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阅读观的现代阐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关注阅读

世界上有一个与读书有关的节日叫“世界读书日”,也叫“世界图书日”(又译“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这个节日创意最初来源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一个传说: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解救了公主,公主回赠给乔治的礼物是一本书。从此书成为胆识和力量的象征。1995年,国际出版商协会在第二十五届全球大会上提出“世界图书日”的设想,并由西班牙政府将方案提交联合国教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以下简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

199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这个创意的启发下,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正式下文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这一天也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世界读书日主旨宣言:“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这个倡议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一百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中国随后在2006年,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11部门联合倡议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并通过广泛宣传、积极推动,在2006年4月23日把“世界读书日”改造成为中国的“全民阅读日”,两个称呼虽然在读书主体上有所不同,但文化意蕴是一致的,就是要在人类社会提倡读书。

从汉语的词源学角度解读“阅读”这个词汇概念,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为人们探清“阅读”一词的初始含义奠定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对“阅”和“读”分别给出了它们的初始本意,为后世进一步解析“阅读”的概念提供了文化认知的基本方法,“阅”(閲)《说文解字》的解释是:“阅,具数于门中也。”即阅的本意是在门里清点东西。阅可引申为“阅览”,如韩愈《秋怀》诗之三:“归还阅书史,文字浩千万。”“读”(讀)《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读,诵书也。”按照这个解释,读的本意是朗诵书文,即用嘴出声念诵。当然,读也可引申为“观看”,如《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语言词汇的不断丰富完善,人们对阅读的内涵认知范畴越来越宽泛,直至后世把“阅”和“读”加以结合作为复合词,专指人们观看并理解文字的行为,如宋代曾巩在《徐禧给事中制》一文中说:“惟精敏不懈,可以周阅读;惟忠实不挠,可以司论驳。”[1]我国当代学者编撰的《汉语大辞典》对“阅读”词条的解释是:“阅读:看(书、报、文件等),并领会其内容。”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读书的国家,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和悠久的读书历史。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国的文人想要实现安邦治国或修身齐家的人生理想,大多只能通过刻苦攻读参加科举考试的方式才能实现,因而在中国的科考时代,有一句话是相当流行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2]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中国整个社会把读书看成是人生最崇高的事情,这在同时期的世界各国也是相当罕见的。关于读书,中国的儒家经典《论语》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中国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里还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认为玉不经过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这些中国儿童在牙牙学语时就被灌输的读书理念和读书意义,经过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播,已深深地烙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学子心灵深处。我们从小就耳濡目染的许多历史故事如“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映雪读书”等,都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一代代学人发奋刻苦读书,耕读传家为此成了中国的一个基本历史文化传统。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曾经写有一首流传千古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3]这位以“颜体”书法称著于世的大学者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劝诫人们年轻时要勤奋学习,不要等到老了,才发现已错过读书的好时光。可以说,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书典籍中,记录下了许多读书人关于阅读的心得体会,并经过一代代学者的积极传播,成为留给中华子孙后代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