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区域公共品提供与合作网络:“一带一路”的中国发展观
张平

经济学家研究“一带一路”的极少,可以说“一带一路”刚提出来时的定位就与经济学无关,它是以外交策略为导向的。外交策略之外,辅之以金融策略,成立了一系列金融组织,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所以关于“一带一路”问题的研究大致属于外交和金融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一带一路”也主要集中在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和欧洲研究所。经济类研究以WTO为基准,延伸到区域谈判,进而延伸到“一带一路”,形成了所谓的区域性讨论。中国也提供了区域性讨论,落地在商务部,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商务部网站专门有一个重要的栏目是关于“一带一路”进展的。因此,“一带一路”问题的研究路径在中国是从WTO到区域谈判再到商务部的。
裴长洪研究“一带一路”主要也是以WTO为起点,但是他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在三个世界划分以后的又一次外交划分模式,也就是以“一带一路”来看世界,那么与以往不同,“一带一路”的连接者、合作者是我们对世界看法的基础。欧洲研究所的黄平讨论得更多的是如何在贸易体系和外交体系下达成一种共识。因为外出访问探讨时,伊朗人曾非常直接地问“一带一路”到底是什么?能不能一起形成“亚洲共同价值观”?他们希望与中国共同提出更具集体主义形态的以家庭社区为基准的亚洲的价值观。所以,外交领域就开始有了外交的观察视野以及外交的观测点;经济领域沿着WTO到区域谈判来进行研究;金融领域则主要是一整套基础设施投资,这就形成了“一带一路”的三大体系。
经济学家应该怎么探讨“一带一路”?从最初国际上发表的论文来看,大量文章都在研究提供区域公共品以后,对这个区域的发展有什么好处,使用的模型也非常清楚。最近,亚洲开发银行提供了一篇非常好的文章——《亚洲一体化》,讨论了贸易对亚洲增长的弹性影响,讲基础设施对各个区域相互发展的作用,并使用目前空间经济学最重要的“重力模型”来进行区域分解和估值,这套模型已经非常成熟了,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也大多使用这套模型。
其实,从我个人的研究来讲,感觉不知道从哪下手好。由于要进行一些国际宣讲,所以选择了这样一个角度,就是区域公共品的提供和合作网络,原因在于我曾长期研究跨国公司理论。从微观层面来讲,全球化理论其实就起源于跨国公司理论,跨国公司在全球征伐后政府又给予一套新规制配合。跨国公司发展到哪里,与之配合的基本制度规则就发展到哪里,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再加上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自我实践有一定的认识,所以我觉得中国现在有两套理论:一是刚才李老师讲的,全球化不光在政治层面上失败,在经济层面上也失败;二是跨国公司理论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恰恰是中国发展的经验可以弥补的。我今天的讲演主要是和大家一同梳理其中的脉络,并不代表我在这方面有多么独特的见解,这只是一个研究的视角,这个视角的研究要深化还需要一系列理论上的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