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萌芽期中国当代股市小说的创作成就与嬗变轨迹
一 萌芽期中国当代股市小说的创作成就
中国当代股市小说的开拓者是专业作家钟道新。
钟道新的《股票市场的迷走神经》[3]是中国当代最早以股市生活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小说描写中国当代第一代散户股民常锐曲折的成长道路,同时表现了中国股市这一“新生儿”艰难降生的历程。中国当代股市在初创时期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是小说表现的重点,也是其突出价值。
毕淑敏的中篇小说《原始股》[4]是中国当代股市小说第二部重要的作品。小说描写股票刚刚出现在当代中国人生活中的时候大家对它不同的态度及其变化。它通过某国家机关内部一场购买原始股的风波,表现了人们对金钱的渴望,形象地表现了横空出世的股市对中国当代社会、对当代中国人生活的冲击和影响。
林坚于1994年推出的《股市大炒家》[5]是中国当代第一部股市长篇小说。小说塑造了当时的股市英雄形象——股市大炒家梁栋,表现了当时中国人炒股的特点,表现了初起的股市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表现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价值观念。小说的价值和特色在于塑造了中国当代第一代股市庄家的雏形,在于准确表现了中国当代股市初起时的特点。
李其纲的《股潮》[6]塑造了中国当代股市初起时的第一代散户股民形象。小说起名为《股潮》,股潮实际上是人潮,是由人的心灵构成的欲望之潮。小说勾勒出了一幅幅股市淘金者拼搏的图画,表现了当代中国人一种新的生活,一种新的欲望,一种新的念想。
瓜子是中国当代第一个出版系列股市长篇小说的作家。他分别于1997年6月和1998年3月在海天出版社出版了股市长篇小说《股城风流》及续篇《股市大枭》。
《股城风流》从股民这个角度表现了中国当代股市的成长。小说描写郭维维炒股发家的历史,塑造了中国当代股市小说中的第一批股市庄家形象。比《股市大炒家》中的股市庄家形象成熟一些,丰满一些,但仍然是股市庄家的雏形。小说描写股市新人的成长,描写他们由非股民到股民的人生变化过程,描写他们从不炒股到遨游股海的人生变化轨迹。打工女青年金凤巧遇股票大王郭维维,涉足股市,又在券商孙妮娜和股评家华卫的帮助下,成长为深圳股评界一颗耀眼的新星。描写股市新人的成长从此成为中国当代股市小说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一个悠久的传统。小说表现了当代中国人在股市中的茁壮成长,从而表现了当代中国人生活的变化,表现了中国文化中出现的新观念、新思想。小说描写中国当代股市萌芽时的模样,十分珍贵,表现股市对中国社会和百姓生活的影响,表现了当时股民对股市的认识和他们的炒股艺术。
《股市大枭》通过描写一个公司上市的过程来反映1996年前后的中国当代股市生活。小说描写中国当代股市初创时期的“股市强人”,表现他们如何在股市“兴风作浪”,在他们身上可以发现后来中国当代股市小说中“股市高手”“股市英雄”的基因。小说表现了中国大陆股市萌芽期监管部门对股市的监管,这是中国当代股市小说中出现的第一代股市监管者形象。
沈乔生是中国当代第二位出版系列股市长篇小说的作家,也是目前中国当代股市小说创作时间跨度最长的作家之一。沈乔生1997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股市长篇小说《股民日记》[7]。小说描写股市里一些非常有特色的散户股民形象,塑造了周欢这个股市庄家形象,表现股市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留下的浓重“烙印”。
应建中是中国当代第三位出版系列股市长篇小说的作家,也是描写散户股民的高手。1998年12月他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股市长篇小说《股海中的红男绿女》,小说以描写上海散户股民为特色,塑造了一批比较成熟的散户股民形象,是中国当代股市小说萌芽期股市小说创作艺术上最成熟的作家之一。
二 萌芽期中国当代股市小说的嬗变轨迹
中国当代小说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产生的,它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30年,1949年至1979年这一阶段是现实主义一统天下,革命斗争历史小说、农村题材小说、工业题材小说的创作都得以兴盛。第二阶段是1979年至1989年,这10年间现实主义复归、深化、升华与现实主义小说的崛起,形成了多元美学原则并立的局面。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军事题材小说、历史小说、乡土小说与风俗画小说都很有影响。同时,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引进,先锋派中青年作家群也纷纷兴起探索性小说。第三阶段是1990年至1999年,这一阶段的小说出现了一种被文坛更为关注的“世纪末”现象。这一阶段的小说创作,多以“新”吸引眼球,如新女性小说、新历史小说、新现实主义冲击波、新生代小说等,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第四阶段是2000年至今,这一阶段的小说创作成为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化生产行为,小说传播的网络化、电子化、快餐化成为主要的特征,官场小说、后历史小说、文化休闲小说极为畅销,小说创作者队伍年龄层次不一,水平相差很大,众声喧哗,仅从表面的繁荣而言,这一时期可谓达到了空前盛况。
证券交易是一种买卖行为,股民实际上是商人的一种。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之后,人类的商品交换和买卖活动就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进行买卖活动的“市场”本应是一个蕴含着巨大言说价值和丰富言说可能的话语场,然而反映市场生活的小说创作却长期被边缘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着重义轻利、重农轻商的思想观念;文人墨客往往以言义为荣、言利为耻;塑造商人形象的小说作品无法登上大雅之堂。
中国当代股市小说是中国当代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萌芽成长与中国当代小说有密切的联系。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当代小说受当时政治转型期的时代精神和现实主义文学主潮的影响,其内容和主题大多是表现政治与道德层面的内容,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知青文学”等覆盖文坛的文学现象,都反映了政治和道德的主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当代小说有一个重要变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潮,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成为社会综合发展的一部分。作为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小说最突出的变化是更多地表现经济、文化方面的内容和主题。以市场经济及其状态下的人生和社会变化为内容的经济小说空前增多。中国当代股市小说正是在中国当代小说的历史变化中横空出世的。
20世纪9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呈现出“去政治化”的趋势,知识分子对社会、文化问题的热情逐渐冷却下来,宏大叙事和公共生活开始淡出新一代作家的视野,对个人感受、个体欲望的强调逐渐成为主流,于是真切、泼辣的个人化生存和日常生活便浮出水面,为中国当代股市小说的出现做了思想准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出现和初步形成,中国当代小说正在经历着位移与嬗变,以市场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正在迅速发展,是中国当代小说作家在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试图寻找一种诠释人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最根本的人本主义精神的反映。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孕育、建立和发展,在全新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下,商人形象得到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商人、商业及商业文化成为中国当代小说独立的审美对象,塑造了一大批丰满鲜活的崇尚财富、敢于逐利的商人形象,充分肯定并热情赞扬人们的商业抉择和财富欲望,诗性弘扬了现代商业精神和经济理念。商业文明成为当代中国最活跃、最重要的人文景观,商业中国成为当代小说无法回避的现实存在。与社会转型和股民群体的崛起相伴随,中国当代股市小说创作萌芽生长。中国当代股市小说是中国当代小说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文化变迁密切相关,更与商业社会里小说自身的发展变化脉息相连。文化精神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小说新的生长点。
在中国当代小说发展的这种背景中,中国当代股市小说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萌芽,与中国当代股市相伴而生。但它的诞生和发展不可能与中国当代股市的诞生和发展完全同步,待中国当代股市有了一定的规模和社会影响之后,待中国当代股市有了一定的文化积淀之后,待股市参与者对中国股市、对自己的股市生活有了一定的审美认识之后,以股市参与者为主人公、以股市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的中国当代股市小说才有可能萌芽、生长。
中国当代股市小说的萌芽期时间跨度比较长,从1991年到1998年,经历了将近10年时间,说明中国当代股市小说的萌芽生长比较艰难。
中国当代股市小说萌芽期作品数量相对较少,越早作品越稀少,越往后发展越快,创作越繁荣。1991年出现了中国当代股市小说的开山之作——专业作家钟道新的中篇小说《股票市场的迷走神经》,1992年没有出现股市中篇、长篇小说,1993年和1994年每年都只出现了一部股市小说,一直到1997年,中国当代股市小说的创作才有一些变化,一年出现了两部股市小说,这种现象在萌芽期后的中国当代股市小说中已经不再存在。在中国当代股市小说的成熟期,一年创作出版的股市长篇小说有十余部。
萌芽期中国当代股市小说中的股市人物形象不丰富,反映股市生活的面不广。萌芽期的中国当代股市小说主要表现股市参与者之一——散户股民——的生活,描写得最多的是散户股民生活,塑造得最好的也是散户股民形象。萌芽期中国当代股市小说也描写了股市另外一个重要的参与者——股市庄家,但相对于同一个时期的散户股民形象来说,相对于萌芽期以后的股市庄家形象来说,这个时期的股市庄家形象不成熟,不丰满,只是股市庄家形象的雏形。操盘手、股评家形象在萌芽期的中国当代股市小说中只是偶尔现身,不仅数量非常少,而且就形象的成熟程度来说只能说是雏形的雏形。股市的其他参与者诸如基金经理、资本运作高手、资本英雄等在中国股市的这个阶段没有出现,或者只是偶尔现身,因此在萌芽期中国当代股市小说中难觅其踪影。
萌芽期中国当代股市小说注重表现股市新人的成长,而且作为中国当代股市小说的一个优良传统贯穿于中国当代股市小说的始终。
中国当代股市的萌芽和成长在萌芽期的中国当代股市小说中得到了准确、全面的表现。中国当代股市初创时的模样是萌芽期中国当代股市小说描写的一个重点,在萌芽期后的中国当代股市小说中中国当代股市的发展变化一直受到关注和重视。
塑造当代中国第一代散户股民形象,塑造当代中国第一代股市庄家的雏形,塑造当代中国第一代操盘手、股评家雏形的雏形,初步表现当代中国第一代股市新人的成长,表现中国股市萌芽生长的过程,是中国当代股市小说在萌芽期的开拓与创新。这些股市参与者形象在后来的中国当代股市小说中茁壮成长。
以散户股民为自己的主要描写对象,这是中国当代股市小说萌芽期的标志,是我们把这个时段的股市小说确定为萌芽期的依据。
萌芽期的中国当代股市小说的开拓创新令人瞩目。塑造当代中国第一代股民形象,主要是散户股民形象。这是萌芽期中国当代股市小说的主要内容和突出贡献。中国当代股市小说中最早出现的股民形象就是散户股民。当时这些并不很成熟的散户股民成为萌芽期中国当代股市小说描写的最主要对象,成为中国当代股市小说萌芽期的主角。钟道新的《股票市场的迷走神经》中的常锐、刘科,李其纲的《股潮》中的董吉、关阿姨、国社平、成婷、黑蛋,都是形象生动的散户股民形象。毕淑敏的《原始股》表现刚刚问世的股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冲击,表现人们对股票这个新鲜玩意由陌生、好奇到逐渐接受的过程。这些散户股民形象的世俗情怀和物质主义,表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世俗化特征的显豁、厚利主义的勃兴。这些散户股民形象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在后来中国当代股市小说的发展中绵延不绝,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贯穿在中国当代股市小说发展的全过程。
塑造股市庄家形象是萌芽期中国当代股市小说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股市庄家是萌芽期中国当代股市小说表现的重要对象,这一时期出现了股市庄家形象的雏形。这些股市庄家雏形特色鲜明。首先,这些股市庄家在股市坐庄的能耐有限,与他们的后来者——成长期中国当代股市小说中的股市庄家形象相比较,中国当代股市小说中最早的所谓股市大炒家、股市大枭形象还只是一些股市的草莽英雄,是大巫面前的小巫;其次,与同时期的散户股民形象相比较,萌芽期股市庄家形象数量少,《股市大炒家》中的作家梁栋,《股城风流》中的股票大王郭维维,《股市大枭》中的“股市强人”王小虎,《股民日记》中的周欢,是萌芽期中国当代股市小说中分量排在第二位的股市参与者群体;再次,萌芽期中国当代股市小说对这些股市庄家形象没有精雕细刻,都只作了轮廓式的描写。这是与这个阶段中国股市发展的实际相吻合的。后来随着股市庄家在中国股市的能耐日益增强,在社会上的影响日益扩大,股市庄家形象在中国当代股市小说中的分量越来越重。
中国当代股市小说中的股市庄家形象有非常好的成长性,有十分旺盛的生命力。它在中国当代股市小说的成长期取代了散户股民形象,成为中国当代股市小说的主角,后来一部分股市庄家形象演变为股市资本运作高手,接着进一步演变为资本英雄,成为中国当代股市小说表现的最重要的角色。
操盘手、股评家等股市参与者形象登上了萌芽期中国当代股市小说的舞台。《股潮》中的杨慧是中国当代股市小说中第一个操盘手形象,《股市大枭》第一次描写中国股市监管部门对股市的监管,《股城风流》中的华卫是中国当代股市小说中第一个股评家形象。这些形象在这个时期的股市小说中都显得比较单薄,准确地说只能算是操盘手、监管者、股评家雏形的雏形,但他们在萌芽期中国当代股市小说中就能崭露头角,说明他们在中国股市所有参与者中间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在中国当代股市小说后来的发展中这些股市参与者的形象越来越丰满。
描写初创时期的中国当代股市。
中国当代股市的萌芽、生长是萌芽期中国当代股市小说表现的重要内容。描写中国当代股市在初创时期的发展过程及特点,是萌芽期中国当代股市小说的突出价值,非常珍贵。《股票市场的迷走神经》描写中国当代股市的建立;《股市大炒家》准确表现中国当代股市初创时的特点,当时炒股有很多规矩和限制,干部炒股受到限制,股民不仅炒股,而且炒内部募集股的集资收据,这些都是后来的中国股市里见不到的现象。《股城风流》描写中国当代股市萌芽时的模样,十分鲜见,《股市大枭》表现股市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影响。
上海是近现代以来中国商品经济最为繁荣、商业文化最为发达的城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血脉深处潜隐的市场基因被市场经济迅速激活。广东深圳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商业发达,也是对外交流最为频繁、接受新思想最为快捷的地区之一。同时,上海、深圳是中国仅有的两个证券交易所的开设地,萌芽期的中国当代股市小说主要出自生活在这两个城市的作者之手。
萌芽期的中国股市小说数量不多,反映的股市生活内容涉及面不广,但非常集中,而且具有非常好的成长性。
萌芽期的中国当代股市小说丰富了中国当代小说的人物形象画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30年内的中国当代小说创作,多在军人、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小市民等几大类型的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努力,中国当代股市小说创作为中国当代小说创作开辟了新领域,贡献了新内容和新形象。
萌芽期的中国当代股市小说推动和深化了新时期“改革小说”的创作,反映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进行的社会改革,并且以这一改革对旧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心理所带来的强烈冲击为基本主题是改革小说的基本特征。它重在表现改革过程中进取与保守的矛盾,塑造改革英雄人物,高扬积极进取的战斗精神,从历史文化角度观照社会现实。萌芽期中国当代股市小说在一定意义上有着“改革小说”的上述特征,所以,它也可以看作是新时期以来“改革小说”的推动者和深化者。
这个时期包括股民在内的商人阶层作为新的社会群体迅速崛起并开始拥有较为强势的社会话语权。对此,作家邱华栋指出:
中国社会变革进入到了“利益分化期”,因而,出现了快速的社会分层与贫富分化以及城市新人类、白领、新市民的崛起。中国社会现实的矛盾也将日益突出,而这一时期又是中国社会改革进程中较长的一段。如此纷繁复杂的、比巴尔扎克时代还丰富十倍的社会现实,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作家无法回避了。也就是说,我们的作家从来没有面对过如此难以确定与认识的社会状况和丰富的写作资源。[8]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原来在小说场域中处于边缘位置的股市小说创作,因其与市场和市井的天然联系,因其坚持讲述“股民话语”的艺术自主原则,当然更因股民阶层兴起导致的经济权力对社会“贱商心理”的转向和小说表达“给力”的积极介入,从而前所未有地获得了小说场域中的“行动者”本应拥有的自由、自主的话语权力和表征空间,作品出版盛况空前。评论家朱向前早在市场经济建立之初的1993年就预言:
毫无疑问,全面走向市场的中国当代社会必将急遽改变我国的传统文学生态环境和价值取向。质言之,文学作品的商品属性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正视、重视乃至一段时间内过分的夸大与强调。大部分文学生产力将逐渐从政治辐射下走出而卷入经济轨道运作,其意识形态色彩会日渐淡化而商业气息将愈加浓厚。[9]
萌芽期中国当代股市小说丰富了中国当代小说的文化内涵,对于当代中国人身处股市中的人性人情的书写是丰富而深刻的。它关注市场经济启动后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态,侧重反映中国20世纪90年代面临的经济问题。中国当代股市小说的现实主义有着自己独特的风貌,表现的内容是新鲜的,是过去的生活中很少见的,表现当代中国人因为生活中有了股市这个新玩意而出现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