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城市文学地图:以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为中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美国现代城市小说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美国城市小说已经引起了较多的学术关注,出现了许多研究著作。与美国城市社会发展相对应,美国城市小说研究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现代时期和后现代时期,其中有几部重要的研究著作。B.H.盖尔凡特的《美国城市小说》(1954)可以说是城市小说研究的开山之作。全书论述范围是20世纪美国城市小说。盖尔凡特把城市小说作为一个文学类别来进行研究,分别从城市小说创作的意图,使用的材料和创作主题三个方面进行阐释。他认为,城市小说创作的意图是探索城市,展示城市的面貌是其依托的价值,揭示的主旨是个人性格和命运的影响。他把城市形式提升到一个文学艺术类别中,因其社会想象和审美技巧,不仅展现了对城市复杂和动荡生活的社会意义的洞察,也发展了一种以想象的术语揭示其本质意义的再现生活的形式。城市小说的表现形式有三种:描绘型,以《嘉莉妹妹》为代表;综合型,以《曼哈顿中转站》为代表;生态型,以《斯塔兹·朗尼根》三部曲为代表。文本中的城市场景分为三种:场景的物质素材;强加在头脑中的场景印象;城市氛围。城市小说的主题主要是疏离、孤独和陌生。此外,著者还强调城市生活已经形成了小说家对城市生活的想象,赋予其材料、主题、象征、场景和艺术语言。

波顿·帕克的《现代文学中的城市意象》(1981)勾勒出欧洲文学中城市形象演变的大致轮廓,在他的阐释中,早期的城市表现为天堂和地狱的正负两面性,城市完美的神话和腐败的神话表现了人类对自己的创造物的矛盾态度,既深感自豪又充满负罪感。由于人的矛盾情感,城市被赋予各种特征:放纵的巴别城、混乱的所多玛、毁灭的巴比伦和特洛伊以及代表着死亡与灾难的冥城。这些城市形象在西方历史中一直具有一种隐喻力量,似乎表现出某种情感的一惯性,人对城市的这种矛盾情感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文学中。[12]

格雷姆·克拉克主编的《美国城市:文学和文化视角》(1988)是一部论文集,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论述美国作家和学者对不同城市的想象和陈述。在引论中,编者提出想象城市的两种方式:失望的、堕落的和充满活力的、可能性的,并且美国城市都有各自的传统和鲜明的特征。全书共有9篇论文,其中,第一篇是综述式的,综述了美国历史上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外国参观者和批判家们对美国城市的总体看法和观点,认为美国城市在人们心中或是梦魇,或是梦想,也可能是一个不可简化的矛盾体。第二至七篇分别为纽约、哈莱姆(纽约著名的黑人聚居地)、芝加哥、华盛顿、洛杉矶和新奥尔良这几个城市提供了文学和文化的论述。最后两篇文章认为,艺术家总是要寻找一个恰当的方式回应其城市体验,列举了惠特曼和亨利·詹姆斯两个例子。

卡尔·史密斯的《芝加哥和美国文学想象,1880—1920》(1984)综述了1880—1920年美国文学中有关芝加哥城市的想象与书写。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从艺术家与城市、悲痛的标记、城市妇女和城市抱负、商业和艺术四个主题展开论述,其中包括亚当斯、富勒、赫里克、诺里斯和安德森等以芝加哥为背景的小说作品。第二部分探讨了呈现城市的几种方式:铁路、建筑和畜栏,这些都是芝加哥的城市表征。选取的范围广阔,展示了文学芝加哥的全景图。

阿诺德·戈德史密斯的《美国现代城市小说:自然作为内部结构》(1990)提出了一个阅读现代城市小说的全新视角:探讨城市小说如何运用“自然”,“自然”在作品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物、场景、结构和主题之间的关系。全书选取了《曼哈顿中转站》 《斯塔兹·朗尼根》三部曲、《安睡吧》《玩偶制造商》《店员》《典当商》和《塞勒姆先生的行星》七部作品,研究论述城市小说文本中的“自然”,并且归纳了三种“自然”:一是呈现在公园、河流和湖泊或绿化带中的自然风景;二是隐喻、明喻和相似的语词风景;三是以日光、月光、星星和云、雨和雷等形式出现的城市风景。这种从“自然”的角度阅读美国城市小说的方法,无疑可以“帮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发现美国小说的丰富性、优美和复杂性”[13]

如果说,上述著作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现代城市生活,那么彼得·布鲁克《新纽约城市小说:现代性、后现代性、新现代》(1996)可以说是美国城市小说研究的分水岭,从题名就可以看出该书的研究范围超出了现代城市的范围,已经延伸到一个新的城市概念的界定上:后现代城市;也预示了20世纪末城市小说研究的新转向:从文学批评转向文化社会,从综合到具体,“质疑传统庞大的综合研究的意识形态基础。这种综合研究试图对现代性,大都市和大都市生活做全面的陈述,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把讨论转向与社会空间生产有关的文化理论和更多样的政治与社会分析”[14]

哈那·沃思—纳舍在《城市编码:阅读现代城市小说》(1996)强调不同的人看待城市的角度不同,所呈现的城市形象也各有差异。其研究路线是华沙、耶路撒冷、纽约、芝加哥、巴黎、都柏林和伦敦。这一路线选择的标准是:“城市居住者在他的或她的城市中的地点,换句话说,不同类型的局外人以及由他们所体验到的不同边界和距离。”[15]这部著作在差异的基础上为阅读现代城市小说开辟了许多新的途径,归纳了现代城市小说的支配性特征:把家重新安置在融合了私人和公共的、模糊不定的、转变的空间里。沃思—纳舍的研究跨越了国界,把不同国别的城市放在同一标准下来解读,使研究具有了世界文学研究的高度,也体现了其本身很高的学术水平。

理查德·利罕的《文学中的城市:知识和文化的历史》(1998)对西方城市小说做了一次历史性的、全景式的文化—社会论述。从启蒙时代到现代主义时代再到后现代主义时代,从古代文明到西方再到美国,梳理了城市从起源到后现代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变化,重点是现代城市的发展和演变,呈现了从笛福到品钦等众多作家对城市的想象与回应。

卡罗·罗特拉的《十月城市:城市文学的再发展》(1998)有代表性地选择了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城市危机的早期阶段并且只特写了三个典型地区:芝加哥、费城和纽约。因此,罗特拉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种族城市小说的独特一隅,作家不想为了包含一切的框架式的概述而牺牲对种族城市小说的本土化理解。[16]

此外,21世纪还有一些重要的研究著作如凯瑟琳·朱尔卡的《白人集散地:郊区和二十世纪美国城市小说》 (2001)、伊丽莎白·惠勒的《非内部损害:战后美国城市小说》(2001)和泰勒·克伦茨的《荒野城市:二战后城市小说从艾尔格伦到怀特曼》(2005)等。如果说现代城市小说家所创作的城市小说构成了一座座城市迷宫,那么城市小说研究者就是试图寻找解读城市迷宫的钥匙或密码的人。小说家用来建构城市迷宫的语言、材料和自身的体验是不尽相同的,这就为小说研究者使用不同方法和角度进入迷宫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和依据。


[1][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2]在有关城市笔记的研究方面,上海师范大学孙逊教授及其学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对《东京梦华录》的研究。其主要成果有《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及现代阐释》《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双城”意象及其文化蕴涵》两篇论文及专著《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研究》(葛永海)等。

[3]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118952/city.

[4][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4页。

[5]路易斯·沃思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生活》中从这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都市特性。

[6][美]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笛福、查理逊、菲尔丁研究》,高原、董红钧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6页。

[7]关于英国城市与文学的研究参见陈晓兰的《城市意象:英国文学中的城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英]马尔科姆·布雷德伯、詹·麦克法兰:《现代主义》,胡家峦等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76页。

[9]Ray Hutchison,Encyclopedia of Urban Studies(Los Angeles & London:SAGE Publications,Inc.,2010),pp.900-901.

[10]Ray Hutchison,Encyclopedia of Urban Studies(Los Angeles & London:SAGE Publications,Inc.,2010),pp.900.

[11]Ray Hutchison,Encyclopedia of Urban Studies(Los Angeles & London:SAGE Publications,Inc.,2010),p.901.

[12]参见陈晓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英美都市文学研究一瞥》,《外国文学动态》2006年第6期。

[13]Arnold L.Goldsmith,The Modern American Urban Nouel:Nature as“Interior Structure”,Detroit: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1,p.15.

[14]Ray Hutchison,Encyclopedia of Urban Studies(Los Angeles & London:SAGE Publications,Inc.,2010),p.900.

[15]Hana Wirth-Nesher,City Codes:Reading the Modern Urban Nouel(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p.22.

[16]Ray Hutchison,Encyclopedia of Urban Studies(Los Angeles & London:SAGE Publications,Inc.,2010),p.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