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节 隋末洛阳的战乱
一 大业六年元日的建国门事件
隋炀帝时期,建东都,掘长堑,开运河,筑长城,修驰道,营宫苑,迫使上百万农村男女背井离乡,奔赴工地无偿劳动,不少人活活累死。隋炀帝发动同越南中南部的林邑和西北地区的吐谷浑的战争,大量男子从军出征,丢掉性命。隋炀帝巡游江都时,运河两边五百里内的民众都要修路献食。国家的花费急剧增加,尽管府库里堆满了绢帛,粮仓中积压着粮食,政府却封存不用。田园荒芜,百姓饥寒交迫,全国范围内不满情绪在迅速增长。
大业六年正月初一(610年1月30日),洛阳城沉浸在由除夕进入春节的祥和气氛中,不料一场意外事件使这个节日变了味。晨光熹微中,几十个男子衣冠素洁,焚香持花,自称弥勒佛出世,出现在城南。把守洛阳城南门建国门的卫兵看到这些自称弥勒的男子,连忙行叩头礼致敬。这些男子乘机进入城中,抢夺卫兵们的武器,举行暴动。隋炀帝之子齐王、河南尹杨暕带兵巡街,正好遇见他们,立即将这场暴动镇压在萌芽状态中。于是,一场大规模的清查在所难免,城内外一千多家被连坐处死。这显然是冤枉的,因为没有迹象表明他们曾经参与联络或者接应。
二 杨玄感争夺洛阳
我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在南北朝分裂时期被高句丽侵占。隋文帝时,高句丽进一步侵入辽西,被隋军击退。隋炀帝时,高句丽同东突厥结为盟国,共同对付隋朝。为了完成金瓯无缺的宏伟大业,隋炀帝决定收复辽东故土,亲自率军奔赴前线,对高句丽连续三次用兵。
大业七年(611),隋炀帝部署讨伐高句丽事宜,王薄在今山东章丘的长白山发动起义,号召民众前来聚集,不要到辽东白白送死。两三年间,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和豪强割据多达百余支,遍布于长河上下大江南北。大业九年(613),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反叛,统治阶级上层出现了分裂。这位叛逆的高级官员是已故楚公、司徒、尚书令杨素的儿子。他骁勇善战,博览群书,喜爱交游海内名士,与贵族子弟蒲山公李密友情最为隆厚。隋炀帝在辽东战场指挥作战,以其孙子代王杨侑留守长安,由刑部尚书卫文昇辅佐;以其孙子越王杨侗留守洛阳,由民部尚书樊子盖辅佐。隋炀帝责成杨玄感驻守黎阳仓,向辽东前线督运军粮。杨玄感故意拖延,借口运河上强盗众多,无法持续不停地运粮。这年六月,他聚众八千,杀牲盟誓,说:“主上无道,不以百姓为念,天下骚扰,死辽东者以万计。今与君等起兵,以救兆民之弊。”顿时全军欢腾,齐呼万岁。李密为他筹划战略方针,提出三策。上策是:皇上远在辽东前线,距离幽州有千里之遥,北有强悍的突厥,南有浩瀚的大海,他只有一条退路。我们只消拥兵北上,占据临渝关(今河北秦皇岛市山海关),就截断了他的退路。皇上既迫于高句丽军队的追赶,又苦于粮草匮乏,所率兵众不投降我们,也即溃散各地,可以不战而擒拿皇上。中策是:我们挥师西进,不攻占沿途城池,火速占领长安。然后收服豪杰,安抚百姓。皇上即使西还,也无处安身。我们利用关中周围的险要关隘,同他对抗,可保万全。下策是:“简精锐,昼夜倍道,袭取东都,以号令四方。但恐……先已固守。若引兵攻之,百日不克,天下之兵四面而至,非仆所知也。”杨玄感却说:“不然,今百官家口并在东都,若先取之,足以动其心。……公之下计,乃上策也。”[24]李密看到东都防守严密,不易攻克;杨玄感看到东都的政治地位,不占据它便谈不上号令天下。杨玄感于是率军向洛阳挺进,在长堑旁的临清关被阻隔,就从汲郡南渡黄河,挥师西进。
越王杨侗、樊子盖得知消息后,立即勒兵防备。双方在城外相遇,东都兵一触即溃,丢弃大量军械。杨玄感屯兵于外郭城东的上春门外,附近父老争相献上牛酒犒军,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百姓到军门请求效力,连达官贵人的子弟也有四十多人归降,队伍迅速发展到五万余人。杨玄感分兵包围洛阳,城西慈涧道和城南伊阙道,各以五千人把守,东面荥阳县的虎牢关由五千人袭取。代王杨侑派卫文昇率兵四万,从长安出发,解救东都危难。这支援军与把守慈涧道的杨玄感军队短兵相接,终于杀出一条血路,屯驻在城北金谷。
隋炀帝在辽东前线得知杨玄感举兵围攻东都的消息,不再像前些年得知各地起义和割据消息时那样毫不在乎,立即班师,分遣官军或攻打黎阳,或讨伐杨玄感。
卫文昇以两万步骑渡过瀍河,向杨玄感挑战。杨玄感假装败阵撤退,诱敌进入埋伏圈中,全歼其前锋部队。几天后,双方再次交战。杨玄感设诈,制造官军已活捉杨玄感的假信息,卫文昇军信以为真,军心懈怠,再次遭到痛创。杨玄感每次出战都挥舞长矛,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加上平素关怀部下,部下都甘愿卖命效力,因而屡战屡捷,部队人数翻了一番。卫文昇军几次受挫,粮草将尽,驻扎在北邙坡地上,每天与杨玄感军对战十多回合。战斗中,杨玄感的弟弟杨玄挺中箭身亡,杨玄感只好退却。
杨玄感这时除了要对付卫文昇军队以外,还要对付樊子盖指挥的东都军队,以及受隋炀帝派遣业已渡过黄河向洛阳压过来的屈突通军队,因而疲于应付,接连败绩。他在洛阳附近,处境岌岌可危,企图入关,侥幸取胜。但东西二都互为掎角,连成一道坚固的防线,他进入这道防线后,必然要腹背受敌。在隋军的追击下,他丧失人马,落荒西逃,由于有潼关的阻隔,不能进入关中。八月的一天,他和十多个亲信从阌乡(在今河南灵宝市西)骑马逃奔上洛,企图逃出长堑以外。途中,他自知无力挽回败局,让弟弟杨积善杀掉自己,以免被俘后受辱而死。杨积善杀掉他后,自杀不死,被隋军俘获。结果,杨玄感的尸体在洛阳闹市被车裂行戮,示众三天后,又剁成碎块,焚烧扬灰。杨积善被押至隋炀帝行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受到同样处置。杨玄感其余几个弟弟,也都在别的地方被连坐处死。
隋炀帝看到各地反叛不断,恶狠狠地说:“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为盗耳。不尽加诛,无以惩后。”[25]于是东都开始了异常残酷的清洗。三万多人被杀掉,家产登记没收。六千多人被流放到边远地区。凡是在杨玄感开仓赈济时领取过粮食的百姓,都被活埋在洛阳城南的旷野中。
三 瓦岗军同东都军的拉锯战
大业十二年(616)七月,隋炀帝由洛阳出发,巡幸江都。这时樊子盖刚刚去世,辅佐越王杨侗留守东都的任务,改由光禄大夫段达、太府卿元文都、检校民部尚书韦津、右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右司郎卢楚等人担当。
李密在杨玄感失败后被捕,在押送至隋炀帝行在河北高阳的途中设法逃走,投奔了东郡(治今河南滑县)瓦岗寨农民军。他说服一些小股农民军前来归附,又攻城略地,大败隋军,被瓦岗军首领翟让提拔为部将。大业十三年(617)二月,李密主导袭取了洛口仓。饥民们纷至沓来,接受赈济,归附于瓦岗军。隋朝方面,虎贲郎将刘长恭率领东都军两万五千人,河南道讨捕大使裴仁基率领所部,分别由洛阳和汜水出发,西东两面夹击瓦岗军。裴仁基军尚未到达,东都军已至,翟让率领瓦岗军接战不利,李密率众拼杀,大胜。刘长恭逃还洛阳,所率士兵死掉一多半,辎重器甲皆为李密缴获。李密受翟让拥戴,出任瓦岗军首领,设坛场即位,号为魏公。四方响应,归附者源源不断,众至数十万。李密在洛口筑城,周围四十里,“炀帝惧,留淮左(扬州),不敢还都”。[26]隋炀帝再没有机会回到自愿放弃的东都和长安,这两座都城都不可能再成为支撑和延长隋祚的据点了,隋朝的灭亡为期不远。
这时,李密修正了以前对杨玄感建策的观点,看到了洛阳在战略上和政治上的重要性,如果不能占领洛阳,就谈不上威胁长安,更谈不上夺取全国政权。三月,李密派兵两万余人袭取了回洛仓,但进入洛阳城后,同东都军交战不利。李密亲自出马,率兵三万同七万东都军在汉魏洛阳故城展开激战,取得胜利。李密于是据守回洛仓,修筑工事,围逼东都。
隋炀帝在江都得知消息后,命监门将军庞玉、虎贲郎将霍世举率领关中隋军解救东都。护军柴孝和向李密进言:关中地势险要,秦汉两朝在这里成就了帝业。请留下部分士兵把守洛口仓和回洛仓,“明公自简精锐西袭长安。既克京邑,业固兵强,然后东向以平河、洛,传檄而天下定矣”。李密没有采纳,理由是:“我所部皆山东(关东)人,见洛阳未下,谁肯从我西入!诸将出于群盗,留之各竞雌雄,如此,则大业隳矣。”[27]李密兵锋甚锐,多次入西苑同隋军战斗。五月的一天,李密中箭卧营中。东都越王杨侗派光禄大夫段达和庞玉等乘夜出兵,结阵于回洛仓西北。李密交战大败,只得放弃回洛仓逃奔洛口。隋军进驻偃师(今河南洛阳市偃师区)。六月,李密又率军西来,在洛阳东面的平乐园与隋军战斗。李密军队左为骑兵,右为步兵,中间列置强弩,鸣鼓冲杀,大败东都军,把回洛仓重新夺回手中。
隋炀帝又派江都通守王世充等多人围剿李密。九月,诸军从各个方面会集于东都,连同刘长恭所率东都军和庞玉所率驻偃师军,共计十多万,由王世充指挥,同李密军在洛阳和洛口地区对峙。在这一年的最后一个季度里,双方大小六十余战,互有胜负。
[1] 《隋书》卷三《炀帝纪上》,第61页。
[2] (唐)杜宝著,辛德勇辑校《大业杂记辑校》,三秦出版社,2006,《两京新记辑校》合刊本,第2页。
[3] 《隋书》卷六八《宇文恺传》,第1594、1588页。
[4] (唐)韦述著,辛德勇辑校《两京新记辑校》卷四《东都》,三秦出版社,2006,《大业杂记辑校》合刊本,第73页。
[5] (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东京·宫城》,方严点校,中华书局,1985,第131页。
[6] 《大业杂记辑校》,《两京新记辑校》合刊本,第15页。
[7] 傅熹年:《隋唐长安洛阳城规划手法的探讨》,《文物》1995年第3期,收入氏著《中国古代建筑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第192页。
[8] 《大业杂记辑校》,《两京新记辑校》合刊本,第15页。
[9] 《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东京·神都苑》,第145页。
[10]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上》,中华书局,1975,第1962页。
[11] 《隋书》卷三二《经籍志一》,第908页。
[12] 《通典》卷一七七《州郡典·河南府》,第4657页。
[13] 《旧唐书》卷九四《崔融传》,第2998页。
[14]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九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第449页。
[15]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道一》,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1983,第137页。
[16] 《全唐诗》卷六一五,第1558页。
[17] 《隋书》卷八四《北狄·突厥传》,第1874页。
[18] 《隋书》卷三《炀帝纪上》,第73页。
[19] 《隋书》卷八一《东夷·倭国传》,第1827页。
[20] (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二二〇《东夷·日本传》,中华书局,1975,第6208页。
[21] 《隋书》卷六七《裴矩传》,第1580~1581页。
[22] 《全唐诗》卷三八六,第965页。
[23] 徐金星主编《洛阳市志》第十四卷《文物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第346页。
[24] (北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一八二,“大业九年”条,中华书局,1976,第5673~5674页。
[25] 《资治通鉴》卷一八二,“大业九年”条,第5683页。
[26] 《隋书》卷八五《宇文化及传》,第1888页。
[27] 《资治通鉴》卷一八三,“义宁元年”条,第57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