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满汉矛盾与国政朝局(1884—1912):以统治阶级上层为中心的考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董丛林

在清代,因为最高统治者是满人,并连带地存在一个具有特殊政治地位的满洲贵族集团,满汉矛盾也就不仅仅是一般的国内民族矛盾问题,而且密切关联社会的诸多方面,与政局更是紧相牵系。及至晚清,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列强的入侵使得民族矛盾空前复杂化。中外关系范畴的民族矛盾,成为近代典型意义上的并且也是最为突出的民族矛盾;而性质不同的国内民族矛盾,一般说来自然应该相对淡化和“降位”。然而,因为清朝统治者并没有能够担当起领导国人反对外国侵略的重任,反而在屈辱地妥协投降之路上愈滑愈远,以致到“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地步,与列强的“联体”愈形紧密。又因为满洲贵族集团是清朝统治者的最高阶层代表,这样就使得“反帝”与特定意义上的“反满”,此两者有了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也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演绎、蕴蓄和发展,其意涵上的复杂乃至“模糊”不足为奇,其解读的回旋空间亦相当廓大,“满汉矛盾”问题也自在其中。同时,对“满汉矛盾”的审视和阐释,仍然可以有“向内”的角度,即通过对朝纲国政、政局形势及社会诸多相关方面的观照来实现。譬如说满汉矛盾与政局的关系,就不失为一个典型方面。当然,这与中外关系范畴的“民族”问题也无法割裂,只是侧重的方面和角度不同而已。

伟强君的这部著作就是专门研究“满汉矛盾与晚清政局”的。侧重在自1884年的“甲申易枢”直到清朝彻底完结的时段,对前边的相关历史情况亦有铺垫性概要论述,以求整体照应。在侧重考察的时段里,又酌情划分为1884—1899、1899—1905、1905—1908、1908—1912四个小的阶段,各作一章来写。这是时序的纵线,便于显示研究对象发展演变的整体线索。而在各个小的阶段中,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选取若干节点性的典型事件来细致审视,并且注意前后左右的联系。这样就构成一种纵横结合、平凸交错的格局。其考察的内容和视角,是“以统治阶级上层为中心”,于此“中心”聚焦,又由此“中心”发散。这样的设计和构思,既是对其研究范围上的合适框定,也是彰显其篇章特色的整体基础。

就其选取的节点性事件而言,或性质不同,主体不一,宏微各异,但书中都能有的放矢地酌情处置,适当申论。举例来说,像“甲申易枢”,作为军机处成员大换班事件,是当时清朝权力中枢的非常规人事突变,首先和最主要是针对恭亲王奕?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属“满满之争”也未尝不可,该书作者却看到,“那拉氏决定从政治上根除奕?,满汉矛盾亦为其中重要考量”,遂探析个中情由,揭示其结局影响。“东南互保”,则主要是南方省份相关汉族大员在特定形势下与外国方面的议案,也是抛开朝廷的独立行为,书中主要聚焦于汉族官绅的“抗清排满”来予以审视,果有所见。“皇族内阁”,是清朝“预备立宪”的产儿,显然也是对“立宪”的莫大讽刺,书中主要是以“排汉高潮”来看待和阐释的,有其创获。如果说上述事件本身都是为时较短、具体而“微”的事件,那么,辛亥革命则是历时多年、场面宏阔的史事,书中则从“排满高潮”的特定角度来观照。清朝“预备立宪”也是历时数年、事体众多(“皇族内阁”亦在其中)的大事件,并且与“以统治阶级上层为中心”的立意特别契合,书中用最后两章的篇幅予以重点考察,论述较细,且不乏独到见解。

书中论说的理路是清楚的,对相关概念也有明晰界定且能严谨把握。此举一例:像作为核心概念的“满汉矛盾”,对其中“满汉”,指明“满”,“在与蒙古、汉族并列并细分民族时,特指满洲八旗”,“仅与汉族并列时”,“包含所有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及汉军八旗”;“汉”,则“不包括汉军八旗”。这样,对争议颇多使用涵义上纷杂不一的“满汉”之称,就有了一个自我酌定的义项把握。而对“矛盾”,指明是“取其哲学范畴,指事物内部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依赖而又互相排斥的关系”,同时说明鉴于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是重在其“斗争排斥方面”。这样交代明确,后边的行文也就有了原则依凭。

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其能亮人眼目之处。譬如,计量方法的尝试运用。诚然,“定性”分析是这等内容题材研究中使用的更主要和常规方法,伟强此书也不例外,但同时又注意在适合之处通过“计量”结果说明问题。像自雍正直到晚清多年间是否有皇族亲贵参政、干政,有些论者本“不令亲贵干预朝政”乃清初以后定制之说,持否定之见。而伟强书中则根据量化统计,认定其间不乏皇族亲贵参政、干政之例,实际长期保有这一传统,并通过数字揭示出其具体流变情形,最终证明“皇族内阁”其来有自,并非偶然地一蹴而就。书中载有的多个附表,统计起来绝非轻松,得此“数字成果”,使诸多问题有了“量化”说明的可能。

资料方面,在颇为分散的情况下,作者尽量广泛搜集,并认真鉴别,合理择用,力求以“实”立基,避免虚浮,这一努力自也值得称道。

当然,该书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斟酌之处也是存在的。譬如,有的环节上笔墨不够集中,联系、铺垫性内容稍有冗繁之嫌;有的环节上内容较一般化;资料方面虽用力已勤,但限于条件对满文原始资料未能利用,对该书的特定内容来说毕竟也属缺失。该书的初始形态是博士学位论文,我作为指导教师,知道作者当时边工作边写作已颇努力。伟强踏实、勤奋,也有悟性和灵气,而今有了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相信他一定能够在学术上不断进取,多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