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章 侯景之乱
第11章 侯景之乱
梁武帝之所以赞同朱异的提议,一方面是因为朱异的话确实说到自己心坎里了;另一方面,在侯景之前,南梁就已经有过一次接纳魏地叛将的先例。
北魏孝昌元年(525),北魏发生元法僧叛乱。当时的徐州刺史元法僧杀害了中书舍人张文伯、行台高谅与安东长史元显和等人,自行称帝。怎料,面对北魏朝廷出兵,元法僧根本扛不住,遂请求纳土归附南梁。对于这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梁武帝既开心又担心。朱异当时就进言道:“徐州的地盘这些年逐年被我军夺占,现在魏国把失地之罪全都归于元法僧身上,元法僧自然害怕受到严惩,所以他投降不会有假。”南梁最终成功收降元法僧,这其中少不了朱异运作的功劳。
当再次面临侯景请降,朱异又再度表态支持,梁武帝自然觉得此计可行。
然而,支援侯景的梁军在寒山被东魏的慕容绍宗击败,连主将萧渊明也当了俘虏。得到降将、失去侄子的梁武帝根本开心不起来。好在东魏此时仍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西魏,无意与南梁再次发生冲突,于是,高澄致信梁武帝——希望双方交换人质,罢兵言和。
救侄心切的梁武帝自然表示同意,但大臣们意见不一。
司农卿傅岐认为:“高澄这时候派遣使者前来求和,商量交换人质,一定是想让侯景生疑担忧,在我们梁国惹出乱子,他好坐收渔翁之利。”而早前支持梁武帝收降侯景的朱异反驳道:“现在天下需要和平,两国罢兵言和不好吗?”一时间,梁廷为此争论不休。
收到风声的侯景也致信梁武帝,希望皇帝不要将自己交给高澄,求生欲极强。同时。侯景打听到朱异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便致信朱异寻求保护,并附赠了三百两黄金作为礼物。谁知,贪婪的朱异收了钱却不办事,连书信都懒得给侯景回一封。
在此期间,东魏和南梁的使者、书信持续往来,侯景的神经也随之时而张弛,时而紧绷。不多时,精神高度紧张的侯景再也坐不住了,分别假冒东魏和南梁,互相给对方致信,准备一探究竟。结果,在截获梁武帝发给高澄的信中,侯景获悉了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贞阳(萧渊明)旦至,侯景夕返。”
原来,梁武帝和高澄已经在私底下达成了交易。
这一刻,侯景内心有一种深深的绝望感,气愤地说道:“我就知道这个吴地老头是个薄情寡义之人。”(我固知吴老公薄心肠!)
梁太清二年(548)二月,侯景在军师王伟的指点下,在寿阳当地强制征兵,征收钱粮,为造反做准备。
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侯景密谋造反的种种举动,终究还是被人察觉到了。
太清二年(548)七月,鄱阳王萧范向朝廷秘密奏报了侯景的反状。当时,梁武帝已经把边防事宜交给朱异全权处理。接到奏报后,朱异却认为萧范是在危言耸听,还借梁武帝之口告诉萧范:“侯景现在势单力薄,就像小孩子一样靠人喂奶才能存活,以这样的状态,他绝对不可能造反!”
萧范不死心,再三申请带兵,希望能将侯景的反叛掐死在萌芽阶段。朱异被这些奏请给弄烦了,直接对萧范的使者表态:“鄱阳王缺少容人之量,为何就不能允许朝廷里有一位外来的客人?”此后便扣留了萧范的奏报,不再向梁武帝汇报这事。
而侯景一边紧锣密鼓地筹备造反,一边积极拉拢梁朝将领入伙。当他邀请梁军将领羊鸦仁时,却被忠心刚正的羊鸦仁一口回绝,派去策反的使者也被抓捕。事发之后,羊鸦仁将情况报告给了朝廷,但朱异还是认为这是杞人忧天。他告诉羊鸦仁,侯景现在手底下就带领几百个兵士,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来。
客观而言,朱异对侯景反状的奏报置若罔闻,间接地帮助侯景争取了备战时间。
八月,侯景就打着“清君侧”、杀朱异等人的旗号,正式从寿阳起兵造反,直扑梁廷所在的建康城。后来,史学家将这场动乱称为“侯景之乱”。
侯景叛军很快就攻到了长江北岸。消息传到梁廷,梁武帝召集群臣商议对策。这时,大将羊侃表示,只要利用好长江天堑,立刻派两千人据守采石渡口,再命令邵陵王萧纶率军去攻取寿阳,这样,侯景叛军进退失据,不多时便会溃散。
羊侃的平叛构想固然很美好,但架不住军事决定权在朱异手里。朱异断定“(侯)景必无渡江之志”,朝廷没必要如此兴师动众。于是,羊侃的应敌方案被搁置一旁,他只能沮丧地说道:“今兹败矣!”
朱异没想到,侯景早就买通了临贺王萧正德作内应。萧正德原本是梁武帝的侄子,早年被过继给梁武帝当儿子。后来,梁武帝有了亲生儿子,便让萧正德回归本宗。与储君之位失之交臂后,萧正德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和侯景站到了同一战线。
在萧正德的策应下,侯景叛军顺利渡过长江,攻进了健康城,将京城君臣围困在了台城(宫城)之内。
朱异觉得不能坐以待毙,任由侯景围城,便找来了羊侃,商量能不能主动出击,伺机突围。
羊侃在分析敌我形势后,提醒朱异:“现在率军主动出击,如果部队太少,不但无法击败敌军,而且还会挫伤士气;如果部队太多,一旦失败,城门狭窄且护城河桥面狭小,部队回撤时难免会出现不必要的伤亡。”
然而,一心想要突围的朱异根本听不进去,自己带了一千多部队出击,结果被叛军杀败。部队回撤时,又发生了踩踏落水的意外,伤亡超过大半。
原本城中守军就不多,这场意外让朝廷雪上加霜。更糟糕的是,各地梁军对救援京师并不积极,战败的阴霾开始笼罩在台城上空。
太清三年(549),朱异死了。但,他并非直接死于这场以“清君侧”为名的叛乱中。
建康城破后,包括朱异和梁武帝在内的南梁君臣一齐退守台城。由于台城易守难攻,侯景大军一时难以攻克,只能将其暂时围困。
侯景不愧是从基层打拼成长、久经战阵的将帅,很快便想出了突破台城防御的策略。他一方面派人向城内散布消息,宣称能斩杀朱异将会得到饶恕宽待,即便是有罪的囚犯,也会得到免罪洗白。另一方面,侯景又找来了朱异家一个投降的奴仆,让他穿着华丽的衣服,骑着高头大马现身城下,对着城内守军宣传“优待政策”。当朱异现身城楼,这个家奴开口夸耀道:“你做了五十年的官,才做到中领军的位置;我侍奉侯王(侯景)没几天,就已经做到仪同三司了。”
这一招骑脸输出,虽然对朱异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而其他奴仆听到这话之后,人心动摇,纷纷出城投靠侯景。仅仅三天时间,就逃出了上千人,这让本就守备不足的台城,兵力上更加捉襟见肘.
同样对朱异宣泄不满的,还有梁太子萧纲。不过,萧氏毕竟是文化人出身,骂人不会向城下家奴那样直接。文化人骂人,是用最软的刀,戳最痛的部位。
萧纲的《围城赋》是这样讽刺朱异的:
彼高冠及厚履,并鼎食而乘肥。升紫霄之丹地,排玉殿之金扉。陈谋谟之启沃,宣政刑之福威。四郊以之多垒,万邦以之未绥。问豺狼其何者?访虺蜴之为谁?
骂朱异是祸国殃民的豺狼、蛇蜴。
其他朝臣对朱异,也是一脸鄙夷。面对千夫所指,朱异承受不住这铺天盖地的舆论指责,一病不起。不多时,便病重身亡,时年67岁。
尽管朱异遭到人人唾弃,但梁武帝对这个老部下的去世,还是感到很惋惜,下诏称:“中领军朱异,胸襟宽广,才能出众,在朝廷咨询谋划已有多年。正当辅助朝廷治理国家、长期被委以重任的时候,却过早地死去,使我心中充满悲伤。可赠赐侍中、尚书右仆射之职,并赐棺木一具。丧事所需用的钱财,也由朝廷资助办理。”
太清三年(549)三月,建康台城最终因兵尽粮绝,被叛军攻破,梁武帝遭软禁。
侯景曾是东魏权臣高欢的得力助手,出身鲜卑化羯胡,南梁的世家大族都看不起他。有一次,侯景向王、谢两家求婚,梁武帝却告诉他:“王、谢两家门第太高,不是你能配得上的,可以从朱、张以下的家族选择对象。”侯景愤恨地说:“我迟早要将吴地的儿女配给奴婢!”
两个月之后,这位南梁的开创者被侯景活活饿死。
讽刺的是,梁武帝至死都没有怪罪朱异,还让他荣誉加身,风光死去。
同年萧正德登基,侯景为丞相。
不久侯景废了萧正德,扶植萧纲为帝。
549年,萧衍被饿死,侯景彻底确立了在梁朝的地位,他自封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
萧纲在侯景的威逼强迫下,战战兢兢地当了两年傀儡皇帝,最后被侯景的部下用土囊活活闷死。
与此同时,梁武帝分封到地方的子孙各自心怀鬼胎。
梁武帝第七子湘东王萧绎时任荆州刺史,他得知六哥萧纶逃到郢州,放着侯景叛军不管,先派兵进逼郢州。
按照帝位继承的次序,萧纶排在萧绎之前,作为老七的萧绎为了平叛后夺取皇位,当然要将他的六哥赶尽杀绝。萧纶失败后逃到汉东,被西魏大将杨忠杀死,投尸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