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不是朱允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8章 为数不多的难题

老李和老王受宠若惊,在朱允炆的邀请下留下来吃晌午饭,

刘笙携一众奴婢在饭桌旁服侍,于府衙二堂布置,

朱允炆先行坐下,老李和老王亦是落座,

其余人等皆站立,等他们吃完了,可以吃个残羹。

在朱允炆心中,

这两个有官身的老资格乙级技工,值得这样的待遇,

他夹了两块鱼卷放入两人各自碗里:

“泉州的特色鱼卷,你们尝尝。”

吃了片刻,老李说道:“都指挥使大人,我不明白,为何知州韩昶出去了这么久,还未回来,您到底交给了他什么事情?”

一介州府主官,被驱使出去做事,数日未归,着实令人难以想象,

什么样的事情,需要他出去这么久?

“来泉州之前,我没有托人给他送过信,但他对中央公开的北平事件资料有很详细的阅读分析,他是能吏。”朱允炆停下了筷子,认真说道,“所以我交给他两件事。”

“两件事?”

“第一,是帮我去招揽木匠,铁匠等熟成的工匠。北平煤铁发展快,是因为有你们这些熟练的工人,但泉州府煤铁发展一般,从零开始,想要快速起步,光是本地这些工匠能力着实不够。”

“这倒是,我们来也是为了帮皇孙殿下培训工匠。”

老李说道,老王深以为然,点点头。

“第二,便是帮我找人,来投入煤铁采铸营中。”朱允炆说道,“顺带拉来投资。”

“投资?个人的钱为国家做事,谁会愿意。”

“不是天灾,进了那些富商手里的钱,哪那么容易拿出来。”

老李和老王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对这些词汇倒也熟悉。

明初商税很轻,目的是为了快速恢复营商环境,甚至逐年放宽,

甚至有开中法这种互利共赢的大BUG,

不少商人们捞了大笔的钱,活得还是比较滋润的,手里很多闲钱,

大部分时候这些钱都会用来购买田产,形成土地聚集在个人手中,百姓生活越来越艰苦的恶性循环,

朱允炆第一就是想办法把这些钱从老百姓手里掏出来,通过煤铁矿山开采增加工作岗位,

光是他的钱,投入北平一府完全不够花,

若不融资,就是无底洞。

“老王,老李,你们不懂这里面的意义。如果我说,煤铁是公营,你挣的钱都要给国家分,你愿意吗?”

老李摇摇头:“我不知道别人,我肯定是不愿。”

“是了,但如果是国家挣的钱分给你呢?”

老王眼前一亮,抢答道:“那只要是个人都愿意,不少人没有合伙的资格,也要削尖了脑袋往里钻。”

“没错,韩昶此去久一点,帮我搞多少钱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说动他的亲友和同窗,能够拉多少人进来。”

福建人比较团结,做生意喜欢拉帮结派,

在原本的历史上,是通过海运兴起,走的是走私黑产路线,

如今虽然不如江西帮,山西帮,但也算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拉人进来?您这是要让国家矿和田,变成这些人的资产?这是,这是......”

“这是国有资产私人化......不不不,并非如此。”朱允炆使劲摇头,“你多虑了,我不卖资产,卖的是核心价值,技术,管理架构以及最重要的,股份。”

“股份?”老李似懂非懂,“我听过姚广孝说要在玻璃厂做国有资产股份制改革,这个词我倒是记下来,但划分股权,不就是把国有资产卖了吗?”

“你既然听过姚广孝的那一门课,我问你,矿山田地,掌握在谁手里?”

“官府。”

“公司人员,架构掌握在谁手里?”

“全体股东和官府。”

“没错,全体股东和官府掌握的是一个壳子,一个构架,不管是燕王所辖的北平,还是州府管理的泉州,我们的核心资源是矿山田地延伸出来的价值,这些核心资源都是国家持有,或征用,而非私人持有的。

吸引投资进来,本身就是把这个价值激发出来,做得更大,固定的产业变成了很多具有附加值的产业,是不是他们投入进来的钱变得更多,而多出来的部分分给他们,本就是他们应得的?”

“这样说来,的确如此,如果没有多出来的这些钱,仅凭皇室和您的投资,整个泉州的产业直接照搬北平,运转不开。”

北平毕竟积累丰厚,燕王朱棣也算是小有积蓄,但也架不住大放水,

若没有玻璃厂的开办,恐怕早就“中道崩殂”了,

这些产业前期的投入都是巨大的。

老李和老王恍然大悟,听懂了,就连刘笙和许三,林大都默默地点着头,

“所以您寄希望于韩昶能带回来一些人才。”

“是,烧钱好办,大不了借,但少了人才,是真的转不动......”

“如今我是以皇家的名义做新政改革,泉州是除开北平之外的第二个试点州府,煤铁都是国家的资源,资源产出消耗以及售卖,回笼的银钱都回馈了国家,我花了钱,不是为自己挣钱,而是为国家挣钱,此为公义。”

“铁矿消耗,集中在农用,我们免费铺开,以租代买,此又是公义。”

“煤矿外输,贸来银钱,我们继续投资其他的产业,例如船厂和粮食,此又是公义。”

“我以几大公义,分给合作者小私利,有何不可?”

老李点点头:“听起来像是最早开始的时候,姚广孝提出要给举人们高薪,他们才会一心一意地投入活计之中,布政使司和器所官员都不怎么赞同,但燕王力主推行,这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若没有那次火灾......”

“哎......”

“不必叹息,事物总是曲折发展,螺旋上升。”朱允炆不喜欢盯着过往的过错,随口掩过,“以利许之,但在泉州这里,又和给不事具体生产的举人们发高薪不同。

我估计请不到太多举人过来,所以我要精不要多;

但我可能会招揽很多匠人过来,多多益善,所以到时候分级评定,便麻烦二位了。”

“这是小事。”

“能为都指挥使大人效力,是小人的福分。”

老李和老王二人都这么说了,朱允炆自然也很高兴,

只不过到了下午的时候,他眉头又开始皱起来了,

和他们科普一些比较新式的工业用词简直是耗费脑细胞,

好在太阳落山前,

关于矿山周围用地的讨论告一段落。

在矿山周围则是大片未开垦的官田,赋税很轻,

即便垦荒用作农事也只是象征性地征税,

复杂的地方就是垦荒之后,工业用田和农业用田交糅在一起。

先说土地性质和用途,收入以及赋税,

如今的用地划分里有学田这个选项,用于教育营建,收益也归教育支出,

性质,用途,收入都很清晰,赋税也很好计算,

但如今并没有工田这个属性的土地,

因此赋税到底如何上报,官员们认为要看后续的收益,

朱允炆当然不干了,一定要定一个低于商贾最低商税的税率,

毕竟北平那边官商杂合,基本等同于不收税的情况,

他砸了几十万两进来,你上来就一副“你将来挣了钱我就要在你身上扒层皮”的态度,当然不干了,

因此沿用了北平的旧例,只征收货物流通过程中的营业税,给了三十五税一的超低税率,

当然,其中能够种植作物的农田直接就不收税了,

不过事情还没顺利起来,官府人员的调配使用,公职和兼职的收入明晰等等事情还未提出,

天色已经完全大黑了,挑灯夜战有损眼睛,也消耗脑细胞,朱允炆直接遣散,各自回家,约定明日再来商讨,

他心里预计韩昶回来之后,这些事情便已经定下了......