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细读与文学的经典化:从理论到实践
——以陈晓明《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为中心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外国文学理论的专家在译介西方文学理论的时候,特别提到了在西方受到欢迎的一些大学文学教材。这些教材与我们流行的文学理论教材的区别,表明我们与西方不在同一个学术时间里,我们从事的是与西方非常不同的文学教学实践。当然,我们也可以说,由于我们与西方的价值观、文学观的巨大差异,决定了我们对文学教材编写的内容与方法,决定了我们文学教学的理论边界。但是,这样的说法也掩盖了我们一直存在的巨大欠缺:在具体的文学教育上,特别是在具体的文学教研方法上,我们究竟是先进还是落后,是守旧还是进步?一些专家虽然没有在这一敏感的层面讨论问题。但是,他们的译介和研究表明,西方那些受到欢迎的教科书在研究具体文学作品的观念和方法方面,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周启超教授主编的“当代国外文论教材精品系列”,已经出版了多种,有俄国瓦·叶·哈利泽夫的《文学学导论》、英国彼得·威德森的《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美国迈克尔·莱恩的《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英国拉曼·塞尔登的《当代文学理论导读》等。值得注意的是,拉曼·塞尔登的《当代文学理论导读》第一章介绍的就是“新批评、道德形式主义与利维斯”。而迈克尔·莱恩的《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本来就与新批评有密切关系。他选择了莎士比亚的剧作《李尔王》、亨利·詹姆斯的《艾斯彭遗稿》、伊丽莎白·毕肖普的诗作和托尼·莫里森的《蓝眼睛》四种经典文本,做了多角度的细读。细读在西方世界不只是面对具体的文学文本,即使面对宏大的理论世界,细读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如《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和《现代西方文学观念史》,或讲当下最重要的文学理论专题,或讲文学的历史或文学观念的演变轨迹,都是从细部讲起又融会贯通了多种批评方法。新批评作为一种潮流可能已经衰落了,但它强调的文本细读的方法,作为文学批评的重要遗产,已经进入文学批评的常态,被接受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将要讨论的批评家陈晓明的新作《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就是当代中国文学批评运用这一方法的范例和重要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