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丁耀亢的人生经历
丁耀亢,字野鹤,号西生、木鸡道人。生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卒于康熙八年(1669)。其一生横跨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以及清顺治、康熙两朝,是“诸城十老”中经历最为坎坷、遭遇最为挫折的一位。乾隆《诸城县志》卷三十六《文苑传》有传,据其传记载:
丁耀亢,字野鹤。少孤,负奇才。倜傥不羁。弱冠为诸生,走江南,游董其昌门,与陈古白、赵凡夫、徐暗公辈联文社。既归,郁郁不得志,取历代吉凶诸事类,作《天史》十卷,以献益都钟羽正,羽正奇之。明季,乡国盗起,时益都王遵坦用刘泽清兵捕土贼,耀亢素善遵坦,遇于日照境,更为募数千人,解安邱围。顺治四年入京师,由顺天籍拔贡充镶白旗教习。其时,名公卿王铎、傅掌雷、张坦公、刘正宗、龚鼎孳皆与结交,日赋诗陆舫中,名大噪。陆舫者,耀亢所筑室,而正宗名之者也。后为容城教谕,迁惠安知县,以母老不赴。为诗踔厉风发,少作即饶丰韵,晚年语更壮浪,开一邑风雅之始,县中诸诗人皆推为先辈。六旬后病目,自署木鸡道人,更著《听山草》。卒年七十二。诗甚多,李澄中尝为选择,《序》曰:“余取其言之昌明博大者,以与世相见云。”[6]
据此,将丁耀亢的人生经历划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描述。
(一)在明代,读书、举业、避难
丁耀亢自幼在父亲丁惟宁的教导下研习诗书。父亲去世后,十一岁的丁耀亢和弟弟丁耀心在母亲田氏的严格督导下,发奋读书,二十岁时考取诸生。
万历四十七年(1619),二十一岁的丁耀亢游学江南,得到其父老友董其昌和乔剑圃等人的指点,学业大进。次年,又在苏州与陈古白、赵凡夫、徐暗公等人结“山中社”。
天启元年(1621),丁耀亢初试即败。天启四年,再试又败。崇祯元年(1628),三试亦败。自认为才学甚高的丁耀亢遭遇如此打击,郁郁寡欢,有山居之意,遂于诸城城南橡槚沟购得山地,植树筑屋,并于天启七年正式移居橡槚沟。在此开始过起了读书著述、交友结社的生活。用时两年,于崇祯五年完成《天史》一书,得到了钟羽正的高度评价。
崇祯六年,丁耀亢又一次科举失利。而此时其大哥丁耀斗(万历三十三年进士)、侄子丁大谷(天启七年举人)、六弟丁耀心(崇祯三年举人)都已相继中举。
崇祯八年,丁耀亢与刘元明、周淡心、马三如等游览泰山,顺便拜访了高虞祥、孙廷铨等好友。
崇祯十二年,闻知清兵攻克济南,丁耀亢南下金陵,寻找安居之地,因老母难离故土而作罢。
应当说,除了科考接连失利带来的烦恼,这一时期丁耀亢的山居生活还是惬意的。然而崇祯十五年的战乱,使得丁耀亢富贵优游的乡绅生活彻底结束。这一年十二月,清兵攻占诸城,丁耀亢先后携妻儿、母侄逃入东海清风岛上避难。但家族成员损伤惨重,其六弟丁耀心和侄儿丁大谷守城殉难、大哥丁耀斗和侄儿丁豸佳受伤致残、二哥丁耀昴一家遇害。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的消息传来,诸城的各类地方武装为争夺地盘而引起战火,丁耀亢带领家人再次避难清风岛上。遭遇如此重创,丁家家道日益衰落,一大家子人的生计问题也就成了丁耀亢面临的难题。
这一时期丁耀亢的科举之路虽然不顺,但于治家却很有一套,展示出超强的治生能力。
丁耀亢在其父过世时,“分地六百亩”,本可以“收租自奉”,但他感觉自己“遗产独薄”,遂“强自谋”,在诸城城南橡槚山购地筑屋,带领奴仆为其种橡栗、松竹,他“居山十年,家颇裕,亦得薄产二十余顷,较之初析倍蓰矣。”丁耀亢不仅自己致富,还帮助“专苦肄业,家道日乏”的弟弟丁耀心购置产业,到“庚午(崇祯三年),弟举于乡,治有远近庄产十余处,贷今东市宅而屋之”,然“崇祯壬午避乱时,积谷约合千余石。乱后焚毁如洗,粮犹半存”,但田产被强邻恶族抢去大半,也无暇顾及。(《保全残业示后人存记》)[7]即使逃难,丁耀亢也没放弃治生之事,再次逃难到海岛,准备长久居住,租下同宗丁右海家的海岛农田,“依山临湖,水秧旱种,岁可得租百余石”(《航海出劫始末》)[8],盖好房子,继续自己的田园生活。
此外,在丁耀亢的人生经历中,有一段需要特别值得关注,就是他在南明曾有过出仕任职的经历。通过其《出劫纪略》中的《航海出劫始末》和《从军录事》记载,我们可以知晓丁耀亢在明清鼎革前后的活动。
顺治元年“七月,复出海视家,遇故友王遵坦于途。率精甲二百骑,以淮镇命,经略东省。闻土寇大起,疑畏不进。予说王将以札委土著巨族,授之衔,得步兵四千余,解渠邱围”。(《航海出劫始末》)[9]同年“九月,安邱刘太史入海而南,同行至淮谒刘镇泽清。先以赞画授予札。说以进兵,知不肯行,因陈以方略:欲援东之大姓,结连诸盗,各自为守,使藩篱外固,为淮上声援,徐观进取。刘镇奇其说而卒不行。时大清已定鼎,安镇胶、沂间。刘镇无恢复志,方大兴土木于淮为藩府,遣王将遵坦以兵磊共屯东海,荐予授纪监司理,以监其军。十月,自庙湾回,海中水营三镇皆属焉。各以百兵护从,威仪粗具。而无事可理,日与王师诗酒自娱而已。”次年“五月,清兵渡江,弘光降,刘泽青解甲,王师亦遣兵散。邀入淮往见豫王,期叙功别用。老母思乡急,遂航海而东”。(《从军录事》)[10]
由此观之,顺治元年七月,丁耀亢说服王遵坦解安丘之围,九月与刘正宗一起入刘泽清幕府,先后授予赞画、纪监司理之职,十月与王遵坦共屯东海水营。次年五月,清军渡江,弘光降,刘泽清解甲,而丁耀亢拒绝了王遵坦“入淮往见豫王,期叙功别用”的邀请,乘船出海归家。所以李澄中赞许丁耀亢的这段经历,称其“遭鼎湖变,溯海而南,谈兵幕府,有赧燕支封狼居胥意。一时诸藩镇骄恣无节制,知其将败,弃之归。奉太夫人、育孤侄,收先人之业于兵火播迁之后,百不失一。先生可不谓贤豪间者耶?”[11]然因为曾在南明做过纪监司理,丁耀亢被定为南籍,营产尽被充官。
(二)在清代,为官辞官、入狱参禅
顺治元年即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清朝入主中原。这一年,丁耀亢先是辅助王遵坦招兵,又和刘正宗投奔镇守江淮的刘泽清。次年五月,刘泽清归降清朝,丁耀亢则偷偷跑回诸城。为了找回自己和弟弟丁耀心被抢走的家产,丁耀亢奔波于衙门之间进行诉讼,耗时两年,虽打赢了官司,然“至今犹占种也,予亦无暇问矣”。(《保全残业示后人存记》)[12]
此后,丁耀亢为了生计而辗转多地,甚至在顺治四年南下泰州、扬州等地找寻适宜居处,未果。此次南下,丁耀亢不仅认识了龚鼎孳,并结为挚友,还与刘峄巄、邓汉仪、龚鼎孳、张侣沧、陆玄升等江南名士诗歌酬唱,名气大增。
直到顺治五年[13],丁耀亢决意进京谋事,他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开始步入仕途。这年七月,丁耀亢怀着“欲向水边羞照影,贪泉何事独忘源”(《文信井》)的复杂心情,为“升斗计”而前往京城寻求发展。在友人的帮助之下,由顺天籍拔贡充任镶白旗教习。
顺治八年,他又一次参加科考,然亦以失利告终。至此,丁耀亢“自甲子至辛卯入闱八次”(《中秋同诸公宴集贡院》),八次不中,自此彻底结束了自己的科考生涯。居京城六年,丁耀亢在其寓所“陆舫”与刘正宗、王铎、龚鼎孳、傅掌雷、张缙彦、薛所蕴等诸公卿饮酒赋诗,一时名满京师。
顺治十一年,丁耀亢得任直隶容城教谕,但俸禄极其微薄。
顺治十六年,丁耀亢由容城教谕升迁为福建惠安知县。是年十月,他奉旨赴任,直到第二年正月才到达杭州,并因病而在此停留数月。此时的丁耀亢已有辞官隐退之意,最终“以母老不赴”、“以疾告归”。
顺治十八年三月,丁耀亢回到诸城。至此,丁耀亢的仕途生涯彻底结束。
康熙元年,丁耀亢在家乡重新开始山居生活。
康熙三年,祸从天降。有人诬告他叙写的《续金瓶梅》一书借宋金之战而“谤讪”朝廷。丁耀亢百口莫辩,写下了《自述挽歌以代年谱》,出逃嵩山,参禅拜佛,寻求慰藉。次年四月,丁耀亢得知朝廷大赦,即刻启程归家。八月,六十七岁的丁耀亢被押送至北京刑部监狱,候旨处理。后经龚鼎孳、傅掌雷等人营救,四个月后已患目疾的丁耀亢才得以出狱,然其《续金瓶梅》一书被诏命焚毁。
康熙五年,丁耀亢从北京回家,又恢复了原先的山居生活。
康熙八年(1669)冬,丁耀亢病重,在向家人交代完后事后,“占永诀诗毕,合掌说偈而殁”,享年七十一岁[14]。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丁耀亢终其一生,仕途之路坎坷曲折,且终无大的建树。面对时代的风云变幻,他最终选择了放弃,辞官归里。但诗文创作伴其终生,一生笔耕不停;治生谋食亦是他一生的坚守,即使晚年多病目盲,心已向禅,然丁耀亢依然亲自督导麦收(《夏入西村刈麦》),直至生命的结束。故其子丁慎行说:“先太父柱史公,遗产不及中人,先大人胸有成画,造无米之釜炊,成空中之楼阁,皆能以无生有,以少胜多,自童年以至古稀,未尝沦踬窘乏,非承基之有余,殆创业之无不足也。”[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