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心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本章导读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早在2002年,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就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界定为“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修订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将“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写进总目标,强调要“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科学界定了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基本内容就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儿童群体。部分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缺乏有效监管和亲情呵护,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甚至遭遇意外伤害,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村留守儿童被贴上了“问题儿童”“高危儿童”等负面标签,形成了新的歧视和偏见,成为新时期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工作中新的社会阻力。正如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曾说过的,“心理科学在表现人类消极方面获取的成功一直比它在表现人类积极方面大得多。它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缺点、疾病、罪恶,但很少揭示人类的潜力、美德、可能的抱负、可能达到的心理高度”(马斯洛,1987:34)。对于过去30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心理学研究,这一论断依然是适用的。当然,这一趋势正在逐渐改变,农村留守儿童个体内部的力量、优势和逆境中的复原力问题开始得到关注。

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本章从积极心理取向出发,对什么是积极心理、积极心理的基本成分、心理结构、测量工具以及心理功能等问题进行简要介绍,为后续章节开展积极取向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学相关研究奠定理论和方法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