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北京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及发展条件分析
(一)北京文化资源
1.社会学角度
1986年,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市历史学会、北京史研究会邀请首都部分专家和理论工作者,就研究北京文化史的问题举行了首次学术讨论会。会上,阎崇年提出北京文化实质是农耕文化和游猎文化、京师文化和地区文化、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会点[43]。阎崇年曾于1987年、1995年出版《古都北京》一书中、英文版本,概括出北京文化四个特点:一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二是主客分明,布局宏大;三是宫殿园林,珍宝荟萃;四是各个民族,熔冶一炉[44]。张立文则从中国文化的视角提出北京文化的三个特点,即悠久性、保守性、厚存性[45]。许大龄从北京文化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悠久的文化、封建的文化、新文化来阐述如何批判继承、吸收扬弃北京文化[46]。丁守和认为近代以来北京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更为重要,因此研究北京地区文化应以近代以来为重点[47]。
1990年,丁守和与劳允兴主编了《北京文化综览》,该书按照历史阶段(远古至1949年)分别讲述各个时期的北京文化内容,包括文学、艺术、体育、语言等[48](如图1和表1所示)。

图1 《北京文化综览》主要内容
表1 北京文化资源(远古至1949年)

表1 北京文化资源(远古至1949年)-续表

刘勇用“京味儿”来概括北京文化,包括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娱乐文化、戏剧文化、庙会文化等。同时按照地域、来源、历史形成、载体的不同来划分北京文化的构成部分,并提出老北京市民所保有的观念、习惯是北京文化中相对凝固和完整的因素,是北京文化深厚坚实的根基。最后刘勇总结北京文化是一种依靠道德维系的、基于人情礼数的文化,它包含着人的尊严、人间的温情以及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中国人传统的理想和希望[49]。
郭勉愈认为北平时期,贵族文化和平民文化互相吸纳,形成最浓厚、最地道的老北京文化氛围;当时老北京人,既有汉族朴实厚道的古风,又有旗人谦恭多礼的品性,如见面请安问好的热络,年节丰富的习俗,市井热闹的吆喝叫卖,庭院里的鱼缸、石榴树等,这些构成现在所说的京味文化氛围[50]。赵晓阳通过在北京生活的外国人留下的记录北京生活的外文文献,同时结合中文文献来分析北京在外国人眼里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即多元北京文化特性[51]。
王一川提出北京市民文化即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他发起的一次对全国在校大学生中外文化符号观的问卷调查中,对北京文化符号也进行了一次调查统计[52](如表2所示)。从时间上的古今演变角度看,北京文化符号有三种文化形式。第一,属于故都北京的文化符号有京剧、长城、故宫、圆明园、颐和园、天坛,这些都是至今仍富有象征力量的历史文化符号。第二,属于现代北京的文化符号有北京奥运会、鸟巢、水立方、神舟飞船、北大/清华、CCTV、联想、春晚、《百家讲坛》、《同一首歌》。第三,现在北京依旧活跃着的故都文化符号偏少,只有胡同文化和同仁堂[53]。
表2 北京文化符号类型

王东、王放对北京文化和北京精神进行了新的解读,从北京文化的九大特点和三个层面来论述北京文化:
第一,风水宝地,生态多样——北京自然山水的显著特征;
第二,人类文明,东方源头——北京文化起源的独特世界历史地位;
第三,都市文化,源远流长——北京城市文化起源上的历史特点;
第四,六朝古都,皇家气派——北京文化最为显著的历史特点;
第五,长城运河,双龙交汇——北京最为独特的人文景观;
第六,纵横中轴,胡同小院——北京城市格局的突出历史特征;
第七,祭坛寺庙,东方神韵——北京特有的宗教文化历史底蕴;
第八,政治文化,交往中心——北京在近现代中国的独特历史定位;
第九,古今中外,文化熔炉——北京城市功能的特别独特之处。[54]
2.政治角度
首都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和六朝古都,其文化中必然有其政治特性。2017年8月,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首都文化是我们这座城市的魂,主要包括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和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这四个方面。说到底,首都文化是大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在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进程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发挥应有的软实力作用,要把首都文化优势转化为首都发展优势。”这一论述明确了首都文化的功能定位和基本内涵,明确了首都文化主要包括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体现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精神。
3.历史角度
从历史角度,北京的文化资源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世界文化遗产:是指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指定的文化遗产。
②国家、市、区县指定的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即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或直接确定;市级文保单位由市人民政府确定,区县级文保单位由区县人民政府确定,报市政府备案。
③普查登记文物:北京市政府定期组织开展文物普查工作,区县人民政府负责定期对其行政区域内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普查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区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公布。
④挂牌保护院落:2002年北京市对旧城内现存四合院展开调查。制定了“现状条件较好、格局基本完整、建筑风格尚存、形成一定规模、具有保留价值”的保护院落认定标准。
⑤优秀近现代建筑:2004年建设部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提出了该项保护类别,指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50年代建设的,能够反映城市发展历史、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⑥地下文物埋藏区:针对北京地下文物保护工作薄弱的情况,划出地下文物埋藏区进行保护。
⑦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指由市政府核定公布并报国务院备案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
⑧历史文化名城:是由国务院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1982年,北京市被公布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城包括旧城整体和市域历史文化资源。旧城整体主要包括:传统城市中轴线、“凸”字形和四重城郭、皇城、历史河湖水系、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重要景观线和街道对景、传统建筑色彩和形态特征、古树名木及传统绿化、“胡同—四合院”传统居住形态。市域历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城市“山水格局”、风景名胜区、市域历史河湖水系、城市遗址和城池格局、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以上分析,北京文化是多元的、开放的、包容的,是中华民族文化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某种角度(全国或国际)来讲,北京文化又突出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浓缩或精华。北京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兼容各民族文化,同时与时俱进,吸收现代元素,所以北京文化呈现“大”和“和”的特征。
(二)北京文化旅游资源
1.主要内容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特别是在北京,两者之间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余年的建都史,赋予了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现代北京的快速发展,又让这座城市成为时尚文化之都、文化创意之城。历史与现代的交相辉映,给北京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徐菊凤根据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对首都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梳理(如表3所示)[55]。
表3 北京文化旅游资源

表3 北京文化旅游资源-续表

杨培玉、王培英则从开发北京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角度分析北京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包括文物古迹、民俗风情、文化艺术、饮食烹调、旅游购物、文化教育、奥运文化等各个方面[56]。
吕亚静将北京的文化旅游产业及产品进行了研究整理,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北京的历史遗存。北京作为中国的六朝古都,荟萃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优秀遗存,展示了现代中国首都的风采,长期以来对中外旅游者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故宫、天坛、颐和园、长城、明十三陵等。
第二,北京的民俗文化。居住民俗,如什刹海的四合院和胡同;饮食文化民俗,如北京烤鸭和各种北京小吃;节庆习俗,如正月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条、初三的盒子,庙会等。
第三,北京的文化设施。近年来,北京剧场、文化馆、图书馆、文化广场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首都图书馆新馆、北京广播电视中心大楼、世纪坛文化广场、长安大戏院等,为丰富北京市民的文化生活和旅游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北京的文化艺术。北京已经有梨园剧场、天桥茶乐园、老舍茶馆、湖广会馆等多家专门为旅游者演出京剧、昆曲、杂技等中国传统曲艺的地方剧场,这些场所的布置、工作人员的服饰都具有民族和传统特色。
第五,北京的文化教育。大学,凝聚了一个城市的文脉。北京高校云集,有70余所,且清华、北大等学校景色优美,文化气息浓厚,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象征符号的国子监、孔庙等也极具吸引力。
第六,北京的文化旅游商品。小吃如北京酱菜、北京酥糖、北京烤鸭、茯苓夹饼、北京果脯,工艺品如牙雕、北京绢人、景泰蓝、玉雕、漆雕、宫灯、扇子京剧脸谱、皮影等。
第七,北京的城市建筑。老建筑如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火车站、工人体育场、中央广播大厦等,当代建筑如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大剧院、北京南站、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首都博物馆、北京电视中心等。
第八,北京的街道社区。若想透过一座城市的物质面貌,深入感受它的灵魂气息,文化、艺术和时尚的汇聚地总是最佳场所。北京的街道社区就是这样的场所,如大栅栏、琉璃厂、南锣鼓巷、什刹海、天桥、秀水街、簋街等。
2.类型研究
(1)基于资源形成的类型研究
总体上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历史北京,主要是以二环内城为焦点,具有代表性的有故宫、长城、颐和园和圆明园皇家园林、历代皇室陵寝、胡同民居、老北京民俗文化等,可总结为以集权统治为核心,为其服务的皇都文化。
第二类是现代北京,主要是以奥林匹克公园区域的现代标志建筑文化、国贸区域的现代商业文化、中关村科技创新文化、金融街现代金融文化等为代表,可总结为建设发展的文化。
第三类是未来北京,主要是以798文化创意、三里屯和后海的休闲生活等为代表的生活文化、休闲文化等,可总结为以人为本的文化。
(2)基于文化影响的类型研究
一是有世界影响的文化中心,如欧亚大陆的中心、东亚儒家文化传播与聚集中心、社会主义阵营和东方红色文化中心等。
二是有全国影响的文化中心,如中国北方游牧文化和南方农耕文化的交错带和集聚中心、六朝古都的中国文化中心、新中国建设发展中心等。
三是中国北方的文化中心,如饺子等面食,相声、京剧等文艺形式,遛鸟、斗蟋蟀、泡茶馆等娱乐休闲形式,胡同、四合院等民间建筑文化,瑞蚨祥、同仁堂、内联升等商业老字号。
(3)基于市场的两大类型划分
第一,文化遗产体验旅游资源。
北京作为中国的六朝古都,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一大批享誉世界的名胜古迹,如故宫、祭天神庙天坛、皇家园林颐和园、八达岭和慕田峪长城、明十三陵、圆明园、钟鼓楼、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皇家后花园北海等,形成了强大的旅游吸引力。其中,长城、明清皇宫、颐和园、天坛、明清皇家陵寝、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六处为世界文化遗产。居住民俗,如什刹海的四合院和胡同;饮食文化民俗,如北京烤鸭和各种北京小吃;节庆习俗,如庙会等;作为中国古代教育象征符号的国子监、孔庙等也极具吸引力;还有以南锣鼓巷、前门-大栅栏、五道营、东四十条胡同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体验街区。
北京在老字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同样遗存丰富且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如代表文化艺术方面的戴月轩湖笔、一得阁墨汁、肄雅堂和景泰蓝等;还有众多京城著名的美食老字号,例如全聚德、便宜坊、东来顺、都一处、六必居、王致和等;中医养生方面则有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和清华池修治脚病传统技艺。另外,红都、马聚源、内联升、瑞蚨祥和盛锡福这些北京的服装老字号也会让人们听到后倍感亲切。这些文化遗产资源对中外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形成了北京独具特色的旅游优势。
第二,时尚休闲文化旅游资源。
北京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时尚休闲文化旅游资源。
现代城市功能和风貌方面,包括奥林匹克公园区域的鸟巢、水立方以及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国家大剧院、北京南站、首都博物馆、北京电视中心等现代地标性建筑文化,国贸区域的现代商业文化,中关村的科技创新文化,金融街的现代金融文化,以798和宋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三里屯和后海的休闲生活等为代表的生活文化、休闲文化,景色优美、文化气息浓郁的北大、清华等高校的学术文化,北京的街道社区如大栅栏、琉璃厂、南锣鼓巷、什刹海、天桥、秀水街、簋街等也是文化、艺术和时尚汇聚的最佳场所。
文化设施和演出场所方面,北京既有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广场等文化休闲设施,也有梨园剧场、天桥茶乐园、老舍茶馆、湖广会馆等多家专门为旅游者演出京剧、昆曲、杂技等中国传统曲艺的地方剧场,这些优势资源是国内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国家大剧院不仅是国家兴建的重要文化设施,也是一处别具特色的创意景观胜地。剧院内歌剧院、音乐厅的设计独具匠心,每月举办多场国内外大型文化演出,成为居民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梨园剧场是京城首家茶座式剧场,它以京剧文化为媒,搭建了一个京剧走向世界的大舞台,现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品盖碗茶、听京戏、感受老北京惬意生活的重要文化演出场所。北京有代表性的文化演出剧目如《功夫传奇》、《北京之夜》、皇家粮仓的《牡丹亭》及《龙舞京城》等。北京德云社以天桥剧场为总部,在北京还有三里屯剧场、三庆园剧场、广德楼剧场和湖广会馆剧场,其表演已成为北京当地人及外地游客到京必看的曲艺节目。目前北京已形成以天桥等为代表的文化演艺区,以怀柔为代表的影视文化体验区,以北京电影节等为代表的节事庆典和演艺活动,它们都带有鲜明的文化特色,这也成为北京文化旅游资源亮点之一。
会所具有创新旅游经营业态、丰富旅游资源、树立品牌形象的作用,北京作为高端旅游场所的聚集地,拥有多种类型和档次的会所。这些会所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在丰富北京文化旅游资源、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提升旅游服务品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北京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发展条件分析
1.市场条件
北京作为国内外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全国的旅游业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旅游接待人数(包括境外旅游人数与境内旅游人数)还是旅游外汇收入,北京市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同时,北京地处京津冀经济圈,核心区位优势显著,区域基础设施及郊区的休闲度假、名胜观光、生态康体、会议服务旅游产品体系逐步完善,集农业科技、休闲游憩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园也处于不断发展中,并拉动了天津、河北旅游经济的增长,从而扩大了旅游业的产业效应和市场规模,提高了产业竞争力。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和对外交往中心,巨大的娱乐教育文化消费市场以及政务、商务、会展旅游市场无疑是文化创意旅游蓬勃发展的助推器。这使得文化消费市场不仅具有很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而且引领了全国文化消费的观念和潮流。2019年9月18日,北京旅游学会、北京旅游发展委员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北京旅游发展报告(2019)》。报告指出,2018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实现收入9250.1亿元,同比增长13.1%。动漫游戏产业企业总产值达710亿元。成功举办第七届“动漫北京”活动,共有700余家机构和10万爱好者参与,产品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开展动漫企业年审和认定工作,全市16家动漫企业通过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认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实现旅游总收入5921亿元,同比增长8.3%,旅游总人数3.1亿人次,同比增长4.5%,旅游购物和餐饮消费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4.2%。文化演出、精品文博、会议会展及文化遗产等文旅融合产品供给丰富。离境退税商品销售额累计达到4.4亿元,办理退税额3945万元。持续提升“北京礼物”品牌影响力,创新“北京礼物”运营模式,培育96款“北京礼物”精品,成功举办第十五届“北京礼物”旅游商品大赛。科技含量高、休闲娱乐性强、引领时尚、彰显个性的文化消费服务成为新的需求热点,这样强大的需求市场是北京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一个巨大优势。
2.商务基础
北京作为首都,集聚了众多的中央党政军机关、各国驻华使馆以及各类国际组织,是全国性活动、国际会议和国际重大赛事、文化交流活动的主要举办地,这为北京开拓休闲度假、会议奖励、商务会展等高端旅游市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北京作为国内国际交往中心,拥有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国家会议中心等适合举办跨地区、跨国界大型会议的会展设施;众多中高档酒店的各类会议服务中心,也满足了各类小型商务团体的办展需求。此外,北京有多所外语类学校,为举办国际化会展活动提供了语言服务基础。北京各类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与会议会展形成良好的互补优势。
3.政策环境
自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北京市相关部门陆续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鼓励、支持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自2006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文创产业以来,十余年间,文创产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18年6月21日,北京市正式发布《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新时期北京应当发展什么样的文创产业,构建了由“两大主攻方向”和“九大重点领域环节”组成的文创“高精尖”内容体系。其中两大主攻方向分别指“数字创意”和“内容版权”,一是强调科技创新的功能支撑,二是突出文化内容的价值引领。在明确主攻方向的基础之上,提出重点打造创意设计、媒体融合、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动漫游戏、演艺娱乐、文博非遗、艺术品交易和文创智库等九大重点领域及其重点环节。为加快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北京市制定出台了改造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文创产业“投贷奖”联动、支持实体书店发展、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试点等政策,打造了“1+N+X”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在支持园区发展方面,制定出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认定及规范管理办法(试行)》和《关于加快市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的意见》两项专项政策文件。不久前,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推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指导意见落地实施的工作方案》,再次给予老旧厂房改造文化产业园区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针对性强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