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宝华
1930年1月生,上海人。1948年至1951年2月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1951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1年2月至8月,在志愿军第9兵团情报处任英文翻译。1951年9月至12月,任第9兵团俘管团英文翻译。1952年1月,调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情报科任英文翻译。

1951年的宋宝华

宋宝华(后排右一)与战友合影
志愿军中的女情报官
王天成
宋宝华从小德学兼优,朝鲜战争爆发时她正在上海沪江大学读书,志愿军入朝作战后,战地急需英文翻译。1951年2月,由宋时轮任司令员兼政委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专门派人到上海,紧急征一名英文翻译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宋宝华瞒着家人,怀着满腔热情踏上了奔赴朝鲜战场的参军之路。3月15日,她随部队乘坐闷罐车从安东过鸭绿江进入朝鲜,不断受到敌机轰炸和扫射,经过一番艰辛到达第9兵团驻地,被分配到兵团司令部情报处。1951年5月,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的反击战役打响之后,兵团司令员要亲自审讯俘虏,宋宝华第一次担任审俘工作的翻译,宋司令员问了俘虏的姓名、年龄、军衔和家庭状况等,他都一一做了回答。当问到他的部队番号和作战任务时,他竟然傲慢地说:“按照日内瓦公约,我只能告诉你们这些……”宋宝华把俘虏的话照实翻译给司令员后,自己嘟囔道:“当了俘虏还有什么好神气的,说什么按照日内瓦公约,那你们到朝鲜来乱扔炸弹,把人家好好的村庄烧成一片焦土,滥杀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是按照日内瓦公约的哪一条啊!”宋司令员听了,说道:“很好啊!把你方才说的,翻译给他听。”那个俘虏听后低下头,默不作声。宋司令员又严肃地向战俘交代我军的宽待战俘政策,只要不对抗我军,坦白交代,还可在战俘营向他家人写信报平安。宋宝华如实翻译给战俘听,他受到感动,坦白交代了他和他所在部队的有关情况。审俘工作顺利完成,宋宝华的翻译工作得到宋司令员的肯定。
1952年1月,宋宝华调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情报科任英文翻译,她的主要工作是收听美英等国对外英语广播,所使用的工具仅是一台极其普通的收音机,收听的电台包括美国的“美国之音”、英国的“BBC”等。
1952年10月12日前后,宋宝华从“远东广播电台”听到一则消息,大意是说:“联合国军”将发动一次“强大的攻势”,向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进行最后的“摊牌”,此战将会“扭转当前的战局”,迫使中朝方面不能不按照“联合国军”方面的意愿,达成停战协议。虽然是宣传性的,却从一个侧面透露了“联合国军”的战略意图。情报处处长十分重视这条新闻,亲自找到宋宝华,把原始记录逐句地核实,上报志愿军首长。
果然,1952年10月12日、13日,“联合国军”对上甘岭地区的两个山头进行了持续两天的火力突击,上甘岭战役在世界战争史上实属罕见。最终“联合国军”的“摊牌作战”“金化攻势”遭到了粉碎性打击,上甘岭战役以我军的胜利而宣告结束,宋宝华在监听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宋宝华业绩出色,分别于1953年10月、1955年3月共两次立三等功,1955年获志愿军司令部嘉奖。
宋宝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我军情报和军事外交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