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序言一
这部即将面世的《巴勒克拉夫全球史研究》是董欣洁博士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重点课题的最终成果。在当今国内外史坛,“全球史”始终是一个受到热议的话题。在近年成立的诸多的研究中心及新问世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出版物中,在高校历史系的课堂上,离不开“全球史”。在国内外,“全球史”并非风靡一时,尽管它已经“热”了二三十年,直到今天仍然是方兴未艾,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与欧美国家相比,这种“热”在中国往往还有自己的特点,即各种译著、译文、译文集数量很多,而中国学者自己的研究性成果则明显要少。而在这些不多的成果中,能够自觉地与当代中国历史科学的理论建设联系起来,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就更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董欣洁博士的《巴勒克拉夫全球史研究》则为改变这种状况进行了积极的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董欣洁博士的这部专著可被视为近年我国全球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在中国史学界,大家对曾任英国历史学会主席的巴勒克拉夫(Geoffrey Barraclough,1908—1984)并不陌生,此人著述等身,主要代表作有《当代史导论》、《处于变动中的历史学》和《当代史学主要趋势》等,在国际史坛颇享盛名。《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有两个中文译本,在中国广为流传。它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研究主要趋势》系列丛书的第三卷,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世界各国历史研究的主流和新趋势有系统、全面、详细的阐释和分析,被欧美大学列为史学史研究的必读参考书。自20世纪50年代起,巴勒克拉夫在上述著作中,对“全球史”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不少观点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尽管巴勒克拉夫晚年疾病缠身,在1984年辞世,但其“全球史”的理论,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今日的国内外史坛,关于全球化或全球史的著述目不暇接,各种观点层出不穷,但究其理论渊源,大多离不开巴勒克拉夫。有论者认为,不懂得巴勒克拉夫,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全球史”,这种说法似有些武断,但却不无道理。究竟是否如此,相信读者通过阅读《巴勒克拉夫全球史研究》,会有自己的判断。
历史学是一门实证的科学,即使是史学理论方面的研究,也要建立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即所谓“论从史出”,而不是“以论代史”。在《巴勒克拉夫全球史研究》中,除学术史的回顾外,作者正是在“巴勒克拉夫全球史观的提出”、“巴勒克拉夫对欧洲历史的反思”、“巴勒克拉夫对全球史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和“巴勒克拉夫的全球史框架”等研究过程叙述的基础上,对“巴勒克拉夫全球史研究的价值与局限”进行理论性的描述。这样,作者提出的结论植根于“考实”的广厚基础上,与一般的空泛议论相比,就有更强的说服力。
作者认为,巴勒克拉夫作为一个变动剧烈的历史时代中的代表人物,他的全球史研究实践不仅对西方传统世界史编撰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而且为西方史学界的世界史研究和编撰提供了一个新的、重要的出发点,大大扩展了人们对世界历史的认识。不过,他并没能构建出一个系统的世界史理论框架,其全球史研究无法从根本上摆脱“欧洲中心论”的束缚。巴勒克拉夫虽然“没能构建出一个系统的世界史理论框架”,但他毕竟清晰地看到了“二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世界政治版图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他敏锐地认识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催生了一系列新兴国家的诞生,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到来了,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历史,这已属难能可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世界史研究,以及外国史学理论方法论研究,已有长足的发展,令世人瞩目。但是,有一个问题似仍在困扰着史学界,那就是研究外国史和外国史学理论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歧见纷呈,似乎几句话说不清楚,但笔者以为,这本著作本身就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好回答,而且作者对这个问题认识的延伸,也同样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作者在结语中提出:新时代呼唤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历史学。在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史研究中,只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彰显中国世界史研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才能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进程,进一步深化中国史学优秀传统与当代世界史研究实践的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强中国世界史研究与国际史坛的交流与合作,广泛汲取营养,从而将当代中国的世界历史学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董欣洁博士早年先后就读于吉林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从历史系的本科生到世界历史系的博士生,接受了系统的、严格的历史学专业的培养和训练。她好学深思,自施压力,努力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培养自己的理论思维,提高理论素养,完善知识结构;在研究实践中关注现实,不断深化对人类历史矛盾运动的规律性认识。在其漫长的学术生涯中,这部著作的问世,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相信她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今后有更多的优秀成果问世。
我作为她博士研究生阶段的指导教师,有机会对这部书稿先睹为快,阅读的过程中,自然会联想到在校就读时对一些问题的讨论情况,对书稿中的内容,也难免产生一些新的想法,现一并记下,是为序。
于沛
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