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舅舅朱元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5章 分田地,推田埂(求月票~)

元军追击缓慢,日行不过十余里。

撤退却迅疾如风,半日就退回六合城,一天半后便撤到扬州城!

“一日时间,转进百里,就算精锐之兵,恐怕都没有这样的速度!”

正坐在山洞内,试制黑火药的李平安,略带戏谑道:

“不愧是从小骑羊,长大骑马的蒙古人!”

李平安一直试图增强义军的实力,最简单快捷的办法,无疑就是发展火器。

早在宋朝时,突火枪、震天雷一类原始火器,就已经投入战争当中。

忽必烈南下称帝,继承南宋遗产之后,更是大力发展火器。

制造出大量铜炮、铜铳,转头对付自家亲戚。

但,即使是这样的原始火器,对李平安而言依然存在很大的困难。

火药配比并不难。

一硝二硫三木炭,基本都知道。

对此时一穷二白的李平安,打造发射弹药的火器本身,才是最难的。

铁的延展性差,容易炸裂,把射手都炸伤。

铜的延展性好,也能耐压,只是铜价高昂,李平安根本负担不起。

李平安只能转换方向,将火药封装在瓦罐中,做成炸弹、地雷一类的土制爆炸物。

但,硝石难找,厕所刮硝产量太低。

因此,李平安总共也才弄出不到一百斤黑火药。

别说造一批爆炸物,顶多能造几枚烟花。

还不如想办法多弄点铁料,多造点箭头,供弓箭手使用。

“刘昱,你带大家下山回家去吧。”

李平安让刘昱去召集民众,让他们都回村里去。

龙王山的生活条件并不好,大家只能睡在铺着稻草的岩石地上,冰冷僵硬。

睡上一个夜晚,能够感觉自己的腰背都要痛断了!

山洞狭小不通风,生活两日便臭味弥漫,熏得李平安脑袋生疼!

刘昱却没走,表情纠结道:

“营长,有件事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李平安一边收拾东西,一边问道:“什么事?”

“有啥说啥,别婆婆妈妈的。”

刘昱这才说道:“距离瓦梁堡十里远,有个周家圩子,他们有几户百姓,找到我,想要让咱们义军出手,救救他们。”

“干掉他们村里的恶霸,周三儿!”

“你看这事?咱们是管?还是不管?”

“管!”

“怎么能不管!”

李平安放下手中用包袱皮包裹好的衣服、被褥,叉腰斩钉截铁道:

“百姓有求于我们义军,咱们怎么能坐视不理!”

“不过,在此之前,咱们也该调查下这个周三儿。”

“看看他,到底是怎么样个人。”

“刘昱,我调一组人给你,让你去调查,能不能办好?”

刘昱这段时间变化也很大,不仅仅是为人处事更加缜密,而且已经开始站在穷苦百姓立场思考。

此次主动发声,为周家圩子的百姓说话,就是例证。

刘昱本身也是穷苦出身,年岁不大就参了军,吃了不知道多少苦,才在元军中混了个小官。

元军的黑暗,远超常人想象。

除了要给长官当私奴外,长官脾气不好,动辄便是打骂体罚,罚吃痰、吃屎也不在少数。

刘昱就是受过许多苦,才变得油滑起来。

不油滑些,早就被性情残暴的军官,折磨死了!

“下官这就去办!”刘昱转身就要离开,带人去调查周三儿的劣迹。

李平安掏出个白面馒头,交到他手上,“一路赶回来辛苦了!”

“还没吃饭吧,吃个馒头垫吧垫吧。”

白面馒头在后世不稀奇,每天丢在垃圾桶里的都不知道有多少。

但在如今,却是十足的稀罕物。

就是中小地主,都不能每天都吃上。

刘昱很清楚,李平安日常都是和将士们同吃同住,一日也就四个黑面疙瘩。

这一个白面馒头,必定是前日打了胜仗,军中庆祝的时候,李平安没吃留下的。

“营长,不用,我吃过了。”刘昱咽了口口水,眼睛直勾勾盯着馒头道。

肚子却在此时,恰巧响起一阵咕噜咕噜的声音。

李平安会心一笑,明白他肯定是没吃饭。

硬将馒头塞到刘昱手里,不容他拒绝。

李平安两辈子都挨过饿,知道没饭吃是什么滋味,看着刘昱眼睛都直了,就知道他肯定忍得很辛苦。

“快去快回,这边还有不少工作,等着你回来干!”

李平安拍拍刘昱的肩膀道:

“冬天马上就要过了,咱们要抓紧时间准备分田了!”

“到时候丈量田亩,清分土地,有你忙的呢!”

同样是干活,刘昱不知为什么,在李平安手下干活,却感到非常舒服。

没有过去在元军干活那么累,那么压抑。

如果他多读些书,就能明白。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李平安对待他们每个人都很平等。

全然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

对待每个人,都好像朋友般热情友好!

在等级制度非常压抑的元军中,这是非常罕见的!

甚至在红巾军中,也不常见!

“分田?!”

刘昱满脸惊喜道:“咱们要开始分田了?!”

李平安点头:“没几天就要过年了。”

“过完年就是立春,就要准备春播。”

“现在分田,正好能赶得上耕田播种。”

江北田土多是长江淤积滩涂,地力肥沃,丰年时亩产能有三石!

“现在推田埂,正好来得及在二月里播种。”

田埂,用来确认田地归属的标志。

周边村落大多已经落入义军手中,原先占据超过八成土地的地主,也都被义军消灭。

土地自然也要进行重新分配。

才能进行最大化利用。

李平安背起自己的行囊,缓缓走出洞外,呼吸一口新鲜冰冷的空气道:

“分田是件大事,必须认真对待。”

“咱们的农民,千百年来不就是想要自己的一片田,不受田主的欺负和盘剥吗?”

“既然如此,分好田亩,也就是头等重要、头等困难的大事!”

刘昱想也没想,脑子一热便道:

“这有何难!”

“直接平分不就好了!”

“大家都有一样多的田地!”

“谁也不会说闲话!”

话刚出口,刘昱便反应过来,这样做不现实。

且不说是按口授田,还是按户授田。

就是一个村里的田,都有上田、中田、下田、坡地等等不同区分。

同样的两亩地,一片是上等水浇地,一片是山坡地,能一样吗?

若是只看面积分田,肯定会有人吃亏,有人占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