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三大规律”理论分析
李德玲 丁丽琼[20]
摘要: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归根结底是对我党“三大规律”理解的逐渐深刻的过程。本文从逻辑、理论和实践三个维度解读我党“三大规律”,以期进一步总结分析党执政的规律和实践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新的探索角度。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三大规律 三维解析
我们党从“三湾改编”的党指挥枪开始就开始了对党执政规律的探索,并逐步推进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而延展到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小到大、由表及里,逐步推开、不断深化,相互协调、有机统一,形成了对“三大规律”的全面系统的总体性认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正式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这一概念,可以推断“三大规律”也必将总结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文以全新的视野,多维度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为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科学的理论探索。
一 逻辑起点
历史主义认为,任何理论体系都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应运时代的洗礼而丰富发展。理论体系在历史中生成,也必然要归复于历史。追寻党的“三大规律”的逻辑起点,成为当前需要研究和正位的课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是对“三大规律”的理论概括,是共产党人继续探索“三大规律”的指导思想,应成为中国共产党研究和探索“三大规律”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绝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而不过是历史运动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21]。这种“历史运动真实关系”,对共产党人来说就是“三大规律”。“三大规律”也成了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研究的对象,也是指导党的工作的科学依据。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必须自觉地探索和遵循“三大规律”,按照规律办事。
(一)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指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但囿于历史条件,他们只是提出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现在看来,他们的设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当时资本主义状况进行的分析批判,因而难免带有局限性。
列宁根据当时的俄国国情,提出了一些新见解,开始了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新的探索。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只是一些理论未付诸实践。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列宁是探索在经济落后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拓者。毛泽东从1956年开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并提出一些正确的和有益的见解。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道路。[22]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没有升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起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而逻辑起点则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即转变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的探索。
(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逻辑起点
什么是规律?就是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法则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的。这些法则始终存在于世界之中,始终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这些法则就是规律。马克思说他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人类社会的活动法则是物质生产力要和生产关系相适合,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便要发生社会革命,新的生产关系就要代替旧的生产关系。
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解决矛盾的根本途径是革命或改革的实践,这一实践活动是在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展开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照此看来,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就不可能是人类历史的最后一站,它被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取代,乃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就是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从科学认知的视角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概括。
(三)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逻辑起点
有史以来,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在先进分子的领导下进行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政党是在阶级基础上形成的”[23]。列宁也一再强调,政党代表了一定阶级的利益。马克思主义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强调“共产党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24]。由于历史条件所限,马克思、恩格斯还不可能详细提出工人阶级政党执政的思想。但是他们基于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而总结出工人阶级政府的基本原则,他们提出公社的领导人都应该是“社会的负责的公仆”,“应当为组织在公社里的人服务”,[25]这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有所体现。这可谓是共产党执政规律探讨的发端,为以后的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讨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三大规律”具有普遍意义。但是,这些规律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下如何体现,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科学理论的应用,也应该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三大规律”与不同的条件结合必然会表现出特殊性,产生新的形式。要把探索“三大规律”所取得的成果转化为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还要充分发挥共产党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 理论支撑
科学理论既要立足于时代前沿,又要与时俱进。把理论建设变成理论指导,用理论指导解决实践问题。这样理论创新的步伐越来越快,而加强理论建设就要把基本的经验上升到规律层面,才能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一)“三大规律”的内涵不断丰富
“三大规律”是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7月1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第一次提出的。“三大规律”包括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胡锦涛执政10年,在很多重要讲话中提到要“深化三大规律的认识”。经过10年努力,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上把这“三大规律”变成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八个基本要求”。[26]反过来讲,“八个基本要求”是怎么体现“三大规律”的?第一个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第八个坚持党的领导,这两个基本要求体现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第二个和第七个,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和平发展,这两个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间的四个,改革开放、社会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社会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强调要认识这“三大规律”,在2016年的“七一”讲话中,他把“三大规律”转化为八个“不忘初心、继续前进”[27]。这八个“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中的第一、第六、第八个——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体现了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第二个和第七个——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第三、第四、第五个——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2017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高度总结浓缩为“十四个坚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7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这些基本要求是根据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深刻总结6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的,是最本质的东西,是体现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东西,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28]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进一步强化说:“以上十四条,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全党同志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29]
(二)“三大规律”的地位凸显
加深对“三大规律”的理解就要厘清其关系。首先,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我们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是深化“三大规律”认识的关键;同时,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其次,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深化“三大规律”的核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难性和曲折性,要求我们始终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客观规律办事。最后,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是深化“三大规律”认识的归宿。深化“三大规律”认识就要努力探索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三 实践总结
世界就是这样,实践形成理论,理论指导实践,不断进行新实践,不断提出新理论,进而不断前进,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和条件问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不仅对外开放,而且对内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把改革开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和基本途径;严格按照“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践行;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强调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提出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以改革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要求,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节能减排,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文明发展之路。进一步压缩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科技密集型产业转变。提出“五位一体”的战略总体布局,更加全面协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协调有序的发展。
习近平对于“三大规律”的实践更为丰富和完善。
(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深化了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
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就是党的领导。”[30]全面从严治党不是就党言党,而是要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背景之下完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新时代,我们党继续面临并将长期面临“四种危险”和“四大风险”的挑战,党中央以刀刃向里的决心,提出了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两手抓的执政党建设的实践方案,探索出新时代党的执政的新路径。
思想上建党,提出不忘初心的“使命论”,进一步发展了思想建党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更是我们中国人肩头的使命。作为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就更加责无旁贷。思想上提出“使命论”,这是共产党人自我的鞭策,是共产党人自我的追问:是否忘记了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使命,是否忘记了为全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是否忘记了风雨飘摇的嘉兴南湖游船的誓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建党95周年大会上就首次提出了不忘初心,在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又进一步强调了不忘的初心究竟是什么,那就是共产党人必须肩负的“使命”,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制度上建党,构建了党内严格的制度体系,无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党中央把制度建党作为思想建党的重要推手,基本形成了覆盖面广、执行力强的板块式的制度体系,使得党员干部知晓自己的行为哪里正确、哪里不正确,哪里会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处,自动形成自我规范的行动力。筑牢党员干部的精神堤坝,严肃党员干部的行为标准,有形与无形共同发力,推动了党内的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和反腐败建设的良性推进。
(二)全面深化改革,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唯物史观中的一条很重要的理论就是“生产力必须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否则就会产生矛盾,这一矛盾必须通过改革进行解决,人类社会螺旋式的上升发展就产生了。中国的改革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而且重视的是经济领域的改革。直到2012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全国“两会”的时候提到了国家的机构改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一开始的“八项规定”就落实了深化改革的措施,虽然只是面对党内,但本质上是深刻的。习近平多次强调,容易改革的都改了,剩下都是难啃硬骨头,[31]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要议题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大刀阔斧、披荆斩棘,可以说是没有一点死角。2018年年初至今进行的机构改革又是一个大的举措,社会要发展,也是必须趋利避害,也是必须物竞天择,所以只有改革可以不断地更新、不断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施,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在国际化趋势发展的今天,习近平面对多变的国际环境,大胆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这一理念之下又进行了一系列具体方案的实施,如“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投行的设立,如世界政党大会的召开。
习近平在2016年4月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曾经指出,“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在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32]。这个全新的时代内涵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我们要在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更多考虑和照顾其他国家利益。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以后,在经历了不断的恐怖袭击以后,人类的命运是突破宗教、突破国界的。所以世界如何走下去,人类如何走下去,必须真正摒弃一家发展的思维,这个世界多极化必须深入人心。克服短视的狭隘,“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而且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可以说“一带一路”的实施是成效惠及世界的举措。
总而言之,正是在清醒认识和自觉运用“三大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迈向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和不断地深化“三大规律”,将是一项长期而永远年轻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