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跟3年前出版的《迷雾与澄明——人生哲言录(一)》一样,这里奉献给读者的也是一本短论集,点点滴滴记录了笔者2014—2017年的心路历程和所思所想。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以500字的说说空间对某一论题略有展开,少了一些凝练,却多了几分润滋。总体上可以说,它向笔者所渴望的人生工笔画迈进了一步。
除了刻板的学术研究和正规的理论教学之外,生命中总会有一些搅和着情感的念想需要排解。这些念想触发于身边的人和事,过往的情和境,心头的愿和景。很难把它们升华为学术术语和长篇大论,倒不是因为其中没有蕴含某些硬件,而是因为一旦被如此升华也就失去体验的鲜嫩。
在生命的长河中,时间的流逝实际上是不均衡的,在小溪的潺湲和下游的平阔之间,难免有跌宕汹涌的一长段。对处于这一生命阶段或有过类似经历的人而言,瞬间的意义变得如此突出,以至于不加以语言化便无法得到安抚。所以真正说来,本书是献给他们的。某种共鸣或触动,无疑是对一本书的作者的最大鼓励。
想理解这个世界是人生最顶级的渴望之一,而这个世界最难理解的又莫过于自己的内心。向内窥测的人,无不面临极大的风险,因为他所遇到的可能是一本总也算不清的糊涂账,一个简直深不可测的潜渊。经历中难以消化的东西会留置那里发霉,环境之外远近无边的事端会遣送不息的动能。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只能抓住其中的一小片,深感无力而绝望。
偏偏我们又遇上一个用王小波的词说“浮嚣”的时代,浮躁而喧嚣。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被阉割、裂解、蒙蔽、沉远,我们拼命抓住的东西因为短暂而飘忽,因为无根而幻灭。生命表面上丰盈,深处却瘠贫。这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和生活缺乏精神养给这样一个维度,内心让役于外物,形上屈从于形下。是否能够转向内心,从形上找到宁静,成为走到人生中游的人们不得不考量的重大问题。
笔者深感,写作是可以通向性灵宁静的一项神圣事业。虽说阅读可以让人博览,促动思考,而思考可以走向贯通,避免碎片化,但若是不通过写作加以咬合、串连、固化、整合,阅读不免流于清淡,思考不免放任联想,终于达不到所期盼的厚实。对于依赖智性生活的人来说,写作是他(她)们能将自己的性灵和生活、情感和智识、过往与筹谋真正弥合起来的修炼行为。
如本书一般的片段思考暂告一段。能否在未来的路上有关人生的思考描摹出一幅大景,还不敢作出更大的承诺。老天能给多大的才华和抱负,就去成就多大的事功和善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