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十老”及其诗歌创作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明末清初的国家环境

自万历中叶以后,明朝政治腐败至极、经济陷入崩溃,以至于“流民千百成群,攘盗剽劫”而“民怨日深”,有“隐然瓦解之势”[1];到了崇祯年间,民穷财尽、内忧外患并存,已不可终日。所以“晚明社会复杂混乱,政局动荡不定,派系变幻,观念歧异,惶乱犹豫原是这一时代的特色”[2]。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最终灭亡。与此同时,已经拥有强大实力的清王朝前身,很早就懂得利用明朝的范文程、洪承畴等降臣降将为之服务,还懂得利用汉族的儒家思想来稳固自己的统治,还经常派兵在河北、山东等地大肆掠夺。在李自成攻占北京后,他们甚至提出与其“协谋同力,并取中原”[3];但在范文程的建议下,多尔衮率兵入关,与前来求救的吴三桂联手,最终赶走了李自成,开启了满清王朝入主中原的时代。[4]

清王朝入关之后,实施了一系列软硬兼施的政策,以一种强者的姿态逼迫人们臣服与归顺。“正是清朝这类赦令文告中表现出的那种君临天下的口吻,大大消解了那种惶乱犹豫。尽管对南明官员的罪过施加了高压措施,这种声明中充分的自信却使许多人为之折服了。”[5]

顺治元年(1644)五月,身为清朝摄政王的多尔衮率兵入京后,即张贴告示,劝降“官绅军民人等”,其文称:“谕南朝官绅军民人等知道:曩时我国欲与尔明和好,永享太平,屡至书不答,以致四次深入,期两朝悔悟耳,岂意坚执不从。今被流寇所灭,事属既往,不必论也。且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军民者非一人之军民,有德者主之。我今居此,为尔朝雪君父之仇,破釜沉舟,一贼不灭,誓不返辙。所过州县地方,有能削发投顺,开城纳款,即与爵禄,世守富贵。如有抗拒不遵,一到玉石不分,尽行屠戮。有志之士,正干功名立业之秋。如有失信,将何服天下之乎?特谕!”[6]该檄文言简意赅,情理兼具,恩威并施。其中的“且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军民者非一人之军民,有德者主之”之语,更是直指儒家思想的精髓。随后,他又谕示兵部曰:“各州府县,驰文招抚。文到之日即行归顺者,城内官员各升一级。……山泽遗贤许所在官司。从实报名,当遣人征聘,委以重任。”[7]同年十月,清世祖登极后,再次发布告令,即“犹恐民不忘明,乃施笼络民心之术”,具体措施如下:“一、为明思宗崇祯帝暨帝后帝妃发丧成礼,自长陵以下十四陵皆设官典守。一、明官吏降附者,各予升级,仍令视事;朱姓诸王亦仍其王爵;明之职官绅士曾殉国难者,给予谥法及优恤诸典。一、被斥官吏非犯赃者及士为清望所归、并隐居山林而才德可称者,皆征辟录用。一、蹂躏之后,有鳏寡孤独及乞丐街市者,皆给粮养之。一、正额之外,一切加派如辽饷、练饷、剿饷诸名目尽行蠲免;明季厂卫之弊政,亦一律除之。一、官制、衣服暂用明制,凡已附于满清之民,所以不遽反抗者,盖由于此。”[8]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年,清朝廷又重开科举会试之门,希冀以此来笼络具有功名心的读书人。其文曰:“会试,定于辰、戌、丑、未年;各直省乡试,定于子、午、卯、酉年。”[9]

顺治二年五月,清朝豫亲王多铎率军围攻扬州。虽然之前多尔衮曾致书扬州将领史可法,明为劝降,实则警告:“比闻道路纷纷,多谓金陵有自立者。夫君父之仇,不共戴天。《春秋》之义,有贼不讨,则故君不得书葬,新君不得书即位,所以防乱臣贼子,法至严也。闯贼李自成,称兵犯阙,手毒君亲,中国臣民,不闻加遗一矢。……国家抚定燕都,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也。……今若拥号称尊,便是天有二日,俨为劲敌。”[10]而史可法则回信拒绝了投降,率领军民坚决抵抗,坚守扬州。随着史可法的殉国,南明弘光政权民心大乱,在清军攻下南京后也就灭亡了。

清政府入主中原之后高压与怀柔政策的同步实施,确实迅速地起到了稳定故明臣民、巩固政权的有利效果。然而事实上,无论清政府采用何种政策、无论如何恩威并施,总有一部分人是弃置不顾的,如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屈大均等心意坚定的明朝遗民。他们遵循儒家“严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11],积极参与抗清活动,即失败之后,亦终其一生以遗民自居。

到了康熙王朝,清政权趋向稳定,采取更多笼络人心的手段。简而言之,“圣祖在位六十一年间,虽外讨内绥,兵威甚盛,然亦知汉族之不可以武治也,乃用儒术以束缚之。计其政策有六:一、崇祀孔子,亲往释奠,并饬国子监讲求程朱性理之学,以风示汉民。一、举博学鸿词科,以网罗明季遗民及奇才杰士。一、开馆编《会典》、《字典》、《明史》、《佩文韵府》、《渊鉴类函》等书,俾士人奉为准则。一、巡游江南,召试名士,藉以觇察民心。一、开千岁宴,诏天下不论满汉官民,凡年过六十五者,皆得与宴赋诗,以示满汉一体。一、采鄂尔泰奏议,取士复用八股,以牢笼志士,驱策英才。自是以后,汉族始安,帝业始固。说者谓满清之命脉,全在于康熙一朝能以儒术笼络天下之人心者,非虚语也。”[12]

可以说,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以儒术笼络天下之人心”之举是奏效的。这些措施中,直接与“诸城十老”有密切联系的有二:一是举“博学鸿词科”,二是开馆编书。李澄中就是这一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他不仅是山东唯一的博学鸿词科的中式者,还是《明史》的编纂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