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世家贵族与中国古代社会
一 “世家贵族”“世家大族”“士族”概念的界定及其区分
“世家贵族”“世家大族”“士族”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社会史研究中频繁出现的字眼,这主要是因为西汉以后某些姓氏乃至某些家族对一些王朝政局的发展产生了至深且巨的影响。唐长孺先生认为:“从东汉以至魏晋,最基本的统治势力是地方大族”,孕育于地方大族的当权分子主要反映为两类人物:一类是以强宗豪族为核心的地方武装集团;另一类是具有高度文化水平、熟谙治国之术的士大夫。秦汉以降,正史中分散的记载,也透露出某些家族的政治影响绵延达数百年之久。如河东裴氏就频繁出现在汉代、三国迄于唐代甚或五代的正史列传之中[1],这些家族人物很多属于前朝著名人物的后裔,两晋南北朝关于朝政的史料也显示,绝大多数的高官显宦来自于各个名门望族,如博陵崔氏在这一动荡的历史时期,既是地方豪强,又是政府显官[2]。但崔氏的影响并不局限于这一时期,其上可追溯到春秋,下则延及五代。汉魏以降,关于世家大族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的影响,唐代谱学家柳芳在《氏族论》中就记录了唐代盛称的最显贵的家族姓氏:“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李、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3]
“世家”一词,首见于《孟子·滕文公》:“陈仲子,系齐之世家也。兄戴,盖椽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赵歧注曰:“孟子言仲子齐之世卿大夫之家,兄名戴,为齐卿,食采于盖,禄万钟”,由上可知,世家是指那些世卿世禄家族。故唐人张守节亦云:“世家者,志曰:谓世世有禄秩之家,案:累世有爵士有封国,故孟子云:陈仲子,齐之世家也。”[4]
太史公撰《史记》,独创“世家”体例,列入世家的人选除有爵有士的诸侯外,又有将相、宗室、外戚、儒学宗师,甚至陈涉以“首义”之举,也得以列入其中,太史公选取人物的标准,已超出了孟子关于“世家”范围的界定,因为周秦以来很多有爵有士,“下及子孙常有国”的诸侯并没有入选《史记》的“世家”。刘知几认为,“司马迁之记录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不殊,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假以他称,名为《世家》”。刘的说法有一定道理,而且列入《史记》之中的世家,也大多属于诸侯。
西周以来诸侯众多,《太史公书》曰:“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5]固然不可将所有分封传世的诸侯列入,但孔子、陈涉事迹不入列传,而入籍“世家”,不免引发后人诸多猜测,其实,这不只是太史公崇孔尊圣思想的流露,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世家”的真正意蕴,司马贞《索隐》曾云:“孔子非有诸侯之位,而亦称系家者,以是圣人为教化之主,又代有贤哲,故称系家焉”。对此,张守节《正义》亦持相同的看法:“太史公以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宗于夫子,可谓至圣,故为世家”。古人重立功、立德、立言,以功业获得封赐,甚至贵为王侯,累世不迁,是名副其实的世家,但孔子倡教化,敦六艺,学者宗之,后世子孙世承家声,亦不失世家之名。故清人梁玉绳《史记志疑》卷36论曰:“盖谓有士者以国世其家,孔子以德世其家”,至于陈涉“起群盗,称王数月而死”,其意义当然在于“诛暴秦”首倡之功。[6]
所谓世家大族,就是那些世代担任高官的士大夫家族,金人王若虚认为:“世家特门第之称,犹强族大姓云尔”。[7]战国以来,官僚政治体制取代西周的贵族封建制以后,选官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但强宗豪右势力对政治仍有一定的影响。西汉后期,随着豪族势力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世代官至二千石的家族,甚至还有父子相继为相的例子。东汉建立以后,世代公卿的家族越来越多,世家大族进一步膨胀。西汉时期的世家大族主要由两部分人构成:一是由豪强大姓转化而来的新型士大夫;二为世代家学的儒宗。[8]他们或凭着政治、军事起家,或凭借儒学经术成为高门世族。苏绍兴认为,世家大族“盖因有累世经学,而有累世公卿,学业与门第,乃是相因相成,自有门第,乃有累世之学业而成门第家学”[9]。陈寅恪认为,家族垄断儒学,根源于东汉末年之社会中,官学衰废,以致“学校之沦废,学术之中心和家族太学博士之传授变为家人父子之世业”[10]。如汝南袁氏,西汉末初习孟氏《易》,东汉时,父子世代相传成为累世三公的世族。[11]沛郡桓氏“父子兄弟,代为帝师,受其业者皆至卿相,显乎当世”[12]。琅琊伏氏自汉初为当地名儒,世传经学,至东汉末仍为显族。[13]
“世家”“世家大族”“贵族”“士族”并非确定而不可移易的名称,史籍中所使用的称谓也非常混乱,主要有高族、鼎族、盛族、华族、右族、甲族、权族、贵族、贵游、门第、华腴、华齐、名族、望族、大姓、著姓、甲姓、右姓等众多称谓。伊沛霞认为,贵族家庭的基本特征是:“其成员频繁出现在正史中、其地位并不蝉附于转瞬即逝的政治联盟,而是绵延长久和独立自主。这种自立源于多种资源,譬如地方权力、合法特权以及对家庭出身根深蒂固的尊崇”[14]。东汉所见世家大族,实际上是当时的贵族家庭,田余庆认为,它是魏晋士族先行阶段的形态。[15]
关于贵族与士族的区别,陈爽认为,二者虽然都有政治地位和经济特权世袭的特点,但其区别在于有无封君的法律保障。[16]笔者认为,这是就狭义而言的,广义的世家贵族则是泛指那些世代充任高官和承袭爵禄的特权家族。
士族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有着多方面的历史内涵,它指的是政治上的累世显贵、经济上的人身依附和劳动占有以及文化上的家学世传。魏晋时期的大族,就其一个个的宗族而论,可分为两个类别,其中有的属于东汉的世家大族经过一个更新过程而来[17],东汉世家大族很多本身具有良好的教育条件和礼法门风,他们在培养人才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他们与一般的权贵、豪族、学者有所区别,也使日后世家大族向门阀士族的转变及门阀制度、士族政治的形成,有了能为社会和历史所接受的基本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