在西北民族历史、西北地理沿革及西北民族语言方面的研究,在当时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李文实先生即其中的佼佼者。
这里还应提到兰州大学建立初期曾担任边疆语文学系系主任、教授的杨质夫先生与同时担任边疆语文学系教授的吴均先生。他们与李文实先生的遭遇基本相同,而且杨质夫先生的遭遇更为悲惨。
杨质夫(1907—1961),藏语名贤泽珠桑,青海互助县人。1924年毕业于蒙番师范后留校任教,并参加《藏汉大辞典》编纂工作,曾担任蒙藏委员会翻译,作为西藏巡礼团团员赴拉萨,拜喜饶嘉措为师,学习佛教经典。后来喜饶嘉措大师在南京、北平讲学,杨质夫先生担任翻译。抗战期间,协助喜饶嘉措组织抗日宣传团,深入青康牧区、寺院等处宣传抗日救国活动,曾受到国民政府的褒奖。抗战胜利后担任国立西宁师范学校校长,受聘兰州大学边疆语文学系。他曾参加边疆学会,深受顾颉刚先生器重。其夫人格桑雀珍(汉名冯云仙)是西康藏族,毕业于南京蒙藏学校,曾任国大代表、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监察院监察委员,创办青海省玉树师范学校。杨质夫先生于1950年被捕入狱,在狱中先后奉命将《中国共产党党章教程》《谁是最可爱的人》《藏汉词汇》等,以及藏族史《格萨尔王传·英雄诞生》等20多册书译为汉文,并创制了被称为新生体填补国内印刷行业空白的第一套完整的1至7号正楷、草书、黑体三种藏文字模,并提出后缀带点法、连串字方法,提高藏文排字工作效率30%以上,这些创制,推行全国,至今使用。杨质夫先生毕生致力于《藏汉大辞典》的编纂工作,入狱时将保存的两木箱《藏汉大辞典》原稿带至狱中随身保管,进行修订,去世后原稿竟不知去向。[70]
吴均(1913—2009),藏语名阿旺曲哲,青海循化人,自幼喜爱藏语文,师范毕业后进入青海隆务寺学习佛教经典数年,获得“柔艾巴”学位,精通藏语文,1948年受聘兰州大学边疆语文学系教授藏文。新中国成立后入狱,在狱中曾从事《岭·格萨尔王传》的大部分翻译工作。1977年平反后在青海民族学院、青海师范大学担任地方史、藏族史教授,培养了一批研究生,完成了《岭·格萨尔王传》《安多政教史》《察罕呼图克图衮噶嘉勒赞传》等著名藏文文献的翻译工作,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指导了一批研究生。时人评论说,吴钧先生如果“没有27年囹圄,会远远超过佐藤长”[71]。
行文至此,扼腕叹息。民国时期,较之他省,青海发展教育滞后,本省籍学者不多,而李文实、杨质夫、吴均诸先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都是当时国内的佼佼者,倘若他们能终生从事各自喜爱的研究工作,其成就自当不止于此。然而,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他们却都在囹圄中度过了最好的年华,中断了自己的学术研究道路,这不能不使我们深深地感到遗憾。
附一1979年顾颉刚先生致文实先生书信3通
其一
文实兄:
接来书,为之怃然。你的命运太不好了,我分当为你出力。但北京你却不能来,因为人口和房屋太紧张了,作一个临时户口,向居民委员会申请住三个月是可以的。
你已向法院申请平反,那也是住在西宁等待的好。我现在有机会为你找一个最适当的职业,即在西宁做。
江苏无锡县的史学家钱海岳在南京图书馆工作,他用了四十年的精力作了一部《南明史稿》一百二十卷,参考三千多部书,这是我久已知道的。想不到他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竟为一班所谓“革命青年”用了“尽忠明朝”的大帽子,把他押送到孝陵卫,从上推下,活活地跌死了。这是比你更不幸的一个学者!所幸的,他的书稿还保存在他的家里。他的夫人潘氏,今春来京,住在他们的女婿海军部新华社主任堵仲伟的家里。上月堵君携稿访我。我见稿中多空格,是作者预备查书填补的,须寻找一位对明清史都有研究的人才可补足付印,而做这一个工作的莫如你最胜任,所以我把你介绍给他,承他允可。关于住屋的事,他也不能为你解决,但他问你住在西宁一家开销需要多少钱,这就可以解决你的生活问题。望你把数目字开来,以便我再和他商量解决。
西宁书少,你在那里只能做第一部工序。将来第二、三部工序还得在北京、南京、上海做,因为这三地藏书多。但南明迁徙辗转,还得到福建、浙江、广东、广西各地方找去。但你在西宁做出了首一工序,而且法院方面问题解决,我即可将你的成绩送给胡乔木院长,请他给你一个社会科学院工作的身份,由你到各处跑去,搜集史料,使得这部著作达到完整的地步,那么钱海岳先生也会含笑于九泉了。
北京现有一种用电摄影的办法,价尚不贵,我想,如能把这稿复制一份,那么原稿存京,复制本归你,也可说是两便。
中华书局已出《廿四史》,又出《清史稿》,那么这部《南明史稿》由你整理完成后,该局必然是欢迎出版的。该书的稿费当然要给钱夫人多些,余下的除还堵君和我的填款外,一切给你。那时你如能在社会科学院中得一正式的工作岗位,又有这书的稿费及版税,那自不必忧虑将来的生活了。
你在苏州写的历史论文,我一篇也没有看到。想来你的家属走了之后,迁进的人家误认为一堆废纸,烧了或丢了。
我自七十五岁以后,身体不好,常常进医院。到现在,我已足了八十六岁,老年慢性病,如气管炎、心脏供血不足、糖尿病,纷至沓来,一年总有半年在医院里,你以前所来数函,大都因我住院,未即看到之故。今日为了《南明史稿》的紧急事务,所以一早起来写这封信,幸而手不颤,竟写成了。
我已迁居北京西郊三里河南沙沟七号楼二门一号。
杨质夫兄近况何如,念念。
祝你们一家好!
顾颉刚。一九七九、四、十四。[72]
其二
文实兄:
得四月来书,无任忻慰。《南明史稿》得君整理,成书不难,匪特钱家夫妇生死感戴,后世学者获见全帙,在历史学上亦不朽之盛业也。此事由王煦华同志一手办理,得中华书局开会通过,其详情由彼直接与兄接洽。刚在重庆,住山沟中,春寒料峭,遂得气管炎症,久久不愈,夏间尚可支持,秋风一起,体温骤高,必住医院,一住辄半年,以北京冬季太长也。今得来书,乃知君与我竟同病。此为老年慢性病,中西医药俱无突效者,只有冬间生炉较旺,乃可暂释。以此,关于此一著作如何订定实行办法,皆乞与王同志商定,其地址即我家,以刚之不能长住家中也。承嘱寄拙著,今将《昆仑与蓬莱神话之合流》一篇及《甘誓篇之校释译论》一篇奉寄,《盘庚篇》虽已登报,尚未出版。我与刘起釪同志合作,对《尚书》一经作一彻底整理,只望我年登九十,足以实现此一志愿矣。匆此,即祝安好!
颉刚敬启。一九七九、五、十五。[73]
其三
文实兄:
接八月廿八日函,敬悉。
承告“门”“瓜子”等义,至感。他日此书重排,即当照改也。
《南明史稿》寄沪数月,大概因篇幅过多,进行便缓。昨得来书,云将完成。一俟寄到,当立即付邮。此稿中有极清楚者,有改而又改,极难写定者,须劳兄善处措置也。(此稿由上海图书馆直接寄奉,可较快)
刚究以年老,气候一变,体内立即反应。近值秋分节,百骸不舒,如体温增高,恐又须住院。彼时关于《南明》一稿如有商量时,请与王煦华同志直接办理可也。
此间均好,四女顾洪已考入历史研究所作研究生,甚望我能多活数年,加以指导也。自珍在宁,其夫已死,她亦退休,有两子在大学,道远无以慰之。
匆此奉覆,即颂你们全家安好!
顾颉刚。一九七九、九、十二。[74]
附二 我来此会的缘由
首先此次会议很有意义。我来此会议的缘由:(1)1947年、1948年李文实先生代理过兰州大学历史系主任,对兰大历史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自己很有兴趣。兰大历史系正式成立是1946年,第一任系主任是顾颉刚先生,但并未到任,由史念海先生代任。1948年顾颉刚来兰大讲学半年。1937年顾颉刚先生曾受任兰大前身甘肃学院文史系教授,后因学潮未能上课,但他已经接受了聘书。我们在梳理顾颉刚在兰大活动的书信时,注意到李文实先生和顾颉刚先生的联系非常密切。因而李文实先生既为兰大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和顾颉刚先生保持着密切联系。接受通知后,我在三四天内梳理了由中国台湾地区出版的顾颉刚先生的日记,日记中200多处记载顾颉刚和李文实先生的交往。我要讲的是再看顾颉刚先生日记时形成的对李文实先生的认识。顾潮女士的文中提到顾颉刚和李文实先生的初识是1937年2月在南京蒙藏学校,第二次是在成都华西坝。在华西坝有五六所学校联合招生,40余来自青海的学生,欢迎会中二人再次相逢。李文实在齐鲁大学学习时,成绩是最优秀的,一些学科达到97分、95分。此间顾颉刚先生发起组织中国边境协会,认为当时可用边疆人才41人,包括王树明、费孝通、韩儒林、李文实等。如此41人中多是国内外重要学术人物。这段时间,李文实先生参加了顾颉刚先生的诸多工作。李文实先生经常去重庆看望顾颉刚,并频繁地书信往来。但现在《顾颉刚全集·书信集》中仅收录了4封,我们可以继续搜寻二者书信,这是很有价值的工作。毕业之后,李文实回到青海,顾颉刚要求李文实去上海,顾颉刚因照顾妻儿,让文实先生代理徐州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工作,后文实回到青海。20世纪50年代初,顾颉刚再次邀请他去上海。李文实回到西部去兰大任教,顾颉刚返回兰州住文实家中。文实先生被判处无期徒刑,这对知识分子的打击很大。顾颉刚先生请李文实整理《南明史稿》。李文实先生文字功夫、历史功底优异,一些稿子文实先生写好后可以直接使用,这点很难得。希望青海的老师学生们,整理出李文实先生一生经历,并进行研究。不仅包括学术方面,也包括青海省的历史发展,或者是当时历史的发展,国民党政府溃败后新政权建立、政策变化等方面,从而为近代史的研究做出贡献。
作者披读台湾出版的《顾颉刚日记》,重申文实先生与顾先生的学术交往和友谊,赞誉文实先生的聪明才气、文字功夫、历史功底和对兰大历史系发展的贡献,寄望青海同志,整理研究文实先生的生平和学术。文章言简意赅、朴实无华,寄望来者、语重心长。——蒲文成
[1] 王希隆,1950年12月出生于兰州,历史学硕士、民族学博士,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导,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所所长。
[2] 李文实:《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自序》,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3] 李得贤:《顾颉刚先生与西北》,王煦华编《顾颉刚先生学行录》,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26—232页。1937年2月1日为农历1936年腊月二十,文实先生回忆此事在“卢沟桥事变前一年”,当是按照农历计算。
[4] 顾潮编著:《顾颉刚年谱》(增订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02页。
[5] 参见王希隆《顾颉刚先生与兰州大学》,《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顾颉刚先生西北考察述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4期;《顾颉刚先生未刊书信两通释述》,《兰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6] 顾颉刚:《顾颉刚日记》卷三,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年版,第716页。
[7] 同上书,第718页。
[8] 顾颉刚:《顾颉刚日记》卷四,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年版,第121页。
[9] 同上书,第123页。
[10] 李得贤:《顾颉刚先生与西北》,王煦华编《顾颉刚先生学行录》,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26—232页。
[11] 同上。
[12] 同上。
[13] 参见顾潮编《顾颉刚学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494页。
[14] 顾颉刚:《顾颉刚日记》卷四,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年版,第383页。
[15] 顾颉刚:《顾颉刚日记》卷五,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年版,第388页。
[16] 顾颉刚:《顾颉刚全集·顾颉刚书信集卷二·致郑德坤》,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89页。
[17] 顾颉刚:《顾颉刚日记》卷五,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年版,第473—474页。
[18] 顾颉刚:《顾颉刚日记》卷四,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年版,第402页。
[19] 参见顾潮《顾颉刚学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494、495页。
[20] 顾颉刚:《顾颉刚日记》卷四,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年版,第706页。
[21] 顾颉刚:《顾颉刚日记》卷五,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年版,第24页。
[22] 同上。
[23] 顾颉刚:《顾颉刚日记》卷四,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年版,第26页。
[24] 顾颉刚:《顾颉刚日记》卷五,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年版,第25—27页。
[25] 同上书,第335、484、393页。
[26] 参见顾颉刚《顾颉刚全集·顾颉刚书信集卷三·致李文实》,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19页。
[27] 顾颉刚:《顾颉刚全集·顾颉刚书信集卷三·致李文实》,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19页。
[28] 同上书,第218—219页。
[29] 参见顾颉刚《顾颉刚日记》卷四,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年版,第466页。
[30] 同上书,第497页。
[31] 李文实:《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史念海序》,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32] 顾颉刚:《顾颉刚全集·宝树园文存卷二·学术编下》,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43页。
[33] 参见顾颉刚《顾颉刚全集·顾颉刚书信集卷五·致张静秋》,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5页。
[34] 顾颉刚:《顾颉刚日记》卷五,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年版,第738页。
[35] 同上书,第739页。
[36] 顾颉刚:《顾颉刚日记》卷五,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年版,第740页。
[37] 参见顾颉刚《顾颉刚全集·顾颉刚书信集卷五·致张静秋》,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95页。
[38] 同上书,第118页。
[39] 参见顾颉刚《顾颉刚日记》卷六,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年版,第138、133页。
[40] 参见顾颉刚《顾颉刚全集·顾颉刚书信集卷五·致张静秋》,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27页。据载,文实先生于1947年9月18日赴南京购票,当为购返回兰州机票。
[41] 初设文理、法学、医学、兽医四学院,其后兽医学院从兰州大学划出,独立为“国立西北兽医学院”,文理学院分为文学院、理学院。
[42] 详见杨林坤《顾颉刚先生在兰州大学讲学活动考实(上)》,《兰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43] 顾颉刚:《顾颉刚全集·顾颉刚书信集卷五·致张静秋》,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12页。
[44] 同上书,第216页。
[45] 详见杨林坤《顾颉刚先生在兰州大学讲学活动考实》,《兰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2013年第1期。
[46] 顾颉刚:《顾颉刚全集·顾颉刚书信集卷五·致张静秋》,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23页。
[47] 同上书,第226页。
[48] 顾颉刚:《中国古代史研究序论》,《文史》2002年第53辑。
[49] 顾颉刚:《顾颉刚全集·顾颉刚书信集卷五·致张静秋》,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22页。
[50] 同上书,第247页。
[51] 顾颉刚:《顾颉刚日记》卷六,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年版,第386页。
[52] 同上书,第598页。
[53] 李得贤:《顾颉刚先生与西北》,王煦华编《顾颉刚先生学行录》,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32页。
[54] 顾颉刚:《顾颉刚全集·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卷六·昆仑传说与羌戎文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96页。
[55] 顾颉刚:《顾颉刚日记》卷六,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年版,第632页。
[56] 顾颉刚:《顾颉刚日记》卷六,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年版,第637、638、692、709页。
[57] 顾颉刚:《顾颉刚日记》卷七,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年版,第84页。
[58] 顾颉刚:《顾颉刚全集·顾颉刚书信集卷五·致张静秋》,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70页。
[59] 顾颉刚:《顾颉刚日记》卷七,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年版,第35页。
[60] 顾颉刚:《顾颉刚日记》卷六,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年版,第654页。
[61] 同上书,第689页。
[62] 同上书,第696页。
[63] 顾颉刚:《顾颉刚日记》卷七,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年版,第50页。
[64] 参见李文实《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自序》,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5] 参见本书马成俊《温柔敦厚 古今文章——写在李文实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一文。马振武为马步芳外甥,国民党82军190师少将师长,率部起义后受命赴新疆,为新疆和平解放做出过贡献,但在1951年被错判死刑,1983年平反恢复其起义将领名誉。文实先生与马振武为密友。
[66] 参见本书顾潮《李文实先生与顾颉刚先生的交谊——纪念李文实先生百年诞辰》一文。
[67] 顾颉刚:《顾颉刚全集·顾颉刚书信集卷三·致李文实》,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20页。
[68] 同上。
[69] www.baike.baidu.com/view/1422563.htm,2014年10月7日阅。
[70] 吴均:《记藏学家杨质夫》,《西宁文史资料》1990年第9辑。
[71] 《哀悼藏学家吴均先生——没有27年囹圄,会远远超过佐藤长》,https:∥www.douban.com/note/36951894/?type=rec。
[72] 顾颉刚:《顾颉刚全集·顾颉刚书信集卷三·致李文实》,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20页。
[73] 同上。
[74] 顾颉刚:《顾颉刚全集·顾颉刚书信集卷三·致李文实》,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