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张皓
民歌、民谣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集体创作并口头流传,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艺形式,是人民现实生活重要的表达形式。对民歌、民谣的研究,将构成解读历史的重要材料。民国以来,大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古代歌谣,大多从文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对古代歌谣进行解读和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20 世纪50 年代和80年代发起了收集歌谣的热潮;特别是在1984 年,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人力,在普查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中国歌谣集成》等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在《中国歌谣集成》中,产生了“时政歌谣”这一歌谣类型,“时政歌谣”开始进入研究领域。
晋东南地区,古称“上党”,历来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悠久的歌谣发展历史,是抗战歌谣形成的文艺源泉。晋东南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太行、太岳根据地腹地中心区域,是八路军和日本侵略军激烈交战的地区,也是中共实行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改革的重要实验区域,激烈的战斗和深入的改革经验为晋东南抗战歌谣的形成提供了现实的时政土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胜枚举、成千上万首晋东南抗战歌谣。
晋东南抗战歌谣主题意蕴丰富,地域色彩鲜明,是生动呈现抗日战争历史的重要载体。抗日战争是一段厚重的历史,教科书呈现的抗日战争是宏大的、全面的场景,但又缺乏历史的鲜活性。而歌谣是民众情感的真实表达,从一首首抗战歌谣中我们能更深入地进入历史场景,感受普通百姓的生活,更好地体悟历史。
晋东南抗战歌谣还是研究抗日战争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切入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一直是西方政治学、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历史学开始借用这一理论来探究历史中的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这部著作的作者也借用该理论以晋东南抗战歌谣为切入点分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与乡村关系。从中国历史发展来看,“皇权不下县”代表了国家力量与乡村社会的分野状态。抗日战争爆发,为中共政权力量进入乡村社会提供了可能。于是,歌谣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就成为中共力量进入乡村社会的重要方式,使之适应与宣传中共各项政策,成为改造当地歌谣的终极目标。从此之后,晋东南歌谣就不仅仅是民众的创造,民众心声的单纯表达,而带有了强大的政治意愿表达。
这部著作由六章组成:第一章晋东南抗战歌谣的文艺生态,阐述了晋东南抗战歌谣的产生背景,晋东南抗战歌谣的形成是历史性和现实性共同催生的结果。晋东南悠久的文艺传统是晋东南抗战歌谣产生的历史因素,晋东南地区激烈的抗战场景是晋东南抗战歌谣产生的现实因素。第二章晋东南抗战歌谣的主题意蕴,晋东南抗战歌谣不仅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情感需求,如呈现民众生活,控诉日伪暴行等,也反映了中共各项政策,包括宣传抗日政策、讴歌抗战英雄等内容。第三章晋东南抗战歌谣的地域特色,剖析了晋东南抗战歌谣中所体现出的地域和文化色彩,地方饮食、地方方言、地域信仰等在晋东南抗战歌谣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呈现。第四章晋东南抗战歌谣的传播方式,主要阐述晋东南抗战歌谣的主要传播路径,口口相传、剧团传播、活动传播构成了晋东南抗战歌谣的传播模式。第五章晋东南抗战歌谣的社会功能,这是该书的重点。本章从动员民众力量、改造乡村社会和承载集体记忆三个方面论述晋东南抗战歌谣的社会功能,认为抗战歌谣唤醒了民族意识,增强了民众抗战的决心和信心;通过歌谣,中共政治意识和政治话语进入乡村;歌谣的构建是影响民众历史记忆的重要因素。第六章晋东南抗战歌谣的时代转型,通过对晋东南抗战歌谣的现实透视,认为晋东南抗战歌谣正处于渐趋消亡状态,保护和挽救抗战歌谣这一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这部著作还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第一,史料有待扩充。作者采用的资料主要包括文献资料和口述资料,但囿于现实因素,口述资料较为欠缺,造成课题预期对文本歌谣与口述歌谣的研究无从开展。第二,理论还需提升。作者采用了集体记忆这一理论对歌谣功能进行解读,但研究并未深入,尚待进一步提升。我相信,随着作者的深入研究,这些问题会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