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深度交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没事别进我的房间”

“孩子放学回家后就走进自己的房间,然后把门一关,也不怎么搭理我们。有时候,你和他说话,只要一言不合,他就把自己锁在房间里。”

“是啊,我家孩子也这样,只有吃饭时才从自己的房间出来,跟我们都不怎么讲话。”

两个初中生的妈妈正在交流着各自孩子的情况,她们都因为孩子总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而感到不安和担心。

孩子在小的时候,总希望能和爸爸妈妈待在一起。而到了青春期,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孩子渴望拥有独立的空间,从而与父母拉开距离,以确认自己的成长和独立;同时,孩子的隐私意识逐渐增强,不希望在父母面前毫无隐私,否则会觉得自己不被尊重。

但是,孩子的这些表现让父母感受到的却是拒绝、冷漠以及嫌弃。当遭遇闭门羹时,无法理解孩子的行为的父母就容易火冒三丈。

“你怎么整天关着房门呢?”

“我关门关您什么事?”

“怎么和大人说话呢?这么说话尊重长辈吗?你给我出来说话!”

孩子气冲冲地出来了:“干吗?”

“没事不许关门!”

“我连关门的自由都没有吗?”

“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吗?你总关着门干吗?”

“我什么都没干,真无聊!”

“你说谁无聊呢?反了天啊!”

……

这样沟通的结果可想而知,一般是不欢而散,甚至父母有可能会踢门、撬锁。

这个关门问题,是亲子冲突的典型问题,本质上反映了孩子与父母之间在自主权、独立性以及相互尊重方面的分歧与冲突。

父母如果采取暴力的、强硬的方式,虽然自己的情绪得到了释放,但是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孩子觉得自己在家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这容易让孩子走向叛逆,父母越不想孩子做的,孩子就偏去做,以致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其实,青春期的孩子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是很普遍的现象,父母大可不必担忧,多向孩子表达关心、尊重或许能更好地处理这件事。

“孩子,我注意到你最近回家后总是直接关上房门。我只是想知道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或者烦恼,愿意和我分享一下吗?”

在沟通时,还要避免暴力性的语言:

“我知道你可能需要一些私人空间,但我也希望你能理解,家是一个可以分享喜怒哀乐的地方。如果你总是把自己藏起来,我们是不是就没法分享很多东西了?”

“我理解你需要隐私,但我们也希望家里能够保持一种开放和积极沟通的氛围。也许我们可以一起商量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比如规定在特定的时间段保持房门打开?”

“我们尊重隐私,所以我们会注意不随意进入你的房间。同时,也希望你能理解我们可能偶尔需要进入你的房间进行打扫或者拿东西。”

青春期的孩子“关门”的表现,就是在提醒父母需要得体地退出孩子的世界:退出对孩子的过度保护,退出对孩子的过多干涉,退出孩子的私人领地,把空间还给孩子,允许孩子独立。这样才能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

有的父母说:“难道我就不管他了吗?”

著名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博士曾说过一句话:“作为父母,我们的需求就是被孩子需要;作为青少年,他们的需求就是不再需要我们。这种冲突真实地存在着,父母在帮助自己最爱的孩子走向独立的每一天都在不断地经历它。”

因此,我们要真正放下“被孩子需要”的需求,无为胜有为,学会少讲话,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工作、兴趣和朋友上,平衡好自己的生活,不要把自己的情感需求放在“孩子”这单一的支柱上;否则,自己就会感到失落。

因此,趁孩子在青春期发出独立信号,作为父母的我们要赶紧回归自我,不然我们的爱就会成为孩子成长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