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奎报咏史诗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初识海南琼台师范学院师存勋博士是在2018年12月的海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成立庆祝大会暨“中国海岛/海洋文学与文化研究”学术研究会上,后来在深圳举行的2019年国际比较文学高峰论坛上我们再次相见。和与会诸多后进学者一样,存勋有着对学术持之以恒的执着精神。近日,存勋发来《李奎报咏史诗研究》书稿,欲请我为之作序。我颇有一些开心,因为中国东方文学研究界又有一部著作行将付梓出版,这再次证明中国学界对包括朝鲜半岛文学在内东方文学的持续热情和贡献。

朝鲜半岛文学,和中国文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中国汉赋、唐诗兴盛时代,朝鲜半岛则产生了《公无渡河》《黄鸟歌》《太平诗》等汉诗名篇,其后,新罗时代产生了薛聪、崔致远等文学名家,及至高丽时代,朝鲜半岛文学更是迎来了一个繁盛的发展时期,名家辈出,朴寅亮、“海左七贤”、李奎报、李齐贤、李榖、李穑等人汉诗成就颇高。进入朝鲜王朝以后,尽管于15世纪中叶发明了谚文,但朝鲜半岛的汉文化暨汉文学发展依旧势头强劲,汉文学创作成就斐然,文学名家如徐居正、许筠、申纬、朴趾源、金泽荣等更是难以尽数。因此,从比较文学角度就朝鲜半岛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问题加以梳理,有着极为广阔的前景。而存勋选择以高丽中期大诗人李奎报汉诗为研究对象,这是一个可以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就中国文学与朝鲜半岛文学之间关系加以阐释的很好的个案,其立意无疑值得肯定。

李奎报在朝鲜半岛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具体来看,李奎报一生相当数量的散文、诗歌、诗话等成就与诗人心怀天下却又生逢乱世的现实密切相关,这就使得其作品具有了值得进一步加以研究的意义与必要。进一步言,高丽中期,朝鲜半岛外有蒙元等敌对势力的觊觎,内部自1170年以后百年左右时间形成武人独专而文人卑微的局面,有感于此,包括李奎报在内的高丽中期文人遂以咏史诗作为其在特殊历史时期针砭时弊、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我东亚文学理论中所谓“蚌病成珠”“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等,即此谓也!

12—13世纪,东北亚特殊的国际环境和朝鲜半岛内部相克期特殊的原因共同推动了李奎报咏史诗的创作,除此之外,高丽时期朝鲜半岛对中国文学、文化的大量吸收与输入无疑也对李奎报咏史诗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师存勋在《李奎报咏史诗研究》中即很好地就此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并显示出很好的相关学术功底。作者就当时高丽民族所面临的巨大外来侵略和《东明王篇》与《次韵吴东阁世文呈诰院诸学士三百韵诗》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了独到的阐释,从而使两部咏史长诗中所蕴含的民族振兴深意得以彰显,而李奎报关于这两首咏史长诗的创作动机与思路也得以清晰地呈现出来,存勋对相关神话、史诗等文献的把握与发掘也颇见功夫。《李奎报咏史诗研究》对《开元天宝咏史诗(四十三首,并序)》这一李奎报咏史组诗之成就进行了研究,该组诗以中国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系列典型事件为对象,通过该组咏史诗,李奎报对高丽的现实加以比照与反观,从而抒发了他对国家理乱、对人民安危的深切关注之情。存勋在论述过程中对《开元天宝遗事》《三国史记》《高丽史》等中朝文献进行了认真把握。《李奎报咏史诗研究》中,也为我们呈现了李奎报咏史诗所表达的诗人自己对不羁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由、安适的向往。李奎报好欢娱,狎妓、饮酒、赋诗是其人生三大喜好,因此,其咏史诗中这类题材的作品为数不少,它们体现的是诗人对欢娱的追求,实际也是对高丽武人独裁政治的一种逃避与自我解脱方式,而也正因如此,李奎报咏史诗中便有着超然物外的洒脱精神。另外,李奎报关心人民疾苦,有着强烈的人文主义情怀,因此,其咏史诗也有着强烈的质朴与亲民风格。师存勋在论述中,很好地把握住了中国文学和朝鲜文学之间的关联问题,并将比较文学相关理论有机地贯穿于其中,而《诗经》、《楚辞》、左思、陶渊明、李白、王维、苏轼等中国文学名篇名家之于李奎报暨朝鲜半岛的影响也得以展示。师存勋认为,李奎报咏史诗是对朝鲜半岛前人咏史诗成果的一大总结,同时也开启了高丽后期咏史诗繁荣之局面,因此,李奎报是高丽乃至整个朝鲜文学史上,咏史诗创作的承上启下者。由于李奎报咏史诗是在中国文学文化大量输入朝鲜半岛这一大背景下用汉字进行创作,并以大量中国古人古事为题材,因此,从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的视野来看,李奎报咏史诗无疑是多元文化融合下的东方文化精髓,而师存勋就之所进行的研究无疑有着特别的意义。

尽管《李奎报咏史诗研究》中尚有少许不足之处,但就整体看,可圈可点之学术亮点则为主要方面,而这一学术成果的取得与作者的知识结构有较大关系。存勋大学期间所学专业为英语教育,后于1999年进入青海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并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其后进入海南师范大学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并于2004年考取《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证书(高级)》,且开始关注国际汉学,2008年存勋进入中央民族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中朝比较文学方向攻读博士学位,并顺利完成学业,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毕业论文即《李奎报咏史诗研究》,而其在中央民族大学时于耳濡目染间所获得的民族学、人类学等知识,也对其知识结构有着一定影响。不难看出,存勋在史学、语言学、文学等领域有着一定的积累,此颇有我们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在治学时文史哲不分家的风范。文史哲不分家治学传统对学者而言注定不易,它要求学者具备多方面的知识积累与基础,师存勋的治学即体现出这样的倾向,其《李奎报咏史诗研究》明显体现出文学、史学、民族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这恰恰系该学术作品的亮点,也是当下学术界所提倡之研究方法倾向。

希望存勋博士进一步积累研究经验,夯实相关研究理论,并在未来的中朝比较文学学术之路上走得更远。

王宁

2020年6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