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影响因素
第一节 创新扩散理论与电子政务创新扩散曲线
一 创新扩散理论
(一)创新扩散曲线
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最早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指出,创新是指在现有的生产体系中引入新的生产条件与生产要素的“新结合”。它通常包括新产品的引入、新生产方法的引入、新市场的发现、原材料或半成品新供应来源的获得、新企业组织形式的实现等5种情况。《经济发展理论》中所提到的创新不仅包括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而且包括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埃弗雷特·罗杰斯教授在考察了创新扩散的进程和各种影响因素后,总结了新事物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扩散的基本规律,即采纳创新的人数会随着时间推进呈现S形的增长特征(见图2-1)。通常,当一种创新刚刚开始在系统中扩散时,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较低,因而一开始扩散过程比较慢,表现在S曲线上,这一阶段曲线的坡度比较低。采用者比例一旦达到临界数量,扩散过程就会加快,呈现起飞状态,曲线的坡度变大,系统中大部分最终会采用该创新的人都在这一阶段采用。然后,扩散过程再次慢下来,系统对创新的采用逐渐达到饱和点,曲线又缓和地上升。在这一过程中,创新采用者按采纳创新事物的先后可以分为:创新者、领导者、早期跟随者、后期跟随者、保守者(梁立芳,2012)。

图2-1 创新扩散曲线
(二)影响创新扩散的要素
创新的扩散在罗杰斯的书中被定义为创新以一定的方式随时间在社会系统的各种成员间进行传播的过程。这样,创新过程就由创新、传播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四个要素组成。
(1)创新。创新自身的特征决定了它的采纳速度。有利于创新的5个特征是相对优势、相容性、易用性、可试性和可观察性。相对优势是一项创新比起它所取代的方法具有的优势。相容性指一项创新与现存价值观、潜在接受者过去的经历以及个体需要的符合程度,其反义词即相异性。具有相容性的两个个体之间能够引起比较有效的创新传播,而相异性则是阻碍创新有效传播的特殊因子。易用性是一项创新被理解或被使用的难易程度。可试性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一项创新能够被实验的可能性。可观察性是指在一定程度上个体可以看到一项创新的结果。一项创新若被个体认为具有很多的相对优势、与自己的价值观等各方面相容、便于使用或者具有其他的优点,那么它就会被快速采用,扩散得就比较快(陈雪莲,2010)。
(2)传播渠道。传播渠道是信息从一个个体传向另一个个体的手段,大众传媒在传播创新内容上是比较有效的手段,而人际关系渠道对形成或改变个体对创新的观念更有效。因此,传播渠道的适合性与有效性会影响个体决定采用还是拒绝创新。个体主要通过大众媒介得到创新的信息,而在个体做出采用或者放弃该创新的决策中,人际关系中的说服作用更为重要(陈雪莲,2010)。
(3)时间。创新扩散的时间因素包括创新采用的决策过程、创新采用的速度和创新精神。创新采用的决策过程,是个体从知道一项创新到采用还是拒绝该创新所经历的过程;创新采用的速度,通常指给定时间内该系统中采用创新的人数;创新精神指系统中不同个体采用创新更早或更晚的程度。具有创新精神的个体的创新采用速度会比不具有创新精神或创新精神淡薄的个体的创新采用速度快(陈雪莲,2010)。
(4)社会系统。社会系统是一类相互联系的面临共同问题、有着共同目标的单位。扩散的过程必定发生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系统中。社会系统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经济、政治等因素都会促进或阻碍创新在系统中的扩散(陈雪莲,2010)。
总而言之,创新扩散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社会对电子政务的具体认知维度,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影响因素。
二 政策创新扩散理论
Gray(1974)在创新扩散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创新扩散的经验模型,即在创新性政策扩散的初期,政策采纳的发生相对不频繁;然后随着各种因素的影响,在采用者达到一定数量后,政策扩散的过程就会突然加快,当政策被广泛采用后,创新政策的扩散就达到了饱和点,此后创新政策扩散的速度就会逐渐放慢。
Berry和Berry(1990,1997,2007)将已有的政策创新扩散理论分为内部决定模型和外部扩散模型两大类,并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性地提出了影响政策创新扩散的四大层面的因素:竞争、学习、国家规范、公民压力。其中,竞争层面和学习层面属于外部扩散模型,国家规范层面和公民压力层面属于内部决定模型。首先,政府为了谋求国际地位、赢得选民支持和获取合法性等,会采用新政策赢得优势或者努力避免劣势(马亮,2012;严荣,2008),形成竞争层面的影响因素。其次,在面对公共问题时,政府会努力探寻其他国家或地区应对类似问题是否有经验,如果有,且它被证明为是有效或者有潜力的政策方案,政府为了降低决策成本和提高效率,会选择学习和效仿其他政府的创新做法(马亮,2012;Volden,Ting and Carpenter,2008;Shipan and Volden,2008),这就形成了学习层面的影响因素。再次,国家规范指社会和政治环境,政府发展新公共事务是建立在所处地区的环境中的,该地区的社会自由程度、政治透明程度以及社会民主程度的高低,显著影响政策的发展和扩散,这就是国家规范层面的影响因素。最后,中央和上级政府提供的激励、施加的压力乃至强制性要求以及公民的强烈主张,都会加快政策的贯彻落实,推动政府创新,这就形成了公共压力层面的影响因素。目前,许多研究对政策创新扩散模型进行了检验,发现它在英国和美国的医疗卫生、税收、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很好的解释(Berry and Berry,2007;Graham,Shipan and Volden,2008;Walker,Avellaneda and Berry,2011;Mintrom,1997;Mintrom and Vergari,1998;Feiock and West,1993;Balla,2001)。
三 电子政务的创新扩散过程
电子政务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政府管理革新,无论是在政务信息化阶段还是在电子参与阶段,其发展过程都遵循创新扩散理论,即在全球范围的采纳与扩散过程遵循着S形演进路线(形状类似图2-1中曲线)。在“电子政务”概念刚被提出时,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成熟和政府官员的信息化意识较低,鲜有国家和政府会采纳,而最先采纳的国家和政府则为创新者。随着创新者对电子政务的发展,电子政务的概念、发展目标和成效逐渐清晰,这会吸引更多的国家和政府尝试电子政务,成为领导者。随着领导者对电子政务的发展,更多的成效得以体现,更多的经验得以传播,这时早期跟随者和后期跟随者会逐渐尝试和涉猎其中,为电子政务积累更多的经验,并且创立更多的成功案例,激发最后的保守者发展电子政务的欲望,最终使电子政务全面覆盖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创新扩散S形曲线的位置是可以移动的,例如,可以通过某些刺激手段缩短电子政务的引入期和成长期,加速成熟期的到来,这样S曲线就被整体左移了(如图2-2所示)。

图2-2 政策刺激下的创新扩散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