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 学术史回顾与综述
城市文学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主题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掀起了城市文学研究热潮。首先,其研究主要聚焦于北京和上海两个典型的大城市——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中国学者强调“城市中的文学”,即城市文化对文学的影响,包括作家人生体验、创作风格、形式和语言等方面。因同一地域中的文学有许多相通之处,因而也就有了“京味”和“海派”之分。这方面的成果有张园的《北京:城与人》、陈平原的《北京:都市想象和文化记忆》、吴福辉的《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李欧梵的《上海摩登——一种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许道明的《海派文学论》。其次,还有综合论述整个中国城市文学作品方面的成果,如李书磊的《都市的迁徙——现代小说与都市文化》、张鸿声的《都市文化与中国现代都市小说》、李洁非的《都市相框》、蒋述卓的《城市的想象与呈现:城市文学的文化审视》。最后,还有研究古代城市与文学关系方面的成果,如孙逊的《古代小说中的“东京”故事》《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双城”意象及其文化蕴涵》和《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及现代阐释》,葛永海的《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研究》,刘方的《宋代两京都市文化与文学生产》。总之,成果丰硕。
在西方,20世纪70年代就出现了城市文学研究热潮:雨果、波德莱尔、狄更斯、艾略特、乔伊斯、惠特曼、德莱塞等作家的城市体验、城市想象和城市态度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他们作品中的城市——巴黎、伦敦、都柏林、纽约和芝加哥都被提升出来作细致的研究。西方学者在研究方法上注重文本细读,强调“文学中的城市”,强调想象、话语和表述对现实城市的塑形,从而揭示作家对城市的复杂态度,其成果有:雷蒙·威廉姆斯的《乡村与城市》,波顿·帕克的《现代文学中的城市形象》,威廉·夏普的《不真实的城市》,本雅明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理查德·利罕的《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马歇尔·伯曼的《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莫里斯·蒂克斯坦的《途中的镜子:文学与现实世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城市文学的研究成果也不少(详见参考文献),主要聚焦于单个城市,如纽约和芝加哥。因研究者选择的角度和时间跨度不同,所选择的作家也不尽相同。
在国内外学术研究热潮的推动下,中国学者开始关注外国文学中的城市形象,著作如陈晓兰的《城市意象:英国文学中的城市》和《文学中的巴黎与上海——以左拉和矛盾为例》,论文如《走向杂糅的城市空间——〈身着狮皮〉对多伦多的重构》《“收藏式写作”:帕慕克〈清白博物馆〉中的都市现代性叙事》 《英卡·帕莱和她的处女作〈女拳师〉——一部压抑而又打动人的城市小说》。而对美国城市文学研究就显得非常薄弱,尽管也有零星的论文,如方成、蒋道超的《德莱塞小说中的城市空间透视及其意识形态》,朱振武的《生态伦理危机下的城市移民“嘉莉妹妹”》,乔国强的《美国犹太作家笔下的现代城市》,但都只是个案研究,没有较充分、系统地梳理美国现代城市小说发展的历史脉络,也没有出现研究美国城市文学的专著。这片学术空白有待填补。
从19世纪上半期到20世纪中期,美国经历了城市化时期,期间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区域范围的城市化时期(19世纪上半期)、城市化的鼎盛时期(19世纪下半期)和大都市区化时期(1920年至今)。大都市中心也经历了东部—中西部—西部的转移。每一个阶段都产生了一个典型城市: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本书以这三个大都市为中心,借鉴现代建筑学、城市地理学、文化地理学、都市文化理论、空间理论、文学生产与消费理论等多学科研究成果,透过小说文本兼及城市发展历史解读上述三个城市内在的城市精神和文化特征,对这一时期美国城市小说发展历史进行详尽梳理,力图呈现一幅美国城市小说的发展图景。所以本书研究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填补了国内美国城市文学研究的空白,也将深化中国的美国文学研究。同时,也可以拓展、丰富美国的城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