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中国“义利99”:A股上市公司社会价值评估报告(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三

商业文明演进中的一个新坐标。

四十不惑。当我们即将告别风雨相伴的2018年,迈向改革开放新的征程时,我们迎来了《发现中国“义利99”》第二次发布。这份基于沪深300成份股的A股上市公司社会价值评估报告,可以折射出怎样的时代轨迹?又昭示着什么样的未来?在此略陈己见,和大家分享。

《发现中国“义利99”》的初心,是以具有原创性的社会价值主张为基础,上接中国本土文化中“义利并举”的思想,外连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对公司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贡献的结构化度量以及负向剔除,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对社会价值进行计量和分析的工具和模型,并基于此产生相应的排行榜和评级。

应该说,这是既符合严谨的学术标准又立足中国现实,同时具备和国际资本市场评价标准相接轨能力的一项重要的体系化成果。

回顾过去四十年的中国公司历程,大致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是逐步商品化、市场化、自主化的阶段,90年代是探索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阶段,21世纪的前十年是进一步和世界市场、国际规则接轨的阶段,最近十年则是越来越倡导高质量发展和公司社会责任的阶段。

2005年,中国修订的《公司法》第五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首次明确了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属性。

2008年,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企业应该树立全球责任观念,自觉将社会责任纳入经营战略,完善经营模式,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截至2013年,中国的央企实现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的全覆盖。

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如果从国际视角来看,2008年由美国肇始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一场对以华尔街为代表的股东资本主义和虚拟资本主义的深刻反思。此后,既有《21世纪资本论》《断层线》这样从资本收益和劳动收益的巨大偏离角度开展的反思,又有以麦肯锡前董事长鲍达民(Dominic Barton)为代表的“从季度性资本主义向长期资本主义转变”的倡导。但总体看,追求长远主义,实现利益相关者均衡,建立使命驱动的长期性组织结构,是一个基本的趋势。从企业界到金融界,从政府到社会,越来越强调,从长期来看,一个公司的商业利益和社会利益是一致的,每个健康的、表现良好的公司都有义务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帮助社会,善待环境,而这些做法可以增强公司的生存能力与竞争能力。公司应该为顾客和社会解决问题,而不是成为新问题的制造者。

我们看到,无论国内国外,无论法律还是政府理念,乃至于全社会的呼吁,都在倡导公司走义利并举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但是,仅仅靠倡导呼吁并不足够。因为逐利的冲动会一直扩张,直到遇到无法逾越的边界。

在我看来,在“塑造无法逾越的边界”这方面,媒体和资本市场都能起到巨大的作用。如果媒体能够秉持对社会负责的公义之心,揭露对利益相关者不负责任的公司种种问题,以使信息透明,就能极大地制约唯利是图的恶德。而资本市场用脚投票,奖励那些doing good的善公司、绿公司,惩罚那些失责公司、败德公司,就能校正市场的评价标准,令正道畅顺,歪门邪道消弭。这都不容易,都要久久为功,但只要做,就有希望。

《发现中国“义利99”》于2017年正式发布,从社会价值和商业文明的角度看,可以说是中国确立新发展理念之后的一个里程碑、一个新坐标。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发现中国“义利99”》就是君子之作,功在社会,其善大焉!

秦朔朋友圈创始人

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创始人

2018年12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