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另一种乡愁
何云波
2003年,王琳来当时我所在中南大学读研究生,专业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读研首先面临的就是硕士论文的选题。当时文学与城市的讨论正在兴起。我自己对这个话题也很感兴趣。在1997年出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文化精神》中,就专门有一章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与城市的关系。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说是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都市主义小说家,尽管人们把它归为现实主义,但其对城市的透视,已经很有现代主义的意味。文学中的城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所谓现代性,本质就是“城市性”的体现。而小说,也是城市文明的产物。诗更多地与田园文明有关,而小说,本质上是城市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很想让研究生们把文学与城市的话题继续下去。而在俄罗斯作家中,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前,果戈理已经较多地写到城市。我跟王琳说,那就做果戈理吧!她说好,然后就有了那篇硕士论文《果戈理的城市体验与想象》。论文梳理果戈理与三个城市——彼得堡、巴黎、罗马——之间的关系。在果戈理的笔下,彼得堡体现的是俄罗斯的现实,巴黎与罗马,则更多地代表了果戈理关于欧洲与理想城市的想象。
后来我又陆续让研究生们做了狄更斯笔下的伦敦,德莱塞笔下的纽约,雨果、巴尔扎克、波德莱尔笔下的巴黎等课题。文艺理论家波顿·帕克在《现代文学中的城市意象》中提出观察和叙述城市的角度有三种:从上面、从街道水平面和从下面。从上面看城市,居高临下,极大地缩小了城市的规模和活动,看到的多经过了意识形态的过滤,是与每天发生在街道上和建筑内的生活相分离的。从街道水平面看城市,有点像漫游者,更接近读者日常生活经验。从城市下面看,则更多发现的是城市人的潜意识和内心黑暗。这三个视角大致对应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而雨果、巴尔扎克、波德莱尔,作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者,他们对巴黎的观看与塑造,很典型地体现了这种不同的视角。
也是因为硕士论文的机缘,王琳去上海师范大学读博,拜在做城市文化与文学研究的孙逊老师门下,继续做文学与城市的研究,也就仿佛是自然而然的了。王琳因为语言的原因,没有再做俄罗斯文学,而是选择了美国现代文学中的城市作为研究的课题。与古老的欧洲相比,美国的城市都是年轻的,更多的是现代工业与商业文明的产业。而上海作为中国现代新兴的工业与商业城市的代表,身处其中,与大洋彼岸的美国的城市,也许会更多一些相同的体验与共鸣吧!
美国最早的大城市是波士顿和费城,后来纽约崛起。纽约曾经只是哈得孙河口曼哈顿岛上荷兰人设的一个贸易站,被称为“新阿姆斯特丹”,1686年,纽约建市,以后逐渐发展为美国的商业贸易与文化中心。而呈网状格子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以阿拉伯数字命名的街道,既促进了城市商业和经济的繁荣,也似预示了城市所代表的一种生存。位于美国中西部的芝加哥则是一个发展迅速的新兴工业城市。从1803年迪尔伯恩要塞的建立到1833年建镇,再到1893年以全美第二大城市的身份举办世界哥伦比亚博览会,期间不到100年。芝加哥以别的城市的几倍速度增长和发展,似乎更激发了物质至上的商业精神和都市的欲望,也影响到对这个城市的叙事。
与此相应,洛杉矶在美国城市发展史上更是一个后起之秀。1850年洛杉矶才建市,但是在短短100年时间内,洛杉矶完成了由小城市到地区性中心城市再到全国特大都市的演变。在城市空间布局上,与芝加哥的核心城市模式不同,这是一个没有明显中心和边界,处于不断延伸状态的“无中心城市”。而作为国家神话和多元文化象征的好莱坞,也建构了这个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集商业与艺术,希望与幻灭,工作与休闲,性与爱于一身,也使这个城市成了一个“梦幻工场”。
不同的地域、历史,也就影响到各自的城市品格。王琳选取美国东部、中西部、西部的三个代表性城市纽约、芝加哥、洛杉矶,讨论其城市叙事,可以说独具慧眼。它们构成了“美国城市文学地图”的三个最重要的板块。而对它们的书写,既有城市作为“欲望之都”的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与此同时,不同的时代也会影响到城市书写的视角、立场、风格。《美国城市文学地图》正是在一个纵横坐标系中,既关注空间上的“点”,又在时间的轴线上观照对每个城市书写的变迁。同时,总论与分论相结合,绪论总说文学与城市的关系,结尾总结美国城市文学的发展走向、历史蕴含,中间三篇分说三个城市中不同作家的城市书写。这种空间与时间的交织、总说与分论的结合,使全书首尾照应,要言不繁,自成一体。
当然,以构建完整的“美国城市文学地图”论,本书仅选取了其中的三个“点”。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把更多的“点”补充进来。在时间上,作者关注更多的还是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期的美国城市文学,对20世纪后期乃至21世纪美国城市文学的新走向,还需要进一步的追踪。要真正勾画出完整的“美国城市文学地图”,可谓任重道远。
其实,对文学的城市书写的观照,在很大程度上跟人寻求自己的精神家园有关。自从现代人被从乡村驱赶到城市,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仿佛就没有了根,然后开始了寻找,有了动人的乡愁。有人把城市看作一首诗,有的则把城市跟罪恶、病态和欲望连在一起。而在罗兰·巴特看来,城市是一个结构,一个永远不能填满其意义的结构,对城市意义的阐释也是永远未完成的。既如此,期待作者做进一步的探索,有更多的成果问世。同时,在学术研究中,找到自己精神存在的“家”。
是为序!
2017年3月12日于湘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