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鲍之交
春秋时期,齐国有两个能人,一个叫管仲,一个叫鲍叔牙。他们彼此关系很好,是难得的知己。管仲年轻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做买卖,他家里比较拮据,没有拿出多少本钱来,可是在分红利的时候却多拿了一些。鲍叔牙手下的人都不服气,觉得管仲贪婪。但鲍叔牙却满不在乎地替他辩解说:“管仲才不会贪这几个钱,是我看他家里比较困难自愿让给他的。”
管仲在带兵打仗时,总是很怕死的样子,进攻的时候躲最后面,撤退的时候却最积极。他手下的士兵全都在背后议论纷纷,不想再跟他打仗了。鲍叔牙又替他解释说:“管仲不是真的怕死,是因为家里还有一位老母亲要照顾,所以才格外惜命。”
鲍叔牙之所以总是维护管仲,无视管仲的种种缺点,是因为他知道管仲是难得的人才。管仲听到这些话后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叔牙也!”就这样,他们二人结成了生死之交。

▲管仲和《管子》
管仲辅佐齐桓公,实现了富国强兵,抵御了夷狄对中原的侵犯,使华夏文明得以延续。孔子对他评价很高,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现在都是披散着头发的野蛮人。”
管仲的思想被后人汇集成《管子》一书,此书现存76篇,内容极为丰富,包含道家、法家、儒家等思想,以及丰富的经济学思想。
齐国的国君齐襄公没有儿子,只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两个异母兄弟。后来,管仲成为公子纠的老师,而鲍叔牙则当上了公子小白的老师。齐襄公是一个残暴的统治者,国内动乱频繁。为了躲避灾祸,管仲带着公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则和公子小白逃到莒(jǔ)国。
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大臣们准备接公子们回来即位,谁先回国自然就有优先继承权。两位公子都想赶紧回国即位,鲁庄公亲自率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兵去路上伏击公子小白。
管仲日夜兼程,终于在走到莒国边境的时候追上了公子小白的队伍。管仲问道:“公子行色匆匆,这是去哪儿啊?”小白警惕地说:“回国料理襄公的丧事。”
管仲又说:“公子纠比您年长,由他去料理这些事就行了,您又何必这么着急呢?”
公子小白脸色沉了下来,不耐烦地说:“我们的家事还轮不到你来管吧,快让开。”说完,后面的随从纷纷围了上来,像是要和管仲动手一样。
管仲看到这架势,只好假装要走,然后偷偷抽出箭来,突然弯弓搭箭,转身向小白直直射去。小白中箭后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向后倒了下去。管仲以为小白必死无疑,于是立刻向公子纠和鲁庄公报喜。公子纠听到消息后以为王位已经是囊中之物,便放慢了赶路的速度。谁知道,管仲那一箭只射中了小白的衣带钩,并没有伤及性命。小白将计就计,故意咬破舌头,吐出血来,骗过了管仲。等管仲走远后,小白起身和随从继续赶路,日夜兼程,终于在几天后赶到了国都临淄。

而此时公子纠一行人还在半路上优哉游哉地做着美梦呢。
公子小白靠计谋抢先回国,当上了齐国国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齐桓公。几天后,鲁庄公、公子纠一行才姗姗来迟。他们听说公子小白已经即位了,才知道自己上当了。公子纠怒不可遏,立刻出兵攻打齐国,想趁机把王位夺回来。齐桓公亲自带兵迎战,鲁军人少势弱,不是齐桓公的对手,遭遇惨败。鲁庄公被迫杀了公子纠,还答应交出路上偷袭齐桓公的凶手管仲。管仲被押送着去了齐国,他本以为自己性命难保,谁知到了齐国后被好朋友鲍叔牙安顿到自己家里。接着,鲍叔牙去见了齐桓公,对他说:“齐国现在有一位举世无双的人才,只要你重用他,齐国必然能够国富民强,称霸于诸侯。”
桓公急忙问:“齐国还有这样的人?快说来听听。”
鲍叔牙故作神秘地说:“这个人就是,管仲。”
桓公一听愣了,说:“管仲不是射伤我的那个人吗?大仇还没报呢,我怎么能重用他呢?”

▲管鲍之交
鲍叔牙说:“大王,当时管仲是公子纠那边的,他自然要害您,这叫各为其主。现在公子纠已经死了,如果大王重用管仲,他也会对您忠心耿耿的呀!”
桓公说:“我觉得你就非常忠诚能干呀!我正打算拜您为相,辅佐我治理国家呢!”
鲍叔牙说:“承蒙大王厚爱,我感激涕零。但我不过是个小心谨慎、奉公守法的臣子罢了,没有治国理政的才能。管仲才是能帮您治国图霸的人才呢。”
听完这些,桓公决定放下过去的恩怨,他对鲍叔牙说:“既然这样,你带他来见我吧。”
管仲见到齐桓公后,立刻跪下来向他请罪。齐桓公没有责怪他,而是扶他起来,向他询问治国方略。管仲侃侃而谈,与齐桓公的想法不谋而合,说得齐桓公万分高兴。就这样,管仲被任命为齐国的卿相。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管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齐国政治、经济、军事都强大起来,社会面貌为之一新,很快就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强国。
鲍叔牙胸怀坦荡,主动让贤,将管仲推上春秋时期的政治舞台,成就了齐桓公的宏图霸业。等到管仲退位的时候,他没有因为私交和恩情就推荐鲍叔牙当卿相,而是推荐了更有治国才能的人。鲍叔牙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觉得管仲做得很对。他们二人是生活中的好朋友,私交颇深,但同时又心怀大义,以国事为重,大公无私,坦坦荡荡。这种真正的交情被后人赞颂为“管鲍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