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民俗孕育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民俗的滋养,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或多或少地与它诞生地的民俗相联系。换言之,民间艺术是民俗的一个缩影。
在科学水平落后的远古时代,人们祈求神明的护佑,将太阳、月亮、星、风、雨、雷等都当作需要顶礼膜拜的神,先人们在对天体的观察过程中掌握了四季变化的规律,产生了历法。我国传统历法被称为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时序的法则,围绕不同的农作内容,指示何时开犁和种植什么作物,何时收获与怎样处理劳动果实,何时进行祭祀与节日庆典。
民间艺术就是伴随着这些活动应运而生的,鲜明地反映出了我国的传统习俗和民族心理特征。当今科学高度发展,人们已破除对神灵的迷信,但民族传统却被部分地保留在了民间艺术里。古代的种种传统节日与民俗活动,不仅展示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虽然科学先进,但在保留本民族的传统习俗上却不遗余力,原因就在于此。
如果说民俗是一条母亲河,那么民间艺术就是她的主流,这种无法改变的血亲关系使民间艺术得到不断滋养,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动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优秀的、具有文化根基的民俗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民俗对民间文艺的滋养越来越呈现出干涸之势,政府部门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抢救、保护、发掘、整理优秀民俗。只有民俗回归民间,民间艺术才能焕发活力;否则,民间艺术终归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民间艺术也应扬长避短,积极发展、完善,融入时代的潮流中去,在不改变自身特点、属性的前提下勇于实践、创新,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是无法适应社会和市场的。
总之,民间艺术与民俗之间是鱼水关系,民俗是民间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所有民间艺术创作应当遵循的共同规律。
年节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人的亲情、乡情、民族情。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传统节日,加强对中国传统风俗的挖掘力度,以期在当今多元文化的世界中,使我们的传统节日保持应有的生命力,唤起大众对节日的民族情感,大力弘扬年节民俗,让传统文化根植于人们心中。
1.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又称新春、新年、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会举行各种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庆贺新春活动。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以“斗柄回寅”为春正(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由此开启。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虽然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仍然被沿承了下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春节是个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的民俗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在古代中国传说中是消灭了凶猛怪兽“夕”的神仙。“夕”在腊月三十的晚上来伤害人,神仙“年”与人们齐心协力,通过放鞭炮赶走了“夕”。人们为了纪念“年”的功绩,把三十那天叫“除夕”,即除掉了猛兽“夕”,为了纪念“年”,把初一称为过年。
由此可见,春节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贴春联也是春节最为重要的习俗活动。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对联不仅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不同阶层的人也通过对联来表述自己的愿望、见解和爱憎。古往今来,在数不尽的民间对联创作中,产生过许多构思奇特的联语,它们像朵朵奇葩,在艺术这座万紫千红的大花园里,引起人们的惊赞。
春节期间也有地方以贴年画来迎接新年。年画是我国特有的绘画载体,特别是以戏曲内容为题材的年画,由于更贴近群众,受到普遍欢迎,它们蕴含的劝善惩恶的思想倾向,是形成人们道德规范的活教材。照着年画讲故事也成为家庭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杨柳青木版年画中的《白蛇传》《宇宙锋》《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是年画的传统题材(图2-1)。

图2-1 年画《西厢记》
春节期间,很多地方还有舞龙的习俗。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中对自然现象不能用科学知识解释,他们幻想龙是雨水的掌管者,以舞龙来祈求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
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天。从年尾的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祭灶、扫尘、购置年货、贴年红、洗头沐浴、张灯结彩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春节是个欢乐祥和、合家团圆的节日,也是人们抒发对幸福和自由向往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过节前,背井离乡的人们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派发“压岁钱”,然后“守岁”,迎接新年到来。年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相互走访拜年,表达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感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愿。
春节也是敦亲祀祖、祭祝祈年的日子。祭祀是一种信仰活动,是人类在远古为了生存而创造出来的期望与天地自然和谐共生的信仰活动。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们在春节祭祀上天神灵(祖先)。在热闹非常的春节期间,祭祀节仪要依循祖上规矩,进贡上香、叩拜行礼、庄重肃穆、一丝不苟。一系列依次展开的节日仪式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富有意义。
春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满天,辞旧岁、迎新年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达于高潮。年初一早上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春节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一个融化在文化基因中的传统节日,对这个民族有如此强大的整合能力,多么令人惊叹。
一年一度的春节,自然少不了它的特色食物,中国作为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在很多不同的地方都有各具特色的过年美食,正所谓“恰逢新岁,人间复苏,以民礼地,以食敬天。”正如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里所言:春节,或许终有一天,会淡化为日历上的一个寻常符号,定格为记忆里的一种颜色,然而,黄河九曲回转,生活永远向前,只要不变的时节如期而至,新年就依旧会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浓墨重彩地绽放。
2.元宵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另一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的夜晚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在庆贺新春的延续,因而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人们在这天要吃元宵。元宵,即南方的汤圆、水圆。各地的各种各样的元宵,虽然风味各异,但均带有团圆的寓意和象征,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人们除了吃元宵外,还喜欢在夜里燃灯和观灯,因而元宵节也称“灯节”。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一直被沿袭下来。直到今日在山西的很多县城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便挂满了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直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太原一带,太谷县的灯是很有名气的,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出名。
元宵节,中国民间有“观灯猜谜”的习俗。据记载,猜灯谜自南宋起开始流行,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灯谜活动一直流传至今。春灯谜语,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本章节搜集了一些关于书画的灯谜,看看读者朋友们能猜中多少。
谜面一:大雁哀鸣声声慢(打一现代画家)
谜面二:人人评红楼,名与姜夔堪伯仲(打一近现代画家)
谜面三:世界博览(打一现代画家)
谜面四:杜甫草堂(打一现代作家)
谜底一:徐悲鸿
徐悲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他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如图2-2所示。

图2-2 徐悲鸿《奔马图》
谜底二:齐白石
齐白石,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如图2-3所示。

图2-3 齐白石《虾》
谜底三:张大千
张大千,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图2-4所示的这幅画作笔墨极为精练,留白处理巧妙,画面意境高远。

图2-4 张大千《插篙苇渚系舴艋》
谜底四:老舍
老舍,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老舍的书法造诣也很高,擅长隶书、楷书。
元宵节的种种活动,充满了民族风格和生活情趣,凝结着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也是中华民族的艺术创举之一。
3.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又叫“龙抬头”,万物此时真正苏醒,生命也萌动起来了。这一天祈龙赐福,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吃面条叫“扶龙须”。
二月二,龙抬头,有“剃龙头”之俗。老百姓在过大年前,都要剃头,所谓“有钱没钱,剃头过年”。正月里,一般不剃头。到二月二“龙抬头”之日,人们都要理发剃头,大约也是为讨个吉利,沾一些龙的吉祥喜气。在二月二这天,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会到理发店去理发,寓意着鸿运当头,一年的好运从头开始。
“龙抬头”源于对自然天象的崇拜,这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龙抬头”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成为全国性节日并出现在文献记载中是在元代之后。“龙抬头”相关的活动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着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一种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不过就全国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也各有差异。
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敬龙庆贺,以祈龙消灾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历“二月二”又是土地神诞辰“社日节”。由于节期重叠,南方部分地区“二月二”既有祭龙习俗又有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二月二”(古时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多以祭社(土地神)为主,祭龙多在“龙飞天”的端阳。
4.清明节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的一日为清明节,清明节一般在公历每年的4月4日或4月5日。清明期间,草木繁茂,完全改变了寒冬的枯黄景象,人们三五成群到野外去游玩。
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了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对祖先的信仰与春祭的礼俗。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据考古发掘结果表明,在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的万年前的墓葬,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一万多年前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的墓葬行为与礼俗观念。“墓祭”礼俗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随着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期间,还盛行放风筝、荡秋千、蹴鞠(踢足球、打马球)等民间活动。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曾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节
端午节在不同的地区叫法也不同,常见的有端五节、重五节、地腊节等。
(1)端午节起源
端午节的由来传说很多,流传最广的一种是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未能实现,被削职流放,他在流放过程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郢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农历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喂鱼龙虾蟹,以求得屈原肉身保全。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了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的方法,最终发展成了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既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崇尚汉文化的周边各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比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2)端午节习俗
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同地区有着各种各样用来庆祝端午的娱乐活动,比较常见的有端午赛龙舟、端午食粽、端午佩香囊、端午悬艾叶菖蒲等,如图2-5所示。

图2-5 端午节习俗活动
①悬艾叶菖蒲:端午节期间,以艾叶悬于堂中,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以辟邪驱瘴、驱魔驱鬼。
②饮雄黄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并洒于墙壁间,以去诸毒。
③薰苍术:将天然的苍术捆绑在一起,燃烧后产生的薄烟,散发出清香,可以驱赶蚊虫,令人神清气爽。
④佩香囊:端午节佩香囊,传说有辟邪驱瘟之意,实则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之用。
⑤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⑥画额: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
每年的端午节快到之时,家家户户煮起香喷喷的粽子,有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菱形的……那是按形状来分的(图2-6)。按馅儿分,有肉粽、豆粽、枣粽……一个小小的粽子,就有这么多说头,而且亘古千年,流传至今。端午节可以不喝雄黄酒,可以不去划龙舟,可以不在门上挂艾蒿,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吃几个粽子。

图2-6 形状各异的粽子
6.七夕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日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随着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了象征爱情的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在我国,农历七月七日之夜,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关于七夕,戏曲中有《天河配》《鹊桥会》等曲目,七夕也是年画和剪纸常表现的题材。
图2-7是选取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这一个典型片段所绘的一幅年画。画面中,上半部分是织女和两名侍女,驾着云头在天上,两名侍女举着花带,分列织女两边,织女脸部圆润、表情含蓄,怀里有两个卷轴,正深情望着下面的牛郎。画面下半部分则是牛郎和黄牛,他们立在海边,牛郎面部方正,露出喜悦之情,眼神表达出一种深深的眷恋。黄牛的表情也很丰富,它昂头的姿态好似要与织女交流。上面的花带与周围的六只喜鹊在画面中穿插,色彩更是极具美感。而在年画的左上角处,以八个字“七月七夕郎女相会”点明整幅年画的主题。

图2-7 年画《七月七夕郎女相会》
《牛郎织女》的故事与《白蛇传》的故事一样,在民间知名度很高,在对抗自然的斗争中,老百姓希望神仙出现来解救现实的苦难,因此天仙下凡也成了大家的一种情结和寄托。
7.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在古代,中元节要祭祖。民间百姓要扎制各种衣物器具,焚化祭祖,并于河中放莲花灯。
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七”也带着神秘的色彩,如天上有“七星”(七星高照)、人的感情有“七情”、色彩有“七色”、音乐有“七音”、诗歌有“七律”、人体有“七窍”等。“七”也是人的生命周期,七岁始受教育,十四岁进入青春期,二十一岁身体完全成熟……七数在民间也表现在时间的阶段性上,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复生之局。七月是个吉祥月、孝亲月,而十四日(二七)是“七”数的周期数。古人选择在七月十四(七月半)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
这个节日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七月半”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8.中秋节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中秋”二字,按我国古历法解释是: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叫“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因称“中秋节”或“仲秋节”。中秋之夜,月亮最圆、最亮,月色也最美丽。人们把月圆看作是团圆的象征,因而也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每到中秋节,月饼是必不可少的,它象征着团圆,寓意着圆满,是我们对亲情的寄托。在中秋节来临之际,亲朋好友互赠月饼,是一种亲情的体现,也是社会关系的联络。
这一天月亮很美,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看几眼。一家人一起赏月才叫圆满,一个人漂泊在外赏月,会异常孤单。
9.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重阳节”。重阳之说来自《易经》。该书中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又称“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的风俗很多,主要是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赏菊、吃重阳糕。在古代重阳节,人们还开展骑射活动。南北朝时,每年重阳,人们骑马射箭,后来骑马射箭成为一种武举应考项目。
10.冬至
在民间很多地方都有过“冬节”的习俗。“冬节”就是冬至,时间在每年阳历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每年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那么冬至为何吃饺子呢?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那么,你知道冬至是为了纪念谁吗?据说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南阳郡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大家,大家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被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叫做“饺子”或“扁食”。原来冬至吃饺子,是为了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11.腊八节
腊八节,俗称“腊八”,日期在农历十二月初八。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许多人家自此日便拉开了春节的序幕,“年”的气氛逐渐浓厚。而在腊八这一天,谁都知道要喝腊八粥!可为什么要喝腊八粥呢?有一种说法,说腊八粥源于朱元璋。传说朱元璋小时候给地主放牛,经常挨饿。一天,他发现一个老鼠洞,想抓老鼠充饥,挖到深处,发现里面竟是一个小粮仓,有大米、芋艿、玉米、豆子等,于是他将它们熬成一锅粥,喝得十分香甜。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每日山珍海味,极是厌烦,在腊八这天,他想起旧事,令御厨以各色五谷杂粮煮粥进食,吃后大悦,并将此粥赐名为“腊八粥”。
12.小年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民间传统的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小年通常被视为新年的开始,意味着人们要开始准备年货、扫尘、祭灶等,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达了人们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