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十老”及其诗歌创作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丁耀亢的家世与人生经历

一 丁耀亢的家世

今属山东日照的九仙山东南麓的叩官镇丁家楼子村村东有一座牌坊,名曰“仰止坊”,此乃丁耀亢的兄长丁耀斗为颂扬其父丁惟宁的功德而特地兴建的。当年,丁耀斗先用石料为父亲建了祠堂,题为“柱史丁公祠”。其室内北墙壁横刻“羲皇上人”四个大字,其余三面墙上排列着《柱史丁公祠堂记》、《九仙山丁宪副先生祠堂歌》、《游览诸公留题》等九块石刻。在祠堂前,建有名为“仰止坊”的志门,门的背面刻着“山高水长”;前侧右署刻“赐进士中宪大夫湖广副使前巡按直隶监察御史丁公讳惟宁”,左署刻“万历三十八年(1610)孟冬吉旦男耀斗建”。石坊正面石柱上刻有“少滨主人题”,“不肖男耀斗述”和“一咏一觞畅百年之逸兴”,“勿伐勿剪绵千载之遐思”的楹联。现在作为丁耀亢家族繁盛见证的祠堂和石坊已成为九仙山的著名古迹。亲临其下,能够让人感受到祠堂的古朴和石坊的壮观,可以遥想当年丁耀亢家族的繁华盛景。

丁耀亢家族姓氏的来源与发展也是极其久远的。丁耀亢的《述先德谱序》就介绍了丁氏的来源,以及散落在各地的分支,云:“按《姓谱》丁氏,周太公姜氏裔。太公封于齐,生仲子伋,食邑于丁,以地为氏云。明初有丁普郎者,以军功从洪武,封于武昌,其子孙以百户世荫食,屯于淮之海州卫。永乐初,有祖自海(州)而徙诸(城)之藏马山,遂为巨族。今七世。别派流寄寿光、日照、潍县及扬之泰州、河南之永城、鹿邑间。载在族谱,代远不可考。”[1]丁耀亢也曾在《约族中兄弟入斋堂岛不从》一诗中很自豪地描绘自己的家族:“我家本盛族,祖居大海滨。宗枝千余丁,科第二百春。子孙尚豪侠,意气争纷纭。各能建门户,旗鼓成一军。”丁耀亢的著述里,亦经常提及丁氏家族的一些分支成员。如崇祯十二年,丁耀亢南游,在南京报恩寺偶遇河南永城的同宗大中丞丁魁楚(号光三),二人相见甚欢,共叙族情,“瓜陵未许隐青侯,自爱乘槎作远游。方外江山从所好,局中韩范正相求。同来华表人如待,才合延津剑已投。莫赋湘累问渔父,圣朝五月访披裘”(《遇永城同宗丁光三大中丞同寓报恩寺》)。崇祯十五年十二月,丁耀亢出海避乱,次年四月返家,抵达日照,“以家寄涛雒宗兄给谏丁右海之村”(《航海出劫始末》)[2]。丁右海(即丁允元)隶属日照丁氏分支,其家族既是当时日照的第一大族,又与诸城丁氏同祖同宗,二者往来密切。顺治四年,丁耀亢在泰州遇见同宗孝廉丁汉公,应丁汉公之邀为其写宗谱序。丁耀亢欣然提笔,很自豪得描绘了丁汉公家族的辉煌发家史,“君家吴陵族,派自姑苏赴。历世十四代,计丁千五数。德厚自光昌,骅骝已开路。谟烈既显承,簪笏如贯注”(《吴陵遇同宗孝廉丁汉公以宗谱叙来相委因以诗附椒聊之末》)[3]

天下丁姓,本属一家。“天下无二丁,此语必有据。粤稽万姓源,吾宗果非误。子牙起东海,封齐国已故。仲伋封于丁,从此分支庶。古姓地与官,丁氏遂土著。”而诸城丁氏亦出于此,“吾家琅邪籍,云白海州除。明初策勋茅,分官居海署。后乃渐达诸,乱离多急遽。以此成一枝,冠绅亦翔翥”(《吴陵遇同宗孝廉丁汉公以宗谱叙来相委因以诗附椒聊之末》)[4]。丁耀亢在其《族谱序》中,不仅详细地描述了其家族的发迹过程,“吾丁世为荆族,居武昌。当元之末,始祖讳兴者,以铁枪归明太祖,从军有功,除淮安海州卫百户。子贯世袭。自海州而徙琅邪,则自兴之次子推始。然则,推固琅邪始祖也。自推而至吾之身,殆八世矣”,还详细地描述了其家族兴旺发达的景象,“琅邪丁氏,世居诸城东海上藏马山之阳,瓜瓞繁衍,墟落冢墓,相望无别姓,盘亘六十余里。登国册者十余人。其人以渔盐耕读为业,其性多豪侠,尚气节,挥霍有智,善谈说,能富饶治生。其布衣赢余者,有高堂大宅,车马仆从,烹羔系鲜之乐。其贫者,亦能网鱼虾蚌蜊以自给。或臂鹰牵狗,而歌呜呜,盖有太公之遗风焉。聚庐而处,殆近二百年。至先传御公,以科名起家,迄今文武自奋者不绝,故远近称‘藏马丁氏’云”[5]。由此可知:诸城丁氏,自一世丁推至五世丁珍,虽世代研习经史,却无意仕途。故丁氏为官者始自丁氏六世祖即丁耀亢的祖父丁纯。

丁耀亢之祖父丁纯(1504—1576),字质夫,号海滨,嘉靖四十一年(1562)岁贡,封文林郎,曾任钜鹿训导、长垣教谕。砥行端方,熟通世务,为人秉直,颇有政声。后因其子丁惟宁任北畿巡按,为避亲嫌而谒病归,受御史之封,不复出仕。回到诸城的丁纯,在城南建别墅,结“九老会”,聚会赋诗,自称“海滨遗老”,乡人重之,卒后入乡贤祠。丁纯生子三人,其中丁惟宁最为出名。

丁耀亢之父丁惟宁(1542—1611),字汝安,一字养静,号少滨。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授直隶清苑知县,升四川道监察御史、巡按监察御史等。乾隆《诸城县志》有传。丁惟宁有子六人,以第五子丁耀亢最为著名。

若以文学论,丁耀亢可算位居家族之首,其次是他的侄子丁豸佳。

丁豸佳,字梦白,乃丁耀亢兄丁耀斗之子。著有《周易述拟》四卷、《鸣鹤集》七册。乾隆《诸城县志·文苑传》有传。他因战乱而为清兵伤一足,遂绝意仕进,隐居九仙山,力学不辍,曾与李澄中以诗角,不胜,转而工赋,而李澄中则自愧弗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