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舆地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历代地理指掌图》

《历代地理指掌图》,关于《历代地理指掌图》的作者,虽然在历史上存在争论,但是现在绝大部分学者的意见已经达成一致,排除了苏轼作为作者的可能,认为真正的作者应当是税安礼。[11]

该书最初刊刻的时间,大体都认为是在北宋末年,如在谭其骧《宋本历代地理指掌图》“序言”中认为“最早应刻于北宋末年”[12]、“本书初版应刊成于北宋末政和、宣和之际”[13]。曹婉如《〈历代地理指掌图〉研究》中认为现存的宋本“除第四十四幅图外,其余皆出自北宋人之手……‘总论’部分肯定是宋人所撰,或者也是赵亮夫增补的”[14]。郭声波认为“旧板初刻于政和三年以前的可能性较大”[15]。不过他在文中还提出“《指掌图》编撰于绍圣、元符之际”,这一推测也有一定依据,南宋中叶的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记“《地理指掌图》一卷,蜀人税安礼撰。元符中欲上之朝,未及而卒。书肆所刊,皆不著名氏,亦颇阙不备,此蜀本有涪右任慥序,言之颇详”。清徐文靖所编《禹贡会笺·原序》中记“余家藏有《六经图》《禹贡图》一二而已,又所藏宋大观中《地理指掌图》,其中有帝喾及尧《九州图》《舜十二州图》《禹迹图》……”[16]似乎在清代还存有宋大观本,也就是一个早于以往学者提出的政和、宣和初刊本之前的版本,当然这只是一条孤证。总体而言,《历代地理指掌图》初版最晚刊刻于政和、宣和之际,但该书最初编纂的时间应该更早一些。

该书文字材料的来源,郭声波进行过详细研究,认为“综观全书,即可发现大部分文字采自一些常见历史、地理著作,有的甚至通篇照抄”[17]

该图的绘制主要是为了读史所用,这在作者自序中体现得非常清楚,即“古今舆地,披图了然,如亲履而目见之,庶乎可以不出户而知天下”[18]。后人也有相似看法,如宁宗时人费衮在《梁溪漫志》中记:“今世所传《地里指掌图》,不知何人所作,其考究精详,诠次有法,上下数千百年,一览而尽,非博学洽闻者不能为,自足以传远。”[19]而且该图在明清时期影响力是比较大的,当时很多历史著作中都有所引用,如在关于《春秋》的各种注疏中多次引用《指掌图》,只要检索一下《四库全书》即可以得出这一结论。

最后一点是之前学者所未涉及的,就是《历代地理指掌图》中很多地图绘制的基本内容都是相似的,只是根据需要增补了内容而已,因此可以推测,税安礼在绘制时很可能绘制有一幅基本底图,那么这些地图中的哪一幅最接近这一底图呢?对比各图,笔者认为最为有可能就是“太宗皇帝统一之图”。首先,该图是所有地图中绘制内容最少的,而且其中所绘内容绝大部分都出现在其他地图中;其次,表现时间上在此图之后的“圣朝元丰九域图”未绘制绝大部分河流,“本朝化外州郡图”增补了一些化外州郡,而“太宗皇帝统一之图”虽然从图名来看是北宋初年的政区疆域图,但从政区来看,实际上表现的是北宋后期的政区,如“仙井”(宣和四年由陵井监改为仙井监)、“南京”(应天府升为南京是在大中祥符七年)、“北京”(大名府改北京是在庆历二年),当然这些也许是后来刊刻时改订的结果;最后,即使是后来补充的第四十四幅图“圣朝升改废置州郡图”也是以此图为基础,只是省略了河流,重绘了边界,添加了路而已。综合上述三点,基本可以认为“太宗皇帝统一之图”应当最接近《历代地图指掌图》中各幅地图绘制时使用的底图。

不过,“太宗皇帝统一之图”与“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相比,存在两处较大的差异,即辽东和西域部分,而且在整部《历代地理指掌图》中只有“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绘制有这两个地区。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是在“太宗皇帝统一之图”基础上增补了这两个部分;二是“太宗皇帝统一之图”是在精简了“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上的内容而形成的,或是“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有一个更为精简的底本。从之前的分析来看,第一种解释符合事实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还可以发现两者之间一个更为细微的差异,即“太宗皇帝统一之图”上较大的河流几乎都标注有河名,而“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大多数河流也标有河名,但却没有标注“大渡河”,似乎说明“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是以“太宗皇帝统一之图”为基础的,由此进一步证明了第一种解释成立的概率更大一些。不过,这只是基于现存的南宋刻本的分析,不知道之前的版本是否即是如此。

目前比较容易见到的有该书的两个版本:一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刻本,这一版本收录在《四库存目丛书》中;二是日本东洋文库收藏的宋刻本,这一版本目前已经单独影印出版。[20]根据研究,两者相较,宋刻本要优于明刻本。

收录到本图录中的是日本东洋文库收藏的宋刻本。按照在图集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其中所收录的“舆地图”共47幅,即《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历代华夷山水名图》《帝喾九州之图》《虞舜十有二州图》《禹迹图》《商九有图》《周职方图》《春秋列国之图》《七国壤地图》《秦郡县天下图》《刘项中分图》《西汉郡国图》《异姓八王图》《汉吴楚七国图》《东汉郡国之图》《三国鼎峙图》《西晋郡国图》《东晋中兴江左图》《刘宋南国图》《萧齐南国之图》《萧梁南国之图》《南陈南国图》《元魏北国图》《高齐北国图》《后周北国图》《隋氏有国图》《唐十道图》《唐郡名图》《唐十五采访使图》《李唐藩镇疆界图》《朱梁及十国图》《后唐及五国图》《石晋及七国图》《刘汉及六国图》《郭周及七国图》《天象分野图》《唐一行山河两戒图》《历代杂标地名图》《太祖皇帝肇造之图》《太宗皇帝统一之图》《圣朝元丰九域图》《本朝化外州郡图》《圣朝升改废置州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