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稿
“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以清华大学“丝路大篷车课堂”为例[1]
李希光
【摘要】“写在丝绸之路上的大篷车课堂”这一课程在清华大学设置20年,该课程通过探索丝绸之路上的沙漠之路、草原之路、佛教之路等路线,以旅行、阅读并撰写其风土人情等方式鼓励跨文化对话。作为清华大学首批挑战性课堂,“丝路大篷车课堂”是融体验式教学、现场教学、团队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大篷车课堂”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时代契机和历史使命。本文通过分析“丝路大篷车”课堂的教学模式和运作机制,旨在为丝路学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为“一带一路”文明圈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 丝路学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李希光,清华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巴基斯坦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中信改革与发展研究基金会咨询委员。
西域,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丝绸之路,一条多么令人遐想的路线。长期以来我就像一名学习新疆和西域史地的小学生,对那遥远的一切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在过去的20多年里,无论是作为一名记者,还是一名教育者、普通的旅行家抑或摄影师,我往前的每一步都与整个西域、整条丝路的人文历史地理有密切关系。我的第一本画册《梦幻尼雅》是关于塔里木的;我的第一本书《找回中国昨日辉煌》是我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走西域记日记的总结;我的第一个影展“沙埋佛教王国摄影展”,拍摄了从威尼斯到尼雅古城的千里行程。我在清华教书的20年时间里,或者带学者、学生,或者独行,先后9次去西伯利亚写作,20次去喜马拉雅山南坡和西端写作。2015年从北坡到南坡穿越喀喇昆仑山,到罕萨山谷调研,采访了末代坎巨提王国埃米尔;2016年从南坡往北深入兴都库什山调研,采访了末代斯瓦特王子;2016年从北坡往南坡翻越4个喜马拉雅山雪山山口,到藏南地区采访调研;2017年秋天,从南坡走进喀喇昆仑山腹地,调研了“小西藏”通往新疆莎车的贸易通道;2017年冬天,从南坡往北坡翻越5个喜马拉雅山雪山山口,到世界上最封闭的原木斯塘王国所在地调研,采访了末代木斯塘王子;2018年1月只身去兴都库什山考察了开伯尔山口;2018年6月,从鸭绿江入海口走到图们江入海口,翻越长白山,完成采访写作;2018年7月,环绕阿尔泰山四国,重走连接中国、蒙古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古代游牧路线;2018年10~11月再次深入位于喜马拉雅西端的印度河和喀布尔河交汇处,采访当地部落区;2018年11月,在没有任何安全护卫的情况下,再次进入斯瓦特山谷,找到了唐朝与吐蕃和西突厥打仗的古战场和鲜为人知的佛塔佛像遗存。古丝绸之路的文明对话已经融入我的人生,成为我学术基因的一部分。
当年在丝路上,我有一位为师的榜样——巴基斯坦著名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哈桑·丹尼教授。我就如同学徒一样,跟随师傅考察丝绸之路。今天,当我成为师傅,带领着学生重走我当年的道路、开启新的征程时,我觉得有必要将这种学习模式、这种教育理念发扬光大。当今“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丝路学这一门百年显学也迎来了复兴。“丝绸之路”这个概念拥有自身的特点与内涵,“一带一路”建设中热点和难点并存。如何在把握这两者共性和特性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中国特色,拥有世界视野,同时掌握学术和实践能力的丝路学人才,是一个摆在中国教育界、学术界面前的重要课题。我希望通过分析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对人才的独特要求,结合自身20年“大篷车课堂”的教育实践,对丝路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