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5章 分道扬镳 一
第55章 分道扬镳 一
却说隋炀帝设进士科之后,没几年隋朝就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李唐王朝,唐承隋制,也用科举这种先进的方式选拔人才。
唐朝科举分设很多科别,其中最基本的科目是明经科与进士科。
明经科顾名思义,就是通晓经史,如《礼记》、《周易》这些经典,考生可以根据规则自选所考经典,但《孝经》和《论语》是必考内容。
进士科主要内容就是诗赋了,相比之下,明经容易得多,因为都是考书本上已有的知识,只要熟读并背诵就可以取得好成绩:而进士科就困难了,考诗词歌赋要看考生平时的积累以及天赋了。
唐朝的伟大,在于开放、包容和自信。但要没有诗歌,这种伟大,至少要打个五折。
请记住,是2000多个留名至今的诗人,托起这个值得膜拜的朝代。
没有哪一个朝代,像唐朝一样,留下这么多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诗篇。你能想到的任何古典意境、传统事物,以及人的所有情感,都被唐朝人写尽写绝了。
那一年的冬天,长安城里的文化人都在给一篇文章点赞。唐高宗命人取来一阅,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不禁连拍大腿:“千古绝唱,此乃天才!”越读越过瘾,唐高宗接着问道:“现在,王勃在何处?朕要召他入朝!”
底下人吞吞吐吐:“王勃,已落水而亡。”
这篇让皇帝痴迷不已的文章,叫《滕王阁序》,是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写的“命题作文”,结果一炮而红,红到现在。
以至于人们似乎忘记,他不仅作文一流,写诗也是一绝,排行“初唐四杰”之首。
但他写下《滕王阁序》的次年夏季,探望完父亲,返程渡海途中,遇上大风,不幸溺水,惊悸而死。
时年仅27岁。
唐诗的青春正在逐步绽放。比起英年早逝的王勃,我们对另一个诗人的记忆,更加短暂和绚烂。
这个叫张若虚的诗人,生平比他的名字还虚。他就像大唐诗坛的一场烟花表演,美呆了,之后,没有留下任何冗余信息,除了他的两首诗作。
我们只知道,他大概活跃在公元七世纪中期到八世纪前期,可能是扬州人,曾经出任过一个较为卑微的武职。
和他一起并称“吴中四士”的其他三人——贺知章、张旭、包融,留下的个人信息都比他丰富多彩。
但是,到头来我们记住的,不是诗人的虚名,而是他的作品:《春江花月夜》
闻一多说,《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唐诗写月的起点,被张若虚拉得太高太高了,堪称孤篇压倒全唐,以至于后来者一写起月亮,就恍如活在无尽的焦虑里。
很多诗人终其一生,都想摆脱张若虚的影响,结果都不自觉地成为他的模仿者。
在唐朝诗坛上,张九龄是继陈子昂之后,力排齐梁颓风,追踪汉魏风骨,打开盛唐局面的重要一人。
张九龄后来成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被李林甫排挤后,大唐政事就开始变坏了。
据说张九龄的风度无人能及,这让唐玄宗念念不忘。在他去世后,每逢有人举荐人才,唐玄宗总要追问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
张九龄被贬荆州时,招了个年近半百的当地人做幕僚。此人当时诗名已经很盛,连李白都很膜拜,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孟浩然一生与山水田园为伴,但并非没有用世之心。他曾两次入长安求取功名,名动公卿,却仕途困顿。
在宰相张说的府中,孟浩然偶遇唐玄宗,当场朗诵自己的诗,读到“不才明主弃”一句时,唐玄宗龙颜大怒,打断他说,朕从不知道你,谈何抛弃你,为何污蔑朕?
这对孟浩然是一次巨大的打击,此后他的功名心渐渐淡了下来。
公元741年,王维经过襄阳,发现孟浩然已经过世,伤心不已,写下了“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的悲情诗句。
人世间有太多的事情,不是美好的意愿所能左右。
在唐朝诗坛上,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名字如雷贯耳,其实田园诗人王维也有自己的称号,叫做诗佛。
王维,字摩诘,本身就是禅语,号摩诘居士.
由于进士科难度太高,读书人为了取得好成绩,就流行开一个不成文的做法:行卷。
所谓行卷,就是考试前把自己最得意的诗词文章拿给一个声望地位都很高的人,如果能得到他们的青睐,这位考生就会受到主考官的特别关注,取得功名的道路也就平顺了很多。
王维也干过行卷之事,而他行卷的对象就是玉真公主。王维投递的作品是自己最满意的诗和画,另外他还带上了琵琶,公主先听了他的琵琶曲,再看了他的诗画后,当时就拍着胸脯保证一定替王维举荐。
后来王维真的中了状元,这就苦了当时宰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因为在此之前,内定的状元就是他。
当然,行卷虽然是作弊的一种形式,但考生们在行卷之前,肯定要绞尽脑汁才能写出最好的诗歌,否则别说是公主,哪怕是皇帝有心举荐,也可能中不了状元。
王维状元及第之后,很快步入仕途。
不过在安史之乱时,王维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唐玄宗丢弃都城长安和大部分官员,只顾自己逃命。安禄山进入这个花花世界,并且捉拿了官员们,逼迫他们为自己效力。王维不得已接受伪职,从而避免了杀身之祸。
至德二年,唐军收复两京平定安史之乱。王维又重新回到唐朝朝廷,不过等待他的却是严厉的审讯。因为无论什么时候,王维的这种行为都是叛敌。尽管有苦衷,尽管迫不得已,但错了就是错了,不杀王维,怎么对得起浴血奋战的将士,怎么给宁死不屈的英雄一个交代?
此时王维的弟弟,刑部侍郎王缙上书求情。王缙是李光弼的部将,曾经担任河南副元帅,立下了汗马功劳。王缙表示愿意用自己的官职为兄长赎罪,但唐肃宗依然没有答应。王维便掏出这首《凝碧池》的诗歌:
万户伤心生野烟,
百僚何日更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
凝碧池头奏管弦。
王维写这首诗有一个背景,当年唐玄宗喜欢音乐,蓄养了大批的乐工,自己还被称为梨园天子。当安禄山进军长安时,这些乐工被作为弃子落入叛军之中。安禄山仿效唐玄宗,逼迫乐工们为他奏乐。这些乐工看过大唐繁花似锦的盛世,又享受过唐玄宗的恩典,自然不愿意为安禄山效力,奏乐时不禁潸然泪下。
安禄山要的是吉庆,偏偏听到的如同丧乐,他下令:还有落泪者,斩!这时一位叫做雷海清的乐工愤怒地将乐器摔在地上,并且向唐玄宗逃跑的方向跪拜,痛哭不已。安禄山残忍地将他杀害。关在菩提寺中的王维听说此事后悲愤地写下了此诗。
王维将自己的心志如实地写入诗歌之中,他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能够选择屈辱地活着,静待局面的改变。在诗人眼里,安禄山和他的随从们并不是这里的主人,诗人只是为唐皇死守着这座空荡荡的宫殿。
唐肃宗自然看得懂这首诗,于是原谅了王维,下令将其释放,降为太子中允。不过经此一吓,王维一蹶不振,没几年就过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