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贫困是严重困扰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挑战和全世界面对的共同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减贫治理成效,不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也是世界发展史和减贫史上新的伟大奇迹,更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贡献之一。科学总结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宝贵经验,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全球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贡献中国智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2018年11月1日至2日,为总结中国的扶贫成就、经验及世界意义,中国政府和世界银行联合在京召开了“改革开放与中国扶贫国际论坛”。
在论坛上,与会嘉宾均对中国扶贫经验及世界意义给予高度评价。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阿奇姆·施泰纳认为,中国采取了发展与减贫并重的战略,“中国不但增加人民平均收入,实现脱贫,还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的水平,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防止返贫。中国领导人说,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这是非常重要的承诺,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新开发银行行长卡马特表示,中国推出“最后一公里”连接计划,使得道路等基础设施能连通最偏远山区。这些经验正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国的移动支付平台为更多老百姓,尤其是农村百姓提供了发展机遇,让他们有机会实现自主脱贫。“中国非常重视教育,注重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中国不仅有减贫的决心,更重要的是有将之落实的行动与举措”。乌兹别克斯坦战略发展中心主任阿克马尔·布尔汉诺夫认为,“乌兹别克斯坦应该向中国学习,例如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保障性住房。中国几亿人脱离了贫困、过上了好日子,这个成就了不起!”来自喀麦隆的恩克洛·佛伊了解了兰考县的扶贫工作后认为,“中国的扶贫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取得了令世界赞叹的成就”。
同时,与会中外学者围绕中国的扶贫成就和经验及其世界意义,从中国扶贫成就与全球治理和发展、国际减贫事业的未来、落实联合国2030行动计划等角度,抽丝剥茧、条分缕析,集思广益、系统总结,纵览70载、展望新未来,形成了一道道值得重视和借鉴的靓丽思想彩虹。
中国形成了系统的、可持续的有效扶贫理论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减贫事业的发展。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领导人都对加强贫困治理、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作过深邃思考和系统阐述,并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扶贫开发道路,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扶贫减贫理论和经验。
中国的扶贫事业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新中国70年,中国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贫困人口的急剧减少。1978年,以当时中国政府确定的贫困标准,即每人每年100元来计算,不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为2.5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0.7%。1984年,扶贫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贫困人口下降到1.28亿,贫困发生率降低到15.1%。2010年扶贫标准上升为1274元,农村贫困人口仍从2000年的9422万人减少到2010年的2688万人,相应地,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2.8%。2011年中国再次将扶贫标准提高到以2010年不变价为基准的2300元,相当于人均每天1.8美元,超过了世界银行2008年规定的每天1.25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在新的扶贫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继续大幅度减少。2015年11月,中国政府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脱贫攻坚总体目标。从2015年底至2018年底,农村贫困人口从5575万人减少至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5.7%下降到1.7%,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653元增长到10371元。
中国扶贫成就打破了贫困问题不可能消灭的“魔咒”。1981~2013年间,按照世界银行标准界定的全世界绝对贫困人口,即每天收入不足1.9国际美元(2011年不变价)的人口,从18.93亿减少为7.66亿,同期中国从8.78亿减少为2517万,中国对全球扶贫的贡献率为75.7%。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更是以坚定的信心,加大加快减贫力度,通过精准扶贫方式,力争到2020年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指出,在更高的贫困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22亿减少到2016年的4335万,平均每年减少1581万,打破了该领域存在的边际扶贫效果递减“规律”。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向本次论坛发来贺信并指出:“我对中国在促进可持续发展诸多方面取得的进展表示欢迎,中国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我看到中国正坚定地致力于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合作,我支持中国继续发挥领导作用。”
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对世界减贫事业的又一理论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历史性地提出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的奋斗目标,并将扶贫减贫事业放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明确把扶贫开发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决策部署。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省湘西州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他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1]自此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每到基层调研时,都把扶贫减贫作为重要内容,不断丰富发展精准扶贫的内涵要义,先后提出“精细化管理、精确化配置、精确化扶持”、“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和“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异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等重要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2]以上论述充分表明,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不仅明确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工作机制、重点任务和总体目标,而且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治理体系不断创新完善,精准扶贫理论不断丰富发展,贫困治理能力逐步提高,实现了从“大水漫灌式”的全面扶贫到“滴灌式”的精准扶贫转变。党中央国务院做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并出台配套文件,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出台100多个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内容涉及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劳务输出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等。2013年至2018年,六年间我国年均减贫1300多万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00多万,连续六年贫困人口的收入增长高于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东部9省市中有8个省市全面消除了国家标准下的贫困人口。
中国已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70年来始终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是全球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在内国际贫困治理组织和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对我国取得的减贫成就给予高度肯定,一些受贫困问题困扰的发展中国家更是迫切希望学习中国贫困治理的有效经验。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曾表示,在消除贫困领域,中国无疑向世界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中国在消除贫困过程中最重要的贡献是“中国自身取得的成就”。《纽约时报》指出,极端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主要应归功于中国取得的经济进步。《赫芬顿邮报》则刊文说,世界减贫成绩“最大的功劳来自中国。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归功于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在改革方面做出的努力”。以上评论表明,我国作为减贫成效最显著、探索扶贫经验突出的负责任大国,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减贫道路。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积极展开南南合作,同舟共济,攻坚克难,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3]70年来,我国在致力于解决自身贫困问题的同时,通过无偿援助、项目援建、低息贷款、培养人才等多种方式,始终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我国先后向超过16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4000多亿元人民币援助,向世界各地派遣60多万援助人员,先后7次宣布无条件免除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最不发达国家、重债穷国、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等对华到期政府无息贷款债务,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提供过帮助。此外,我国自1963年参与国际医疗援助以来,共派出援外医生23000多名,医疗队的足迹遍布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扶贫基金会自2005年以来,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人道主义紧急救援和长期发展援助项目,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6亿元,惠及约45万人次。
中国正在为点燃世界贫困人口脱贫的希望火炬。进入新时代,我国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积极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方案,先后提出“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和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关系”、“着力实现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国际减贫合作新机制,这些减贫合作机制有别于西方国家设立的传统援助机制,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而且用参与式的方式充分考虑受援国人民的现实需求,广泛得到联合国及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赞扬。此外,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其目的也是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帮助他们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更好融入全球经济链、产业链、价值链,为国际减贫事业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燃起新希望。
中国将继续配合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做好世界范围内的减贫工作。习近平主席在给此次论坛发来的贺信中指出,“中国愿同各方一道,为推进世界减贫事业发展、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做出努力”。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一份由193个会员国共同达成的成果文件,即《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包括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的纲领性文件,以消除极端贫穷、战胜不平等和不公正以及遏制气候变化为目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把“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列为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首,可见,贫困问题已成为世界发展最为棘手的难题。为配合联合国2030议程的实施,2016年4月中国退出了《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方立场文件》。该文件对中国参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原则、立场、实施手段等做了规定。总体原则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全面协调、包容开放、自主自愿、“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六大原则。落实途径主要有:增强各国发展能力、改善国际发展环境、优化发展伙伴关系、健全发展协调机制、完善后续评估体系。同时,中国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等多个基金,同联合国签署了“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协议。2019年9月外交部再次发布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2019)》,表示要加快推进2030年议程国内落实,在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上实现“早期收获”。截至2019年7月底,中国政府共与136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195份合作文件,为有关国家落实2030年议程做出重要贡献。积极推进南南合作,利用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等平台并通过双边渠道,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全面落实“中非减贫惠民合作计划”,实施200个“幸福生活工程”。2018年,为发展中国家举办39期扶贫能力建设培训,受训人数达1440人。正如黄坤明同志在论坛讲话中指出,“中国愿与各方一道,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快推进全球减贫进程,携手共建没有贫困共同繁荣的美好世界”。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有中国减贫事业的的辉煌成就,世界减贫事业也将暗淡无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曾面对过不少质疑。新中国成立伊始,国际上有些人曾以怀疑的眼光看中国:“共产党军事上100分,政治上80分,经济上0分”。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国际上有些人自负地评论说:“能让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在极短时间内来个180度大转弯,就如同让航空母舰在硬币上转圈”。但是,70年过去了,中国共产党交出了一份份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答卷。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连铁钉和火柴都要进口的农业社会,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最大制造国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从用不到世界十分之一的耕地养活全球近五分之一人口,到让8亿多人摆脱贫困……中国共产党开拓进取,引领人民从贫穷走向富裕。时任世界银行行长金墉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够成功,两方面原因非常重要:一是通过改革开放大规模提高了经济增长率,二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政府持之以恒的减贫努力。他说:“这种成就史上罕见。我们回顾这一进程非常必要,这可以帮助中国更好地进行改革,帮助其他国家借鉴中国成功经验”。
正是在上述这个恢宏的时代背景下,由中央宣传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世界银行主办,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于2018年11月1日联合承办的“改革开放与中国扶贫国际论坛”上,来自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11个国际组织和51个国家的智库学者、政界人士、企业领袖,以及其他各方代表400余人参加论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开幕大会,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并发表主旨演讲。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向论坛发来贺信。世界银行行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国际农发基金总裁等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论坛举办前,与会外宾受邀赴广东深圳,贵州贵阳、毕节,宁夏永宁,河南兰考等地考察,以亲身感受中国改革开放和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就。
为展示和记载这次盛会,作为“改革开放与中国扶贫国际论坛”的具体承办方之一和智库分论坛的主办方,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将会议论文以中外联合研究报告形式结集出版。该研究报告集是近时期国际上关注中国减贫的最新成果之一,是对我们落实习总书记在大会开幕式上贺信精神的展示,更是对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减贫经验的一次有益尝试。同时,也为新中国70周年华诞献上我们智库的一份真诚贺礼,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祝愿我们的人民从此摆脱贫困走近小康,祝愿向往美好生活的世界各国人民日子越来越美好。
在此,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为该研究报告的出版提供的大力支持和付出的辛苦,使得该项研究成果得以付梓。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研究员
王灵桂
2019年10月7日
[1] 何毅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人民出版社,2017,第103页。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第47页。
[3] 《习近平出席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