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何谓民间艺术
何谓民间艺术?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定义很多。
在我国,民间艺术总是和劳动者的生产、生活、习俗、节日等相联系,因而有的强调民间艺术的地方特色,称为“乡土艺术”,或者专指用于日常生活的,称为“民间工艺”,还有的从民俗学角度进行研究,称为“民俗艺术”等。
民间艺术是针对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的概念提出来的。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上说,民间艺术仅仅指的是民间的造型艺术,包括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
按照材质分类,有用纸、布、竹、木、石、皮革、金属、面、泥、陶瓷、草柳、棕藤、漆等不同材料制成的各类民间手工艺品。它们以天然材料为主,就地取材,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或民族风格,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与生活密切相关。一年中的四时八节等岁时节令、从出生到死亡的人生礼仪、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民间艺术的陪伴。
按照制作技艺的不同,又可以将民间艺术分为绘画类、塑作类、编织类、剪刻类、印染类等。
从创作者的角度看,民间艺术是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体,以满足创作者自身需求或以补充家庭收入为目的,甚至以之为生计来源的手工艺术产品。
从生产方式看,民间艺术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以父传子、师带徒的方式世代传承的。
从功能上看,它包括侧重欣赏性和愉悦精神的民间美术作品,也包括侧重实用性和使用功能的器物和装饰品。作品的题材和内容充分反映了民间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要,造型大多饱满粗犷,色彩鲜明浓郁,既美观实用,又具有求吉纳祥、驱邪避害的精神功能。
1.民间造型艺术
民间造型艺术种类繁多,例如农民画中反映的民俗风情、地方特色、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这些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都是十分重要的。
(1)农民画
农民画是通俗画的一种,多系农民自己制作和自我欣赏的绘画和印画,风格奇特、手法夸张,其范围包括农民自印的纸马、门画、神像以及在炕头、灶头、房屋山墙和檐角绘制的吉祥图画。现代农民则有在纸面上绘制乡土气息很浓的绘画作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了陕西宜君、南京六合、安徽萧县、西安鄠邑、江西永丰、延安安塞、江苏邳州、上海金山等地的农民画乡,以及全国各地的农村、牧区、渔岛、社区的数十个农民画乡,以自己的方式记录着最广大群众对时代的感受。如图1-1~图1-4所示。

图1-1 《三羊开泰》薛玉琴

图1-2 《立夏》解振辉

图1-3 《秋日》侯雪昭

图1-4 《打柴》解振辉
各地的农民画,都在以不同的地域风格、不同的创作语言,表现着共同的生活美学话题。农民画作者笃信“生活中有画,画中有生活”,在生活中追逐梦想,在梦想中创造新生活。一幅幅农民画是活生生的生活美学的缩影,揭示了有情有义的人生。农民画的审美创造是情与美、善与美、用与美的统一,是生活之美。例如,永丰农民画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永丰是一代文宗欧阳修的故里,也是全国著名的农民画乡,30余年来,有近3000幅农民画作品在各地展出并获奖。江西省永丰县传统文化底蕴扎实深厚,永丰农民画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落实,该县许多农民画作者生活水平提高后,忙时搞生产,闲时搞绘画,尽管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专业训练,却凭着对艺术的感悟、对生活的挚爱、对未来的希望,在劳动之余拿起画笔在画纸上抒发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2)皮影艺术
皮影戏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这种雕刻镂挖、粘贴、彩绘的艺术形象,是典型的民间美术样式之一,如图1-5所示。

图1-5 皮影艺术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戏中“影人”是根据剧中角色和衬景来设计的。人物脸谱和服饰造型或生动形象,或纯朴粗犷,或细腻浪漫,或夸张幽默。再加上流畅的雕镂、艳丽的着色,达到了通体剔透、四肢灵活的艺术效果。“影人”在艺人的操纵下,靠灯光透射映到白色布幕上,随着乐器伴奏与唱腔配合,便成了“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艺术形象。
皮影戏在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根据史料和近代民间皮影艺术流传的实际状况,可以推断和证实皮影艺术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发祥于我国的陕西,而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地区,极盛于清代的河北。南宋末年,闽南移民将皮影戏引入广东潮汕地区,并逐渐吸收了潮汕地区的民间音乐、民间戏曲和民俗,特别是吸收了潮剧的说白、唱腔和表演艺术风格,形成了潮俗皮影戏。
皮影表演艺术类型丰富,如陆丰皮影戏红色题材精品剧目《碧海丹心》取材于陆丰红色革命故事。全剧讲述了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领导人周恩来患病,和叶挺、聂荣臻等革命同志转移到陆丰市金厢镇下埔村黄厝寮村,在彭湃等同志和当地群众掩护下,治病并顺利渡海的斗争故事。陆丰皮影戏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图1-6所示。

图1-6 陆丰皮影戏《碧海丹心》
2.民间表演艺术
中国民间表演艺术种类繁多,特别是戏曲,它是由音乐、舞蹈、文学、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各种元素综合而成的,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民间艺术中大量的内容都是通过人的舞动、戏耍、操作、歌唱等形式来完成的,与这种表现方式有关的艺术门类都可称为表演艺术。其特点是:以部分民间艺术品、器械、工具等为道具或装饰手段,突出展现人的歌舞、演奏和绝技等天赋或表演技能。如皮影戏是通过铁枝将皮影连接后,根据剧情需要,利用灯光的投射效果,舞动皮影,将影人的动态映射到银幕上,形成了一出出剧情完整、有唱、有耍、有演奏的皮影戏。其他还有木偶戏、杂技、歌舞、民歌演唱、民间社火、各地小戏、秧歌、锣鼓、旱船、竞技类的一些体育项目等,都属于表演类艺术。
(1)川剧变脸
川剧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川剧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在面对凶猛野兽的时候,为了生存在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跑入侵的野兽。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2)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指与专业音乐创作方式、创作手法、创作风格、创作特征不同的,形成于民间并流传于民间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与说唱音乐等各种音乐体裁。
(3)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是流传于民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的舞蹈形式。它有别于宫廷舞蹈、专业舞蹈和宗教舞蹈,具有原生态性状,是原创性的民间艺术,是其他舞蹈创作的基础和营养来源,具有民俗性、群众性、传承性的特点,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样式。
民间舞蹈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反映民众的生活和感情。民间舞蹈具有比单纯的舞蹈形式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化的功能。它与民间的吉祥庆典、红白喜事和风俗仪式紧密结合,是民众表达情感的最原始和基础的形式,是人类的第二语言。“言之不足,舞之蹈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由于“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间舞蹈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样性面貌。中国地域辽阔,民间舞蹈种类也极为丰富。例如,仪式化的湖北跳丧舞,从打鬼仪式演化而来的傩舞,群众性的被誉为“东方芭蕾”的安徽花鼓灯舞,以及民间年节行进表演中的龙舞、狮舞、秧歌、鼓舞、踩高跷、跑旱船、打花棍等,都是常见的民间舞蹈种类。
民间舞蹈是动态的,以言传身教、口传心授为传承特点的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又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是活态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要大力抢救和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4)戏曲
戏曲是对我国传统戏剧的一个独特称谓。它的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孕育、形成、发展和兴盛等各个时期。
早在远古时代,戏曲的种子就已经在歌舞中孕育了,进入阶级社会后,这种歌舞艺术的传统依然存留在广大的农村,并不断革新发展以适应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至汉代,民间出现了带有故事性的歌舞表演,如百戏中的《东海黄公》等。隋唐时期,带有喜剧性质的歌舞戏、参军戏相继问世,它们业已具备戏曲的雏形。在宋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出现了新兴的市民阶层,反映他们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应运而生,为其后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宋代是一个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的朝代,在民间歌舞、民间说唱、杂剧艺术的共同培育下,南戏脱胎而出,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正式形成。明代中期以后,南戏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传奇时代。明清时期的传奇演出佳作如林,风靡城乡。到了清代中叶,传奇演出日渐衰微,代之而起的是各地新生的地方戏及民间戏,诸腔竞奏,生机勃勃。其后徽班进京,称雄剧坛,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出被誉为国剧的剧种──京剧。
戏曲艺术贵在求新求变,在它的历史长河中,有的剧种消亡,有的剧种新生,兴衰交替、生生不息,戏曲的生命就延续在这此起彼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