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功能·符号:扬·穆卡若夫斯基文学与美学理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结语

纵观穆卡若夫斯基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他在每一阶段都有侧重的研究领域和优先的方法论原则。前期,受俄罗斯形式论学派影响颇深,他主要聚焦于诗学、文学方面的研究。而在中期,他不再满足于像俄罗斯形式论学派那样把研究领域局限于文学,开始有意识地向其他艺术门类、美学领域拓展。与此同时,也正是在该阶段,他的文艺符号学思想开始萌芽,这使得他将文学和美学纳入更大的艺术符号学框架下成为可能。后期,随着穆卡若夫斯基艺术符号学思想进一步成熟,他又从美学领域进军到更广阔的整个文化、社会领域,开始关注更为一般的文艺符号学的探索。总体来说,穆卡若夫斯基的结构主义思想正是沿着从诗学到美学,再到文艺符号学的轨迹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穆卡若夫斯基思想发展的每一阶段似乎都涉及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但他的后一阶段并不是对前一阶段成果的否定,而更显得是一种继承与拓展,并且这些阶段被一条根本的认识论原则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彼得·斯坦纳曾对穆卡若夫斯基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做出这样的描述:

他美学理论发展三阶段中的每一阶段都反映出对审美交互行为的三个基本组成中的一个的强调。在第一阶段中,穆卡若夫斯基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客体本身——艺术作品的内在结构的考察上;然而,到了1934年,他发现这种方法是不够的,于是,开始研究被他称之为社会知觉或社会意识的概念——每部艺术作品所提供的一套适用于一特定集体的规范;大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第三阶段从先前对超个体代码的强调,转向对主体在审美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强调。主体不再被视为只是超个体结构的一个被动媒介,而是被视为与这些结构相交互的一种积极力量,并且在交互过程中改变它们。[29]

穆卡若夫斯基本人也曾谈及他所关注的理论核心问题的先后顺序:“(1)作为一个客体的艺术作品;(2)艺术中的发展;(3)符号与意义;(4)创作个体与其作品之间的关系。”[30]

可见,穆卡若夫斯基在自己理论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不断向新的研究领域拓展,另一方面又高度重视这种理论发展的连续性。可以说,这种理论研究上的连续性对他而言是首要的关切。大多数成为他后来结构主义美学阶段的主要论题,都同样能在他早期阶段中以一定的形式被发现。因此,我们不应当把穆卡若夫斯基的结构主义文论视为一个封闭的体系,而应该把它视为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