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本书写作思路
本书对于战国时期诸国王年问题的讨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对已经讨论较多,基本可以定论的国家,如魏国等,主要对相关问题进行一些评述与补论;对于因为有新材料而带来认识的一些国家,如赵国,宋国等,则进行一些分析。全书的讨论,以国为单位,主要分为10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讨论秦国王年问题。就秦简公、秦敬公、秦惠公、秦孝文王的年代问题进行讨论。并进行一些专题探讨,如:①结合包山楚简,探讨巴灭国时间;②讨论《诅楚文》的时代;③对相关学者秦王政26年未统一六国的观点进行评述。
第二章,主要对魏国自魏文侯至魏襄王的年代问题进行补论,并就《十九年相邦戈》的年代进行考察,认为其是魏昭王在位19年的一个物证。
第三章,主要讨论越国王年问题。从学者们关于越国铜器铭文国君世系的理解入手,系统整理文献中的越王世系,从而拟定越国国君世系。同时,对《庄子》等书中所记载的越人三世杀其君的问题进行探讨;最后,结合《越王差徐戈》,对越国迁都吴的年代进行探讨。
第四章,对周、齐、韩、中山、燕诸国的世系进行探讨。其中第1节,讨论东周王朝的年代问题。主要讨论周元王和周敬王的问题,并对相关的改订意见进行评述。第2节主要讨论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年代问题。首先对一些学者改订姜齐世系的意见进行评述;其次对田齐世系中田悼子、田和等的年代进行补论;最后对清华简《系年》中所记载的战国初期的齐国史料,如“陈淏”所指等问题进行探讨。第3节与第4节,分别对韩国与中山国诸国君年代进行补论。第5节,主要讨论燕国诸君年代问题。以燕成公的年代为关键和突破口,整理“燕简公”与“燕釐公”的关系,及燕桓公年代问题,并对燕国铜器铭文中的“燕侯脮”“燕王”“燕王戎人”的所指进行概述与补论。
第五章,讨论楚国的王年问题。由清华简《系年》所记载的宋悼公于楚简王七年朝楚之事该如何理解出发,探讨是否应当依据《系年》改订战国时期的楚国王年。
第六章,主要探讨晋国国君的年代问题,就“晋悼公年代”,“晋简公”(清华简《系年》、《竹书纪年》)与《史记》“晋定公”关系与年代,“晋敬公”(清华简《系年》)与传世文献“晋哀(懿)公”关系与年代,及晋桓公、晋孝公、晋静公等的年代进行讨论。
第七章,主要探讨赵国年代问题,结合清华简《系年》对赵襄子及赵桓子的年代进行了探讨。
第八章,主要讨论宋国年代问题。以清华简《系年》所记载的楚简王七年,宋悼公朝楚之事的理解为核心,结合《系年》中宋昭公与宋休公年代的记载及钱穆关于宋国王年的意见,对宋国国君年代问题进行系统的探讨。
第九章,主要讨论鲁国年代问题,以鲁穆公的年代为关键,并讨论鲁悼公、鲁共公、鲁康公、鲁平公的年代问题等。
第十章,主要讨论卫国年代问题。对争议较大的卫出公、卫声公、卫嗣君、卫君角的在位年代进行讨论,并对是否如《史记》所记载的,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卫国才灭亡的问题进行补论。
在本书的附录部分中,则将根据全书的讨论,拟定一份《史记·六国年表》史事对应王年校正表,方便学者对《六国年表》中纪年资料的运用。
[1].关于《春秋》“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的理解,姚曼波认为是指“弑君”之事有三十六起,“亡国”之事有五十二次,牛鸿恩则认为是灭亡的国家为五十二个。参阅牛鸿恩《“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考实--兼驳“孔子所作〈春秋〉非‘经’而是‘传’说”》,《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姚曼波《孔子作〈左传〉“蓝本”的史实否定不了--再驳牛鸿恩之“驳议”》,《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2].(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749页。
[3].也有学者将其称为“叶书”,见陈伟主编,彭浩、刘乐贤等撰著《秦简牍合集》(释文修订本·一),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9页。
[4].陈连庆:《〈通鉴〉的战国史学》,载刘乃和、宋衍申主编《〈资治通鉴〉丛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2—129页;亦收入《中国古代史研究——陈连庆教授学术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8—1114页。
[5].相关讨论可参阅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页;白寿彝总主编,徐喜辰、斯维至、杨钊主编《中国通史》(第3卷—上古时代—上,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82—184页;朱凤瀚、徐勇《先秦史研究概要》,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37—139页。
[6].杨宽:《战国史》(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96页。
[7].周谷城:《中国通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第194页。
[8].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9].郭沫若:《奴隶制时代》,《郭沫若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页。
[10].(清)黄式三撰,程继红点校:《周季编略》,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65页。
[11].顾颉刚:《春秋战国界限》,《顾颉刚读书笔记》(第8卷),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81页;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39页;解恒谦:《春秋战国分野年代述论》,《辽宁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李孟存:《略论春秋与战国的年代界限》,《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刘绪:《晋与晋文化的年代问题》,《文物季刊》1993年第4期,收入《夏商周考古探研》,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48—254页。
[12].(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页;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69页;余志勇、宋冰:《战国起始年代辨析》,《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13].《左传》记事的终止年限有公元前468年(鲁哀公27年)、公元前453年(鲁悼公4年)两种观点,一般赞同前一说,参阅宁登国《〈左传〉记事终止时间辨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1期。
[14].顾颉刚:《战国时国数》,《顾颉刚读书笔记》(第5卷),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06页。
[15].(清)邹汉勋:《新六国表叙》,《邹叔子遗书七种》,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552页。
[16].杜呈祥:《史记六国表订误》,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12期,1935年8月22日;[日]武内义雄著:《六国表订误及其商榷》,王古鲁译,《金陵学报》第1卷第2期,1931年,第423—471页;又[日]武内义雄著:《六国表订误及其商榷》(外二种),王钟麟译,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17].岑仲勉:《史记六国表和对近人考订之商榷》,《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6年第3期,收入《两周文史论丛》,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7—104页。
[18].潘光晟:《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六国表考异》(上),《中华学苑》第39期,1989年;《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六国表考异》(下),《中华学苑》第40期,1990年;李伟泰:《试析〈三代世表〉及〈六国年表〉的疑义》,徐卫民等主编《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5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1-282页。
[19].参见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方诗铭文集》(第1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402页。
[20].(清)崔述撰,顾颉刚编订:《〈竹书纪年〉辨伪》,《崔东壁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460页。
[21].马雍:《读云梦秦简〈编年记〉书后》,《西域史地文物丛考》,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234—249页;黄盛璋:《〈云梦秦简〉编年记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7年第1期;韩连琪:《睡虎地秦简〈编年记〉考证》,《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1期,收入《先秦两汉史论丛》,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322—357页;陈奇猷:《睡虎地秦简〈编年记〉考证读后——兼与韩连琪同志商榷》,《晚翠园论学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93—295页;马非百:《云梦秦简中所见的历史新证举例》,《郑州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云梦秦简大事记集传》,《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2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6—92页;[日]堀毅著:《睡虎地秦简〈编年记〉考》,萧红燕等译,《秦汉法制史论考》,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125—145页;韩仲民:《云梦秦简〈大事记〉简述》,《砥砺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329—337页;刘向明:《试释睡虎地秦简〈编年记〉所载“喜□安陆□史”》,《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苏安国:《睡虎地秦简〈编年记〉对于〈史记〉文本考证的意义》,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编《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10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58—271页。
[22].黄锡全:《楚都“鄩郢”新探》,《江汉考古》2009年第2期;李学勤:《清华简〈楚居〉与楚徙鄩郢》,《江汉考古》2011年第2期。
[23].依据《系年》来探讨战国年代问题,分述如下:(1)关于战国楚年代问题,可参考李锐《由清华简〈系年〉谈战国初楚史年代的问题》,《史学史研究》2013年第2期;白光琦《由清华简〈系年〉订正战国楚年》,“简帛网”,2012年3月26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659,收入《先秦年代续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11—114页;陶金《由清华简〈系年〉谈洹子孟姜壶相关问题》,“复旦古文字网”,2012年2月14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85;熊贤品《论清华简〈系年〉与战国楚、宋年代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主编《简帛研究》(2013),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9—21页。(2)关于战国赵年代问题,可参考王政冬《由清华简〈系年〉订正赵国世系》,“复旦古文字网”,2014年4月3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246;王政冬《赵桓子年代考》,《中国史研究》2014年第4期;冯小红《由清华简〈系年〉所见赵襄子至赵献侯世系新说》,《邯郸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3)关于战国越国年代问题,可参考陈民镇《清华简〈系年〉所见越国史新史料》,“复旦古文字网”,2012年3月18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804。(4)关于三晋年代问题,可参考王红亮《清华简〈系年〉中的羌钟相关史实发覆》,《古代文明》2013年第7期;董珊《清华简〈系年〉与
羌钟铭文对读》,《简帛文献考释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96—101页;马卫东《清华简〈系年〉三晋伐齐考》,《晋阳学刊》2014年第1期。(5)关于齐国年代问题,可参考马卫东《清华简〈系年〉项子牛之祸考》,《华夏文化论坛》2013年第1期。此外,综合性的考察,可以参考李学勤《清华简九篇综述》,《初识清华简》,中西书局2013年版,第48—60页;李学勤《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同上,第89—98页;[日]吉本道雅《清华简〈系年〉考》,《京都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第52期,2013年,第1—94页;魏慈德《〈清华简·系年〉与〈左传〉中的楚史异同》,(台湾)《东华汉学》(第17期),第1—48页,又《新出楚简中的楚国语料与史料》,(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版,第276—299页。
[24].黄稚荃曾辑有黄少荃论著目如下,参考黄稚荃《杜邻存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55—256页。(1)《战国策异辞》(原注:中央大学《文哲年刊》,按:应该即《战国史异辞》,刊《国立中央大学文史哲季刊》第2卷第2期,1945年,第219—242页);(2)《韩宣王诸子考释》(原注:天津《益世报》“史苑”副刊第35期,按:应该即《韩襄王诸子争位考释》,刊天津《益世报》“史与地”副刊1947年7月1日);(3)《齐愍王时六国攻齐考》(天津《民国日报》“史与地”副刊,1947年6月9日);(4)《孟尝君攻秦辨》(天津《民国日报》“史与地”副刊,1947年6月2日);(5)《楚围雍氏辨》(天津《民国日报》“史与地”副刊,1947年5月26日);(6)《秦灭巴蜀考》(《狂飙》第1卷第1期);(7)《战国策考辨》(原稿不知在何处,保留26条在缪文远《战国策考辨》中);(8)《战国史纪事本末》。由于搜集民国时期的报刊资料不易,黄少荃的一些论文,如上述(3)-(6),可以查询到其篇目信息,但是难以获得原文。此外,黄少荃的论著,笔者经过查询并获得全文的,尚有如下:(1)《鲁年代试考》,中央大学历史系编《史学述林》创刊号,1940年,第46-48页;(2)《乐乘乐间入赵考》,《五华》1947年第6期,第92页;(3)《鲁哀公被弒考》,天津《民国日报》“史与地”副刊1947年9月22日,又载《狂飙》月刊1948年第2卷第3-4期,第83、89-91页;(4)《五国伐秦考》,刘复生主编《川大史学--中国古代史卷》,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122页。
[25].刘坦:《〈史记〉纪年考》,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收入张舜徽主编《二十五史三编》(第二分册--《史记》之属续),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126-461页;刘坦还有一些未刊稿本,现藏天津市武清区图书馆,包括《史记别录》(12卷附未定稿,1940年刘氏钞本,86册12函)、《史记别录续补》(2册1函)、《史记别录补遗》(2册1函)、《史记系年考》(4卷,1954年刘氏钞本)、《战国策横纪》(9册1函)、《星岁纪年之研究附四十自纪》(1957年钞本),这些著作中可能也有一些关于战国年代问题的讨论。
[26].平势隆郎的相关著作还可参考:(1)《关于我近年对古代纪年的研究》,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3辑),2000年版,第16—26页;(2)《历法与称元法》,佐竹靖彦主编《殷周秦汉史学的基本问题》,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06—126页。
[27].周振鹤:《评日本学者平势隆郎所著〈新编史记东周年表〉》,《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5期。
[28].陈美东:《〈史记〉西周共和以后及东周年表初探》,《自然科学史研究》2001年第3期。
[29].劳干:《战国七雄及其他小国》,中华书局编辑部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编》(历史编·先秦卷),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571—1620页;王仲孚:《试论六国灭亡的顺序》,《中国上古史专题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621—640页。
[30].此为阎鸿中所提及,参见阎鸿中《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论考》,《台大历史学报》(第23期),1999年6月,第93—122页。
[31].(宋)王应麟著,(清)翁元圻等注,栾保群、田松青、吕宗力校点:《困学纪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318—1319页。
[32].(清)王鸣盛撰,黄曙辉点校:《十七史商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36—38页。
[33].(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207页。
[34].(清)汪之昌:《东西周世系都邑考》,谭其骧主编:《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第7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14页。
[35].陈梦家:《西周年代考·六国纪年》,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6页。
[36].易铁夫:《〈史记〉三种秦世系年代之比较》,《责善》半月刊,1940年第1期;顾颉刚:《秦简公、惠公世次》,《顾颉刚读书笔记》(第7卷),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7页;伍仕谦:《读秦本纪札记》,《四川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严宾:《秦国纪年考实》,《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石微:《秦灭六国顺序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第2期;关守义、罗见今:《〈史记·六国年表〉秦王纪年六问》,载黄留珠、陈峰主编《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4集),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62—70页;王晖:《秦惠文王行年问题与先秦冠礼年龄的演变》,载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论丛》编委会编《秦文化论丛》(第2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0—41页;张汉东:《秦孝文王在位三日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佐竹靖彦:《出子出公考》,载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史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7—195页,收入《佐竹靖彦史学论集》,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21—138页;王爱华:《秦孝文王享国时间小考》,《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刘勤:《〈史记·秦本纪〉与年表矛盾之处及校勘》,《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37].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方诗铭文集》(第1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362页。
[38].(清)魏翼龙:《春秋滕、薛、杞、越、莒、邾、许七国统表》,《四库未收书辑刊》编纂委员会编:《四库未收书辑刊》(第3辑第16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515—622页。
[39].参见(清)黄式三撰,程继红点校《周季编略》,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298—302页。
[40].李孟楚:《楚怀王年表》,《安徽大学月刊》第1卷第1期,1933年,第1—9页;何浩:《〈史记〉楚表校误》,《求索》1983年第2期;王胜利:《战国楚年辩证》,《江汉考古》1988年第2期。
[41].(宋)王应麟著,(清)翁元圻等注,栾保群、田松青、吕宗力校点:《困学纪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365—1366页;顾颉刚:《魏襄王与哀王》,《顾颉刚读书笔记(卷3)》,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597—598页;《〈世本〉、〈史记〉记魏世系之异》,《顾颉刚读书笔记(第7卷)》,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54—255页;徐勇:《魏惠王的纪年质疑》,《史学月刊》1986年第3期;丁骕:《魏安釐王廿五年的闰》,《中国文字》(新11期),(台北)艺文印书馆1986年版,第87—94页;王菡:《以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对三晋史的若干订正》,《文物世界》1990年第1期;杨宽:《论梁惠王的年世》,《东南日报》1946年8月8日,《再论梁惠王的年世》,《东南日报》1946年10月,上述二文收入《杨宽古史论文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65—277页;江玉祥:《“魏惠王欲让国于惠子”辨》,《徐中舒百年诞辰纪年文集》,巴蜀书社1998年版,第242—245页;晁福林:《梁惠王后元年数考》《史学月刊》,2005年第5期。
[42].夏含夷:《晋出公奔卒考——兼论〈竹书纪年〉的两个纂本》,载上海博物馆编《上海博物馆集刊》(第9辑),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版,第186—194页,收入《古史异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70—482页。
[43].黄盛璋:《三晋铜器的国别、年代与有关制度》,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古文字研究》(第17辑),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66页。
[44].河北省文管处等:《河北邯郸赵王陵》,《考古》1982年第6期;高凤山:《赵武灵王墓考》,《文物世界》2003年第4期;郝良真:《赵国王陵及其出土青铜马的若干问题探微》,《文物春秋》2003年第3期;赵建朝:《赵王陵出土金牌饰小考》,《文物春秋》2004年第1期。
[45].田卫平、崔向东:《十年来赵国历史文化研究之回顾》,《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3期;秦进才:《赵国历史文化研究论著目录(1987—2001)》,《邯郸师专学报》2004年第2期;侯廷生:《百年来的赵文化研究》,侯廷生、刘东光主编《赵文化论集》,崇文书局2006年版,第81—87页。
[46].顾颉刚:《赵武灵王于何年称王》,《顾颉刚读书笔记》(第3卷),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535—536页;晁福林:《试论赵简子卒年与相关历史问题》,《河北学刊》2001年第1期;侯廷生:《赵简子卒年及相关问题——澄清对〈左传·哀公二十年〉“使楚隆问吴”的重大误解》,《邯郸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魏建震:《“王何立事”戈铭文及其相关问题》,《中原文物》2005年第6期;靳生禾、李广洁:《赵无恤述论》,《史学月刊》1993年第5期;董珊:《二年主父戈与王何立事戈考》,《文物》2004年第8期。
[47].王政冬:《由清华简〈系年〉订正赵国世系》,“复旦古文字网”,2014年4月3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246;《赵桓子年代考》,《中国史研究》2014年第1期。
[48].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二)》,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86页。
[49].Bearn:《清华.〈系年.第20章读后记》,“水木社区”.2012年8月12日,http://www.newsmth.net/nForum/#.article/HistoryClub/14961。
[50].王政冬:《由清华简〈系年〉订正赵国世系》,“复旦古文字网”,2014年4月3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246。
[51].沈长云等:《赵国史稿》,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37—139、156—158、168、171页。
[52].苏辉:《韩兵宜阳四器和十一年少曲慎戈的特殊辞例新研究—兼论〈竹书纪年〉一条史料的解读》,《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清华大学,2013年,第128—133页;蔡运章:《韩都宜阳故城及其相关问题》,《甲骨金文与古史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90—312页;《韩昭侯墓辨正》,同上,第313—317页;河南省文物考古所:《河南新郑胡庄韩王陵考古发现概述》,《华夏考古》2009年第3期。
[53].周书灿:《七雄并立——战国前期的国际格局》,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4—125页。
[54].王谟辑:《世本》,《世本八种》,中华书局2008年10月第1版,2010年6月第2次印刷,第41页。
[55].徐文珊:《史记刊误举例》,《史学集刊》(第1辑),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1936年版,第237页;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方诗铭文集》(第1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373页。
[56].(宋)王应麟著,(清)翁元圻等注,栾保群、田松青、吕宗力校点:《困学纪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316—1317页;(清)赵绍祖:《读书偶记》,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1—62、107—108页。
[57].天平、洪昌:《先秦中山国史研究之回顾》,《河北学刊》1987年第2期;徐海斌:《先秦中山国史研究综述》,《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杨博:《先秦中山国史研究概要》,《高校社科动态》2009年第4期。
[58].史为乐:《中山国史简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郑绍宗:《略谈战国时期中山国的疆域问题》,《辽海文物学刊》1992年第2期;田卫平、王晋:《中山武公新论》,《历史研究》1992年第2期;田卫平:《关于魏灭中山若干史实的辨证》,《河北学刊》1996年第6期;徐海斌:《“中山侯钺”器名小考》,《南方文物》2008年第1期;顾颉刚:《中山桓、武二公及其居地》,《顾颉刚读书笔记》(第6卷),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61页。
[59].顾颉刚:《燕简公年及献公世次》,《顾颉刚读书笔记》(第7卷),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7页;尹湘豪等:《燕昭王到底是谁》,《晋阳学刊》1985年第5期;曲英杰:《周代燕君世系考辨》,《史林》1996年第4期;《周代燕国考》,《历史研究》1996年第5期;常征:《〈史记〉燕事抉误》,《北京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
[60].罗振玉:《〈史记·燕世家〉书后》,《罗振玉学术论著集》(第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607—609页;林清源:《战国燕王戈器铭特征及其定名辨伪问题》,《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第70本第1分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9年版,第239—272页;黄盛璋:《战国燕国铜器铭刻新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张亚初:《燕国青铜器铭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考古学论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40年纪念》,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23—330页;李朝远:《战国郾王戈辨析二题》,《文物》2000年第2期,收入《青铜器学步集》,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第335—341页;董珊、陈剑:《郾王职壶铭文研究》,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编《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54页;苏建洲:《燕系文字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年。
[61].常征:《古燕国史探微》,聊城地区新闻出版局1992年版,第279、423页。
[62].陈平:《燕史纪事编年会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65页。
[63].姚名达:《〈史记·田敬仲世家〉中驺忌的三段话》,《古史辨》(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18—125页,收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罗艳春、姚果源选编《姚名达文存》,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5—81页。
[64].(清)赵翼:《陔余丛考》,中华书局1963年4月第1版,2006年10月第2次印刷,第95—96页;(宋)王应麟著,(清)翁元圻等注,栾保群、田松青、吕宗力校点:《困学纪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305页;顾颉刚:《齐王伐燕,宣、愍不易别》,《顾颉刚读书笔记》(第7卷),中华书局2011年版,420页;[法]马司帛洛撰,冯承钧译:《战国时田齐世系年代考》,《北平图书馆馆刊》1934年第1期。
[65].袁青:《试论庄子后学对〈老子〉思想的改造——以〈胠箧〉为例》,《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李学勤:《从郭店简〈语丛〉四看〈庄子·胠箧〉》,《简帛》(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73—76页;李锐:《〈庄子·胠箧〉之“十二世有齐国”补论》,陈致主编《简帛·经典·古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431—440页。
[66].陈东:《战国时期鲁史系年》,《齐鲁学刊》1994年第2期;《战国时期鲁史钩沉》,《齐鲁学刊》1990年第4期。
[67].高正:《“鲁穆公元年”问题考辨》,“confuciu.2000网”.2002年12月26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scholar/lmgynwtkb.htm;梁涛:《历史年代真的错了吗?——与高正商榷》,“简帛研究网”.2003年6月2日,http://www.bamboosilk.org/Xszm/Liangtao.htm;姜广辉:《再谈高正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兼谈“鲁穆公元年为公元前415年”一说之无疵》,“简帛研究网”.2003年6月2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scholar/ztgzxsdzxtdhzxffjtlmgyn.htm。
[68].(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陈文和主编《嘉定钱大昕全集》(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7、15—16、59—61、70—74、77、91—92页。
[69].陈奇猷:《读〈汉碑偶识〉质疑》,《考古》1991年第2期,收入《晚翠园论学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09—311页;庄大钧:《战国宋末世三君考》,《齐鲁学刊》1991年第3期。
[70].(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5页。
[71].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20页。
[72].顾颉刚:《〈吴越王勾践世家〉世系表》,《顾颉刚读书笔记》(第4卷),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10—111页;《〈越绝书〉中之越世系》,同上,第396—397页;《徐天祜评〈吴越春秋〉中之越世系》,同上,第399—400页;《〈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之世系》,同上,第400页;《〈竹书纪年〉中之越世系》,同上,第400—401页;《王子搜》,《顾颉刚读书笔记》(第5卷),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32页;《越世系之整理》,同上,第532—534页;辛土成:《越王勾践世系问题试考》,《民族研究》1988年第1期;刘亦冰:《越国后期历史述要》,《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越王世系考辨》,《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晁福林:《读〈庄子·让王〉——并论“越人三世弑君”问题》,《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胡运宏:《勾践之后的越楚关系及越国历史考辨》,《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陈民镇:《“越公殹”考略》,“复旦古文字网”,2011年4月5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452。
[73].吕荣芳:《望山一号墓与越王剑的关系》,《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第4期;陈振裕:《楚灭越的年代问题》,《江汉论坛》1980年第5期;尚志发:《关于楚灭越之时间问题》,《求是学刊》1982年第6期;蒋天枢:《“楚灭越在怀王二十三年”说平议》,《论学杂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25—231页;李学勤:《关于楚灭越的年代》,《江汉论坛》1985年第7期;李家浩:《楚王酓璋戈与楚灭越的年代》,《文史》(第24辑),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22页;杨善群:《楚未灭越考辨》,《史林》1986年第1期;何浩:《越国史中的三个问题》,《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杨宽:《楚怀王灭越设郡江东考》,《杨宽古史论文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8—284页;《关于越国灭亡年代的再商讨》,同上,第285—294页;刘翔:《楚灭越时间再考》,《浙江学刊》1994年第2期;刘昀华:《中山王鼎“至于今”的句读》,《文物春秋》2000年第4期;孟文镛:《越国史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7—310页;周书灿:《楚怀王灭越置江东郡说质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年第3期。
[74].蒋礼鸿:《悬断与征实》,《蒋礼鸿集》(第4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