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诗僧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中唐诗僧研究总论

中唐,两栖于佛门和诗坛、却更专注于诗歌创作的诗僧大量出现。寒山、拾得、灵一、皎然、灵澈等名噪一时,成为诗坛一个惹人注目的群体。他们虽然登坛受戒,寄身伽蓝,却致力于诗歌创作,以诗名世。他们的诗歌突破了佛门诗歌单纯的传教说理功能和“余事”的观念,无论在禅门还是诗界都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

作为一个有着僧侣和诗人双重身份的创作群体,诗僧把诗歌与佛禅融合为一体,并将其提升到禅的境界上作心灵的观照、参悟,这种独特的体悟方式使得诗僧在创作过程中,不但获得了一种迥异于传统诗教文化的新视角,而且易于进入一种冥然自在、超然忘我的审美境界。相较晋宋山水诗“以形媚道”、物我两隔,唐代僧诗中山情水态与禅意已相互渗透交融,表现出清逸雅致、静谧空灵的意境。

诗僧虽为弃世的方外之人,却不能忘怀世情,诗歌像一根红线联结着诗僧与此岸世俗社会。如鲁迅所说:“既然是超出于世,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未能忘情。”[1] 诗僧依靠出家维护自己的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但却又去追随仕宦文人,甚至企慕荣名利禄。他们弃世,却对现实生活表现出强烈干预意识和批判精神。入世与出世、名教与自然的矛盾使中唐诗僧人格表现出矛盾的双重性。他们始终都在俗世与禅隐之间徘徊,诗歌创作亦向世俗文人靠拢,带上浓郁的时代风格和世俗化倾向。然而,作为僧侣所具有的佛学修养和持守,又为诗僧体察世俗生活、体悟现实人生,提供了独特视角,亦可借此获得不同于世俗文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