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谚分类校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凡例

一 关于收录范围

1.本书收录农谚16000多条,凡全国性农谚、谚语等文献中标注通行地域为甘肃及其市县,以及收录于甘肃地方文献中者,皆予以收录;古代农书等古文献及近代农谚、谚语专集中未注明通行地域,凡见于后世甘肃农谚文献者,亦予以收录,以溯其源。

2.本书校录农谚所据文献编印、出版时间下限为20世纪60年代,部分70~80年代搜集整理于90年代初出版的重要谚语集亦在收录之列。

3.现存各种农谚集,收录农谚标准宽窄不一,为保存文献,除个别确无谚语特征、编抄混乱难于辨识者,本书皆予以收录。

二 关于分类及排序

1.根据农谚的内容,参考诸家分类成果,本书分为“农本编”、“气象编”、“农时编”、“农艺编”、“作物编”、“灾害编”、“畜牧编”、“林副渔编”共八编,并根据内容设置一至三级不等的子目。

2.凡某条农谚指明了具体作物,或虽未指明具体作物,而通过考证确知为某种作物者,宜先入“作物编”相应类目;次与农时各类目有关者,入“农时编”;余则根据其所反映的具体内容,分别入相应各编类目。

3.凡一条农谚反映两种以上作物或相关意义的,则以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或所反映的内容侧重点归入某一类,其他类目中不再重复归入。

4.关于农谚的排序,每个小类下,除自然时序如数伏、数九、月令等先以时序相从,再按音序正序排列外,余则径按音序进行排列。

三 关于文献出处及通行地域

1.关于文献出处,所有农谚皆于最后加( )并依次按照成书或出版时间先后顺序注明所有文献来源,以明其流传。有些书名过长或相近难区分者,一律用省称或加姓氏、地域以别,为便于标识,仍加书名号。所有来源文献及其简称或改称以参考文献的形式附于书末。

2.关于通行区域,皆于农谚后〔 〕中注出原通行区域。凡文献出处名称中有明确的地域名或通行于两地以上的农谚,原文献中标示的通行地域皆不保留。

四 关于注释

1.凡保留原注内容者,一般标明“原注”,对整条农谚或某一句的注释,作“原注:云云”或“某文献注:云云”;对某一字词的注释则作“某某:原注云云”或“某某:某文献注云云”。新注释则主要是对一些方言词汇等的解释和说明,一般名物不再注释。

2.关于反映土壤耕性的农谚,原文献中一般于其后标注土壤种类;凡农谚原文中未出现土壤名称者,皆于其后( )中予以注明。

3.凡源于民国以前文献中的农谚,皆于脚注中注明原书卷次及用例,农谚原文则以“云云”略之;无卷次及用例者不注。

五 关于校记

1.关于校记,因农谚的口传性质,整理者对方言的理解不同,多以音记字,用字随意,对于明显错误者,径改之,不再出校;对于需择善而从者,在校记中予以说明。

2.凡农谚中一字、一词之差,意义相同或相近,且文献来源单一者,一般予以合并,并在校记中注明异文。其他意义或表达有别、文献来源在两种以上者,一般不予合并。

3.关于异文的处理,不同文献中的异文,作“某某:某文献作某”,两种以上的异文则作“某文献又作某”;同一文献中的异文,则作“某某:又作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