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是你的人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康永的序

我们怎么判断一个人活得好不好?最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

看这个人活得有没有选择。

被问到想吃面包还是油条时,可以回答不饿,暂时都不想吃;被问到喜欢伴侣比自己高还是矮时,可以回答高矮没关系,谈得来比较重要。这些回答就表示我们有选择,不只二选一,而且可以选择要或不要,我们的意志得以实现,我们可以感受到拥有选择所带来的幸福。


你可能听过这个嘲笑商人的小故事:

一个商人去了一个小岛出差,他在小岛的海边遇到一个渔夫,这渔夫的船很小,捕到的鱼也很少,但渔夫不在意,懒洋洋地躺在船头享受阳光、海风。

商人发现鱼这么多,渔夫却这么懒,忍不住职业病发作开始为渔夫规划:如何向银行借钱来添购设备、成立捕鱼船队,然后就可以整合上下游资源、多角化发展等等。

“然后呢?成立了大公司、赚了大钱之后呢?”渔夫问。

“然后?然后你就可以退休,找个漂亮的小岛,整天悠哉地享受阳光与海风啦。”商人说。

“我现在就已经在过这样的生活了啊。”渔夫笑着说。


这个小故事摆明了要讲商人是笨蛋,渔夫是智者。

商人辛苦奔忙那么多年,最后得到的无非是渔夫早已在享受的生活。

这个故事当然能打动不少为工作所苦的人,但这个故事没提到一件很重要的事。

如果渔夫依照商人的建议,奔忙多年,也幸运地赚到了钱再退休,所换到的生活真的只是跟渔夫本来的生活一样吗?

当然很不一样。

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渔夫人生的选择,会比原来多得多。


渔夫目前虽然悠哉,但谁也不知道他心中是否偷偷在忐忑。他其实已经提早把他的选项用掉了,他选择不要忙于赚钱,他要悠哉度日。这个选择不劳我们来评价好坏,渔夫自己高兴就好。

但是每个选择,都会使我们之后的选择变更多或变更少。你会翻开这本书,也是一个选择:好奇是否人生有更多的可能。而我作为作者,当然也是为了令看书的人,能一步一步累积更多的选择,才有动力写这么多字啊。如果每读一页就关上一扇人生的门,这种书写来干吗呢?渔夫目前选择悠哉度日,把接下来的门关上了好几扇,渔夫之后如果静极思动,可能没预算离开小岛,没能力转行去做其他的职业。(除非他竟然捞到一箱沉在海底的古董,或是水中冒出女神,问他是不是掉了金斧头还是银枕头……)


努力赚钱的人,未必有什么高尚的目标,大家无非是想给自己多一些选择而已:选择住的地方,选择吃的东西,选择生活的方式。

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只为了多一些选择?

因为有的选择,是感觉幸福的基础。

没的选择的时刻,永远是我们最郁闷的时刻。

想翘课不能翘课,想辞职不能辞职,想离婚不能离婚……只要没的选择,我们就会感到身不由己的痛苦。

我们被生出来是没的选择的,我们最后会死也是没的选择的,在这生与死的两端之间,我们渴望给自己多一些选择。


这本书讲的,是只要你起心动念,不必辛苦奔忙,就能如泉涌一般多出来的人生选项。

这些多出来的选择,并不要求我们拼命去赚钱(当然,讲赚钱的书,也轮不到我来写就是了。而且,拼命去赚钱,人生能多出多少选项,但同时又会失去多少选项,其实很需要盘算的)。

是佛祖度化了众生?还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从头到尾完全自己一个人的人生,是不可能的。我们想完成的所有事,从马桶冲水到生孩子,只靠自己的话,马桶冲不下去,孩子也生不出来。

拿笔想画一个圆,在圆形画成的那一瞬,就势必会同时出现圆形的里面跟外面。没有外面,就没办法有里面,也就没办法形成那个圆。

这个世上,没有所谓的别人,就没办法形成所谓的自己。

即使是出于人们需要而形成的各种造物主、各种神明,再怎么神通广大,也没办法自己一个人独活,也还是需要有相信他们的信徒,这些神明才可能存在。

所谓离开俗世的出家人,许愿要度化众生,那也要有众生,出家人才有对象可以度化。

世上任何物种,如果只剩最后一只,那很快这个物种也就会灭绝。


没有别人,可不只是没了水电、交通、医疗、美甲店以及麻辣锅,而是这一生就注定永远没了可说话的对象,没了被认识的可能,没了被需要的机会,没了爱人与被爱。

既然没有别人就无法有自己,那就无可回避地剩下一件事:如果真心想要“做自己”,我们一定是在别人环绕之下做自己,而不是搭火箭到空无一人的火星上去做自己。

做自己的人,人际关系是这样的:

是由你来引导别人如何看待你,而不是你被迫接受别人的看待;

是想要独处的时候才独处,而不是被迫一个人孤单;

是恰如其分地理解别人对我们的评价,而不是照别人的意思而活。

这些就是活着的重要选项,听起来平凡,但生活过就知道,能活成这样,需要一些本事。但这些选择权,值得我们努力,一旦拥有了这些选择,我们才有机会决定自己在世上的坐标,决定要怎么样在别人的影响之下,依然能做自己。


不能等别人心情好时,把这些选项赏赐给我们,这些选项本来就该由我们为自己制造出来。我们能吃能拉、能自行制造出生活所需的能量,当然也就能制造出这些本来就属于我们的选项。这是本书的信念。

春风没有明确的任务、没有特定的企图,春风是一种存在的方式

本书所建议的,为我们自己制造选择的方式,可以说开始就下一秒开始,不必报名学外文学、咏春,也不用考执照、筹资金,书中建议的,全都是信手可以拈来的日常之事,既不神秘,也不困难,唯一需要的,就是我们能鼓励自己放开来想象、放开来感受我们与别人的关系。


人生既然一定要有别人,当然就要把别人搞定,接着才能搞定人生。不要自暴自弃地去跟一些容易被搞定的人混在一起,而是反过来,找到值得在一起的人,想办法把他们搞定,开放地去想象、去感受他们为什么可能进入我们的人生,会带给我们什么,又会从我们这儿得到什么,他们适合在我们的人生里待多久,我们适合在他们的人生里待多久,等等。

作家萨特说过一句广为传诵的名言:“别人是地狱。”这话之所以广为传诵,应该就是因为很多人有共鸣,我们的生活是既时时离不开别人,却又常常受不了别人,于是别人成了地狱。

但天堂或地狱,说穿了都是一念之间的事,怀抱着错误且不必要的期望,当然就会遭受混乱又不必要的失望。朴素一点,不要期待别人是天堂,也不用把别人当地狱,干净简单地把别人就当成别人。自己以外的人,就是别人。我们需要别人,但我们更需要在别人环绕之下,依然保有自己。我们需要的别人,是能够成全我们做自己的那些人(当然,同时我们也要成全对方)。

所有与别人的相处,都是为了让我们这个仅有的、独一无二的自己,能够活得更自在,而不是更委屈。

想象、感受,并且迈出步伐、付诸行动去安排我们与别人的关系,我们才有机会住进内心那个柔和又坚固的居所:做自己。

体会活着的美好,不可能是依赖那些别人硬塞给我们的、根本感受不到的、各种虚构硬编的“意义”。活着的美好,只能靠感受。一个情商高的人,能令别人感到“如沐春风”,春风没有明确的任务、没有特定的企图,春风既不是来拍人马屁的,也不是来压人跪地的。春风是一种存在的方式,要成为一阵一阵的春风,有各种形成的条件。我希望你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适合你的条件,渐渐地,你找到一些令你如沐春风的人,而你自己也成为一个令人如沐春风的人。(到时,我可就羡慕你了……)


你要活得自在,这不用跟任何人解释任何理由,因为啊,这是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