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十老”及其诗歌创作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诸城十老”所处的地域环境

一 “诸城十老”所处的诸城自然环境

诸城最早以“诸”命名,据说与舜帝出生于城北的诸冯村有关。此后,诸城之地曾有过多个名称,其中以东武和密州最为著名。乾隆《诸城县志·历代地理沿革表第一》记载了诸城地名的沿革:“诸之名始见于《春秋》……其为县,自汉至元魏未有改焉,然距今县治尚三十里。隋开皇十八年,始改为东武县,蒙诸之名,而非其地矣。东武本山名,见《山水考》。其为县,著于汉,而实肇于周秦之间。……东武在汉为琅邪郡治,时兼设者数县,诸其一耳。……隋以东武为诸城,自是而后无异名。……自明至今,皆属青州府。”[46]由此可知,西汉初年设东武县。隋代开皇十八年(598),改东武为诸城。历经宋、元、明、清,一直沿用至今。而密州之名直到明初始废。明代以及清代顺治、康熙年间,山东境内有济南、兖州、东昌、青州、登州、莱州六府,共15州、89县。诸城则隶属青州府。

诸城自古就有“东国名地,山川之秀甲青齐”[47]的美誉。诸城南部多山,有泰沂山脉横贯而过。“县境山以百计,而马耳居冈脉之脊,南北诸山脉络之不属焉者无几也,以是标准之可晰矣。”[48]其中的名山有回头山、障日山、卢山、常山、马耳山、五莲山、九仙山等,都横亘在泰沂正脉之上,景色秀美、各具特色。这些作为诸城境内的名山也许不足为外人道也,却是“诸城十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不管是身在何处,家乡的地理风貌总会清晰浮现,唤起诗人们心中蕴藏的地理风光,为诗人们带来更多的灵感创作。如李澄中南下金陵,行至扬子,见空中月,瞬间想起家乡,即作《扬子舟中见月》一诗:“一片琅邪月,相随万里舟。篷窗照不定,更入大江流。”[49]诗中的“琅邪”就是李澄中身上很明显的地理基因。

这些山脉还是诸城境内潍水、卢水、涓水、扶淇河等许多河流的发源地。“水以数十计,自马耳山以南皆南流以达于海,马耳以北皆北流入潍,以是界划之可晰矣。”[50]北部潍水汇集卢水、涓水、扶淇河、渠河等支流,组成叶脉状水系,汩汩潺潺,纵贯全境。南部有胶莱河水系,它和潍河水系所冲积的昌潍平原共同哺育了生活在这片土地的百姓。

这些山脉和水系,互相勾连,“山川灵气相荡回,尽收远势归东武”(《东武吟》)[51]。这些山山水水不仅是滋养诸城人的物质载体,更是抚慰诸城文人的精神良药。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仅被诸城文人尽收眼底,还被他们一一写入了诗文辞赋里,定格了那时山清水秀的模样和诗人的形象。虽然这里的山山水水看似平淡无奇,因为倾注了浓浓的乡情,便犹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一般,成为独特的“这一个”。如果说家乡俊美的山山水水,是诸城文人获得宁静安逸的去处;那家乡南部浩瀚的大海和绵长的海岸线,则是诸城文人开阔胸怀的场所。

除了山河环绕,诸城南部还有广阔的海岸线,海岸线上有徐家港、陈家港、桃花港、龙湾口、曹家溜等优质港口,还有斋堂岛、沐官岛、陈家岛等海运泊船的岛屿。这些港口和岛屿,可以上达冀辽,南接吴越,东至高丽、日本,曾是北方海上贸易、对外交流的交通门户,尤其是在宋代。故乾隆《诸城县志·山川考》有云:“盖县境海口,在宋时为高丽往来要地,故曾筑高丽馆于城外。”[52]《疆域考》则载:“道路通京师者,由西路入广宁门,千五百余里;由东路入广渠门,千二百里。驿路赴府,由安丘、潍、昌乐三百二十里;由安丘径赴府则二百八十里,曰大路;由安丘南境之雹泉则二百六十里,曰小路。由府赴布政司,无殊途。其通江南者,陆行南由日照西南、由莒州皆可,抵红花埠通衢,水行则海运故道犹存。”[53]

如此发达的海陆交通,也让诸城文人开启了多场次的说走就走的旅行。所以丁耀亢顺治五年入京,“由利津渡海,越天津,一夜行八百里,三日抵京师”[54]。他们南上北下,欣赏风景,结交朋友,既拓展了视野,又开阔了胸襟,成就了他们诗人的美名。“正是这种丰富而鲜活的自然环境,使文学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某些被人格化的自然环境之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陶冶或锻造了自己的人格。”[55]当然,如此畅达的交通,也是获取信息的绝佳途径。康熙四年(1665),丁耀亢因为其小说《续金瓶梅》遭遇“文字狱”,不仅自己身陷囹圄,其小说《续金瓶梅》也被下令焚毁,结果却得知自己的小说《续金瓶梅》被保留在了琉球而庆幸,作《胶东王逸庵侍御甲辰册封琉球归过东武时值端阳纵酒达旦今五年矣其国王留余续书在岛中今焚书无存者寄诗志感》纪之。[56]

除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这里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有琅琊台、超然台、齐长城、韩信坝等人文遗迹,都是诸城诗人凭吊古人、感慨今昔的去处。

当时与丘元武同科中进士的诸城人刘果,则以《客有问东武名胜者略举示意》[57]一诗,囊括了诸城境内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盛景:“澄鉴扶淇白玉堆,青峰插汉五莲开。春前花满卢敖洞,雨后云封苏子台。夜半琅琊先见日,天晴潮汐昼闻雷。李斯古篆留清署,为记秦皇揽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