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掘地见母
进入春秋时期后,周王室逐渐衰落,中华大地上分布着很多大大小小的国家,其中属郑国的实力最为强大。郑国的国君姓姬,一直以来都在周王室担任卿士,政治地位比一般诸侯高,是当时政治舞台的主要角(jué)色。郑国的首任国君就是大名鼎鼎的郑桓公,他和周幽王在犬戎之乱中一起丧生。继任的国君是桓公的儿子郑武公,为了躲避犬戎的骚扰,他下令将国都迁到嵩山以东的新郑。
郑武公的夫人叫武姜,她一共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出生时难产,武姜差点把命都丢了,所以给大儿子取了“寤生”(字面意思为“难产”)的名字。而小儿子段不仅出生十分顺利,而且从小健康活泼、聪明伶俐,因此武姜对小儿子宠爱有加,对大儿子则不闻不问。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病重,眼看没几天日子了。武姜多次请求立小儿子为世子,但都被武公拒绝了,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流行嫡长子继承制,破例让次子即位甚至有可能会引起国家动乱。不久之后,武公去世,寤生即位,他就是历史上的郑庄公。武姜没能遂愿,心里十分不快,想为自己的小儿子争取一点利益,她对寤生说:“你继承了父位,封地辽阔,多达千里,但你弟弟的封地却只有一点点,你怎么忍心看他受苦呢?”
庄公问:“那母亲,您看把哪座城封给弟弟合适呢?”
武姜说:“依我看,制这座城就挺合适的。”

庄公回答说:“不可,父亲曾叮嘱过我,制是我们郑国最为险要之处,不能分封给任何人。除了制,随便哪座城都可以。”
武姜见无法说动庄公,于是改口说:“那就京这座城吧,怎么样?”
京也是一座大城,在郑国占有重要地位。但因为有言在前,加上母亲的坚持,庄公也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庄公派人把段叫了过来,宣布要把京这座城封给他,大夫祭仲听了后极力劝阻道:“不妥啊!按照惯例,分封给臣下的城市规模不能过大。京可是一座比国都还要大的城市,假如分封给您的弟弟,不但不合规矩,对您更是百害无一利啊!”但庄公却说:“京是母亲为段讨要的封地,我不敢不从。”于是,庄公还是坚持把京封给了段,段因此被称为京城太叔。
段本身就有野心,加上母亲在背后不断撺掇,来到京之后他便开始招兵买马,训练士兵,并很快夺取了京附近的两座小城。
祭仲得到消息后建议庄公出兵讨伐段,但庄公只是微微一笑,毫不在意地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我们静待时机即可!”
一天,周王室派使者来请庄公过去处理一些要务,庄公便离开郑国去了周国都。段见机会来了,准备率领大军乘虚而入,攻占国都。他马上写信给母亲,要她在郑国做自己的内应,偷偷打开城门放军队进城。段本以为自己能够一举成功,但接下来的现实却狠狠打了他的脸。原来,庄公早就料到段会趁着自己不在出兵作乱,于是事先在京城郊外埋伏了一支精兵。段率兵出城后,埋伏的精兵就占领了他的大本营。庄公得到段起兵攻打国都的消息后立刻率军回攻。段见庄公早有准备,于是放弃进攻国都,想回师夺回大本营。但他手下的士兵疲于奔波,早已无心恋战,战争还没开始就溃逃了大半。段赔了夫人又折兵,只好先逃到自己最初的小封地共城去躲一下。
庄公也不是吃素的,他率大军一路追到共城。这座小城原本就没有多少兵力,哪里守得住。段心里又怕又悔,不知所措,于是拔剑自杀了。
叛乱平息后,庄公开始处理参与这件事情的人了。他找到了武姜和段密谋造反的书信,并派人拿给武姜看,随后将她赶出宫廷安置到其他地方。庄公当众发誓说:“我与你母子情义已绝,从此不到黄泉绝不见面!”
经过这次平叛,郑庄公心里长久以来的怨气终于出了。但日子一长,他发现百姓在背后指责他不守孝道。忠孝二字对治国极为重要,试想一下,如果国君都不孝顺自己的母亲,又有什么资格要求臣民对他尽忠呢?庄公想接母亲回来,但自己又当众发过毒誓。就在他左右为难之际,有人进来通报,说一个叫颍(yǐng)考叔的人带着一只异禽来进献。庄公接见了颍考叔,并问他:“你进献的这只异禽是什么鸟啊?”
颍考叔回答说:“这鸟名叫夜猫子,白天啥都看不见,夜里却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它刚出生时母亲含辛茹苦喂食它,等它长大后翅膀硬了,转头就把自己的母亲啄死吃了。这样不忠不孝的鸟实在过分,我特地把它捉来献给主公吃。”庄公听出他的话外之音是说自己不孝,但却无言反驳。
随后,庄公设宴款待颍考叔。席上,颍考叔请求庄公允许他带些肉回去给自己的老母亲吃。庄公早已看出他的来意,于是装模作样地说:“你可真是大孝子啊!”言罢又装作暗自神伤的样子。


▲黄泉相见
颍考叔问:“主公,您为何事烦忧呢?”庄公说:“唉,你有母亲可以孝敬,而我母亲尚在,却至死不得相见啊!”
颍考叔本来就是为了此事而来,于是说道:“这有何难?你派人掘地三尺挖出泉水,再修建个地宫。你与太后在地宫见面,就不违背当初您立下的誓言了呀!”
郑庄公听完大喜,立刻派人照办,这对互为仇敌的母子终于得以见面。庄公还特地赋诗一首:“黄泉之下,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