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偕行:中国旅游业的新趋势与新格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国内环境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进入以长期结构性调整转型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减速期。在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的背景下,受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自2011年后持续放缓,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硬约束越来越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动力普遍下降。201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个方面分析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此后,我国经济发展努力朝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新常态表明,我国经济进入诸多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红利加速消失、经济增长的硬约束变得更强、结构转变压力加大的时期[32]。“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3],对经济系统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均造成严重打击,深刻改变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34]。得力于积极有效的防疫措施以及经济本身具有的较强韧性和防风险能力,我国经济在受到疫情冲击后实现了快速恢复,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面对国内经济结构的持续调整和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十四五”时期,我国将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调整、百年奋斗目标迈向新阶段的重大时代背景[35]

一 经济形势

(一)长期:增速减缓

2001~2007年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自2008年后的10年间,我国经济增速递减明显(见图1-11)。2012年后,我国经济增速普遍低于8%,伴随经济增长从高速发展向中高速转变,经济周期波动的模式、特征和原因均发生转变。2014年我国呈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三大特点,出现了包括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降、债务风险加大、城镇化转型艰难等在内的一系列新问题[36]。2019年后,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趋冷区间,止降回稳是经济发展主基调。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内周期性问题与结构性矛盾叠加,经济运行面临较多的风险挑战,导致2020年后经济增长速度波动较大。从长期来看,在各种压力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虽然减缓,但仍然具有较好的基础和较高的发展质量,通过加大宏观逆周期调节力度、实施各项改革开放措施等实现止降回稳成为发展重点。

图1-11 2001~2022年中国GDP增速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短期:显示韧性

在2020年全球经济普遍陷入衰退的同时,我国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37]。面对国际和国内复杂的环境等多重考验,2021年中国立足于前期发展基础大规模市场优势,积极畅通经济内外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预计超过18%,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25%左右[38]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10207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345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83164亿元,比上年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638698亿元,比上年增长2.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3%,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8%。

从需求来看,2022年三大需求基本保持稳定,其中全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5个百分点。从生产来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具体而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增长较快,例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8%。从投资来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72138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第二产业投资增长速度较快,实现10.3%的增长,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0%。从对外贸易来看,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20678亿元,同比增长7.7%;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59802亿元,同比增长12.9%。从商品销售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733亿元,同比下降0.2%,其中商品零售额395792亿元,同比增长0.5%;餐饮收入额43941亿元,同比下降6.3%;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9642亿元,同比增长6.2%。从价格来看,1~5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从就业来看,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比上年少增63万人[39]

总体而言,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发展质量稳步提高,表现出较好韧性;与此同时,也依然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以及需求收缩、供给受挫、预期转弱等三重压力。

二 市场发展

(一)消费市场

消费者信心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是推动国内大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在2012~2019年略有下降,但整体趋势基本稳定。2020年,受疫情影响,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转弱,特别是过去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青年群体消费水平明显走低,2020年1~2月开始月度同比增长出现下跌,2020年8月开始实现正增长,虽有波动,但在2023年基本恢复(见图1-12)。总体来看,我国居民的消费信心经过波动调整期,还需进一步巩固。

图1-12 2012年1月至2023年3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同比增长情况

(二)就业市场

当前形势下,周期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并存,稳就业承受多重考验。2022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335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5931万人,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6%[40]。就业的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仍然存在。在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平等、结构性失业压力已然存在的情况下,由经济活动萎缩造成的周期性失业成为近期的主要失业类型。一方面,当经济下行引致劳动力市场疲弱、经济环境不稳定时,市场主体预期转弱,从而缩减投资、降低成本,导致用人需求减少,增加了总体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不平衡,用人单位和劳动力能力匹配效率不高,应届毕业生的技能供给、就业意愿与市场对应的需求匹配度有待提高,应届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压力加大,就业等待期延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A01&zb=A0701&sj=202312。

三 民生保障

2021年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2023年我国将防止规模性返贫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将更多困难群体纳入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将经济发展与人民的生产与生活紧密相连,有力的民生保障将增强消费信心、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一)收入分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千年绝对贫困是民生改善的全新历史起点,减贫成就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之年,农村居民和贫困地区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为有效释放内需潜力、提升消费的经济贡献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2%[41]。目前,全球经济面临衰退、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等问题,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众多挑战,未来还需通过系统性、连续性的民生保障政策和经济发展政策,抵御返贫风险[42]

(二)社会保障

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加强民生和社会保障。2020年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为企业减负1.54万亿元,失业保险稳岗返还1042亿元,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等社保优惠政策延续到2022年。2022年我国延续实施失业保险保障扩围政策,共向1000多万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待遇,向更多低收入群众发放价格补贴。伴随经济发展的波动,部分劳动群体因“去劳动关系”的就业性质,参加社会保险不充分,出现社会救助帮扶不全面、社会保险权益不可携或不完全可携的状况[43]。因此,继续积极探索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优化配置各项社会保障资源,将成为改善和保障人民生活、助力经济社会恢复发展的重要举措。

四 政策环境

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转型、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注重宏观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改善营商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的落地,对促进经济复苏、保障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全面深化改革与加快对外开放

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国资国企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放管服”改革、个税改革、社会保障改革等领域改革措施进一步推进落实,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等工作有效推进。与此同时,我国对外开放持续深化。一方面,我国对外贸易保持稳定增长。2020年、2021年、2022年我国全年货物进出口分别同比增长1.9%、21.4%、7.7%。2021年和2022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23.6%和19.4%,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分别增长4.9%和7.7%,沿线国家对华实际投资增长10.6%和17.2%[44]。另一方面,我国重视加强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合作,在双边贸易、投资协定方面成就斐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宣告诞生,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进展明显。

(二)重大经济和社会政策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经济和社会政策,对高质量发展形成战略支撑。一是区域发展战略陆续出台,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先后发布,为推动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制度经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延续和深化,体现了补齐发展短板、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制度关切。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家庭和社会政策力度加大,有力应对老龄化等挑战。《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三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旨在进一步增强脱贫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体现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在新发展阶段的极端重要性,《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了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的科学抓手。四是绿色发展扎实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分别成为短期和长期内的政策抓手。《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等政策的出台形成了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通过碳达峰和碳中和解决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的基本方略。

(三)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的发展有较好的刺激作用,交通基础设施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通、降低物流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民生基础设施改善、保障和丰富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消费信心与消费能力。近年来,我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转型、赋能经济发展[45]。未来一段时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以及城市管网体系、防洪排涝设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等综合改善民生的项目被提上日程。此外,数字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供给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体系、区块链、5G技术等数字基础设施的应用需求将普遍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