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张思齐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广西自古及今为人文荟萃之地。在古代,广西出过很多著名的学者,也有不少中原学者与广西有关。自近代以来,广西更是人才辈出,而且其中优秀的学人不少。邓国琴就是广西当今学人中热爱学术、勤于钻研而且著述有成的一位。
2010年9月—2011年7月,邓国琴在武汉大学访学,从事“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的研究,有关工作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武汉中心负责。此中心是于1985年建立的两个全国性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之一,中心在业务上直属教育部领导,在人事和行政管理上教育部委托武汉大学代行管理。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武汉中心派我担任邓国琴的指导教师。按照本人一以贯之的做法,邓国琴修习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们除了政治课和外语课之外的全部课程,并且完成了全部作为课程考核的单篇论文的写作,其中之一即《黄遵宪日本诗的革新意识》。该专题论文为邓国琴独著,长达万余字,发表在香港新亚研究所编《新亚论丛》2011年总第12期上。今日评审正高职称,要求较为严格,且各地要求不尽一致,不过武汉大学却认可该刊,以国际刊物其质量在一般CSSCI期刊之上故也。这里之所以言及此往事一桩,以邓君努力学习之面目至今亦时常浮现于目前之故也。专著《大江健三郎与鲁迅的契合与差异》是邓国琴在武汉大学做访问研究时所取得的成就。邓国琴在《后记》详细地叙述了该专著成书的过程,故而此不赘言。这里仅谈谈该专著的一些特点。
专著《大江健三郎与鲁迅的契合与差异》由三部分构成,它们是引论、本论和余论。引论和余论,均具有章的规模,而不是虚晃一枪。
在引论中,文献综述部分写得不错,它对于那些有意研究大江健三郎的中国和日本学者,包括那些在日语系工作和学习的师生,或许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余论中,大江健三郎文学创作中的鲁迅因子、大江健三郎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以及基督宗教对大江健三郎思想形成的触媒作用,都是富有创见的研究,具有长久的参考价值。
本论部分由三章构成。第一章《思想》,第二章《文笔》,第三章《影响》。从这三章的标题即可看出,《大江健三郎与鲁迅的契合与差异》是一部比较意识浓厚的学术专著。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虽然年轻,但是也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比较文学的研究,从方法论上看,分为两大派:一是法国学派,二是美国学派。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以实证主义为指导思想,注重影响研究,即一切凭借事实说话。比较文学的美国学派,其理论背景为形式主义和新批评,其操作实践以审美批评为切入点,强调文学性,提倡平行研究。中国的比较文学界有志于立于世界学术之林,正在朝着建设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而努力奋进。孕育中的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其特色在于双向阐释,即拿外国的文艺理论来阐释中国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同时又拿中国的文艺理论去阐释外国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邓国琴专著《大江健三郎与鲁迅的契合与差异》一书以影响研究为主,同时具有某些平行研究的精彩段落,也有一些进行双向阐释的成功尝试。邓国琴文章写得干净明白,单刀直入,只谈问题,没有一句多余的话。邓国琴运思缜密,全书一环扣一环,逻辑理路清晰,结论具有说服力。那些体现于《大江健三郎与鲁迅的契合与差异》一书中的研究理念、操作方法和成功尝试,当会为邓国琴本人今后指导硕士研究生发挥作用。
从学术质量上看,邓国琴《大江健三郎与鲁迅的契合与差异》即使放在博士论文中来加以考量,也是一部优秀之作。这是我感到特别欣慰的。就在邓国琴回广西工作的那一年(2011)九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武汉中心曾经召开过大会,由我做了主题发言,介绍如何指导和培养国内访问学者。那一天我着装简素,佩戴校徽,神采飞扬,侃侃而谈,而在座的一百余名学员,其中有不少人已具教授职称,全神贯注,笔记记得沙沙作响,有时又爆发出欢欣的笑声。我在发言中列举了几位潜心治学的访问学者,其中之一便是邓国琴。与我指导的在籍博士生相同,邓国琴也有自己的书房号,它叫“琴心阁”。今天是除夕,明天即丙申年初一,愿邓君在琴心阁中好好做学问,为广西的高等教育事业奉献力量!
2016年2月7日
于武汉珞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